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爸媽疑惑:“米其林”寶寶會一直胖下去嗎?

相信大家都記得世界知名輪胎品牌米其林中獨特的卡通人形象吧。 在現實生活中, 有些寶寶胖到身上的肉一圈又一圈, 都會被統稱為“米其林寶寶”。 不過這些媽媽先別高興, 這種讚美並不是好事, 過於肥胖的寶寶不僅對成長發育沒有幫助, 還可能落下一身疾病。 那“米其林”寶寶會一直胖下去嗎?媽媽該怎麼辦呢?

哪一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人贊“可愛”“萌”“無法抗拒”?有嬰兒肥的小孩那“胖嘟嘟”的“粉嫩粉嫩”的臉蛋自然讓人想主動靠近, 這些小孩更是在同齡人中備受關注。 有些父母對此只沉浸在一片讚美聲中,

Advertisiment
而有些父母有著長遠的眼光, 他們會疑問自己的寶寶是否會一直嬰兒肥下去, 一直肥下去怎麼辦呢?對於寶寶未來的肥胖問題更是關心。 他們是庸人自擾嗎?

 
嬰兒肥怎麼辦?

一、嬰兒肥怎麼辦?

很多人口中都會說“嬰兒肥”這個詞, 但是, 你真的瞭解這個詞的內涵嗎?知道嬰兒肥是怎麼形成的嗎?還是, 只有一個大概印象?

嬰兒肥是啥:其實這是一種民間的傳統說法, 是指0-1歲這個階段的小寶寶給人的一種視覺效果——胖乎乎、肥嘟嘟。 之所以會給人這樣一種視覺效果, 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小寶寶四肢長骨的生長速度較慢, 而頭骨、肋骨等扁骨生長的速度較快。 這樣一來, 身體就容易呈現一種四肢短小, 頭部比例較大的狀態了。

Advertisiment
在視覺上, 我們都會認為這樣的身體是胖嘟嘟的、圓滾滾的, 後來也就有了“嬰兒肥”這一說法了。

有嬰兒肥咋辦:嬰兒肥並不是一種病, 隨著寶寶長大, 長骨生長速度加快, 四肢逐漸增長, 身體比例逐漸接近成人。 “嬰兒肥”這樣的視覺效果就會慢慢消失的了。 正因為這樣, 我們也就能夠理解嬰兒肥“什麼時候消失”是因人、因身體而異的, 過於擔心也是於事無補的。

二、寶寶的肥胖是遺傳的嗎?

有一些身體肥胖的父母很是擔心自己孩子的肥胖問題——“他會不會遺傳了我的基因, 長大後跟我一樣胖呢?”有些人認為這些問題是多餘的, 提這類問題的人是在庸人自擾。 其實不然, 肥胖的確是有遺傳因素的。 如果父母很胖,

Advertisiment
他們的子女長大後肥胖的概率是會比其它人大一些的, 從父母那遺傳下來的肥胖基因對他們的影響其實是很大的。

根據有關資料顯示, 肥胖是多基因遺傳所造成的, 如果爸爸媽媽中有一位是肥胖者, 那麼其子女肥胖的幾率為40%-50%;如果爸爸媽媽皆為肥胖者, 其子女肥胖的幾率比前面那種情況下的幾率更高, 是70%-80%。

從娛樂圈的一個典型例子中也可以窺見一二, 肥姐女兒欣宜花了多大力氣才能保持現在的身材, 貌似最近又發福了!走大大街上, 你會發現一對肥胖夫婦, 通常牽著的都是小胖子或者小胖妞。

 
肥胖是可以遺傳的

三、肥胖是否也“現在決定未來”?

很多肥胖的父母都有著這樣的疑慮“現在胖, 是不是就代表著以後一定胖?”答案是不一定,

Advertisiment
不過幾率很高。 有關研究已經表明, 1歲時肥胖或者5-6歲肥胖的小孩, 他們在長大成年後肥胖的可能是比一般的寶寶大的。 因此, 在小時候就開始控制寶寶的體重, 不是庸人自擾, 而是高瞻遠矚, 有先見之明!

“現在決定未來”, 如果現在沒有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 未來肥胖的幾率就會增加。 父母應該細心留意寶寶的飲食習慣, 如果寶寶已經胖乎乎了, 就不要過度餵養或讓孩子攝入較多脂肪、碳水化合物, 應該教導孩子多吃蔬菜和水果, 多陪孩子做運動。 否則, 肥胖的狀況就可能會長期延續, 將來對孩子的健康會造成損害。

另外, 肥胖指的是體內脂肪含量超過正常範圍, 如果有些孩子肌肉發達或者骨架大,

Advertisiment
即使體重超重, 也是不需要干預的, 多些注意孩子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就行了。

四、真胖or假胖, BMI說了算

孩子到底是真胖還是假胖, 父母一時真的難以判斷, 該怎麼辦呢?

 
BMI是健康標準

BMI是什麼?其實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標準, 比單純的以體重認定更具準確性, 既考慮到體重, 也考慮到身高, 公式是:體重指數BMI=體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 BMI值的正常範圍為18.5-23.9, 不在這個範圍內的可要注意了。

值得一提的是, 兒童的判斷標指標和成人的判斷指標是不一樣的。 兒童的過重及過輕指標, 並非由一個固定的BMI值決定。 這是因為不同地區的兒童有不同的成長速度, 若使用一個固定數值, 就容易做成錯誤判斷。

孩子是真胖還是假胖?父母還是快點去算一算BMI吧!算算更健康!只有我們瞭解自己及孩子的身體狀況,我們才能更好地調節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活得更健康和有活力。

孩子是真胖還是假胖?父母還是快點去算一算BMI吧!算算更健康!只有我們瞭解自己及孩子的身體狀況,我們才能更好地調節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活得更健康和有活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