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擁有能夠理解並友善地對待他人的能力,在這個日益競爭和浮躁的社會中是越來越重要了。 教給孩子這些東西不是上一兩次課或者參觀幾次動物園就能解決的, 需要在日常的點滴生活中來教育, 如何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 如何解決孩子與小夥伴之間的衝突, 如何隨著孩子能力的增長而理解他人和為他人著想。 隨著日常潛移默化的教育, 一些孩子就會慢慢地理解別人的感受,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形成自己的性格。
對於低齡寶寶,由於智力和行為還未發育成熟,情感發育也不健全,
Advertisiment
拒絕無禮
有時看到一兩歲的孩子對父母吐唾沫, 而孩子的父母卻在哈哈大笑。 這實際上是不對的。 孩子長時間這樣沒大沒小,連起碼的禮貌都沒有,怎麼指望他能對別人有同情心?遇到這樣的事情,要堅決地對孩子說“不”。 同情, 首先需要孩子尊重他人,這當然也包括他們的父母。 當孩子把腳放到桌子上的時候,或者抓你頭髮的時候,要堅決地制止,以使他們意識到這是無禮的行為。
輕柔地說話
孩子將從父母那裡學會如何接人待物, 如何關心別人。 當孩子疼痛的時候, 會受到家長加倍地呵護,父母說話的語氣也會充滿了關心與焦急,這本身就會讓孩子明白如何關心別人。
Advertisiment
溫柔地觸摸
對於低齡的寶寶, 在玩耍時想對其他的寶寶表現出友好, 但抓其他寶寶的時候卻很重。 這是因為不理解觸摸的意義, 家長要用手觸摸寶寶示範給他看, 知道觸摸是一種愛, 而用力抓就是憤怒的表現或是不禮貌。 要讓寶寶在切實的感受中理解觸摸也是一種情緒表達, 是愛的一種表達方式。
說“對不起”
如果父母向孩子發脾氣,事後要記得向孩子說“對不起”。 所有的父母在犯錯誤之後, 都覺得張不開嘴向孩子道歉,
Advertisiment
也許孩子從出生開始,無一天不受著家庭和環境的各種影響, 其脾氣秉性的形成會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正所謂,IQ重要,EQ更重要。
其中孩子的同情心是構成完美個性、良好品德的要素之一。 同情心的培養也要從小開始,這對現在的獨生子女尤為重要。
孩子的同情心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感情,它主要表現為對別人痛苦的關心和安慰。
這種感情對於孩子個性的健康發展尤其是情感的發展,以及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Advertisiment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 由於家庭教育中或多或少地都存在著嬌生慣養的現象,孩子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習慣了養尊處優,因而往往缺乏應有的同情心。
“記得樂樂3歲的時候,
Advertisiment
是的, 孩子其實從一出生開始, 就在學習各種情感, 而同情心往往與生俱來。 由於幼兒富於想像, 他們對周圍的一切, 包括沒有生命的東西都會表示同情, 甚至玩具狗掉在地上,孩子也會一邊幫它揉一邊說:“摔疼了嗎?我幫你揉一揉。”不過,孩子的同情心有個體差異,對於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反應。一個小朋友摔倒了,有的會跑過來,有的則會很冷漠。但是孩子的同情心會相互感染,如果一個小朋友上前去把他扶起來,其他的小朋友往往也會上前去扶。
但同時,由於孩子比較小,他們在表現同情的時候有難免表現出很多過激的攻擊性行為,比如:雖然同情小貓,但有時為了不讓貓到處亂跑,會揪住貓的尾巴,諸如此類的行為。按照生態學理論的解釋,攻擊是人的本能的反應,這種本能必須靠道德的約束才能加以壓抑。少數孩子表現出來的殘忍行為,顯然與他們認知能力和道德觀念薄弱有關。因此在對孩子的教育中要增加培養善良情感的內容,壓抑本能的攻擊性。
甚至玩具狗掉在地上,孩子也會一邊幫它揉一邊說:“摔疼了嗎?我幫你揉一揉。”不過,孩子的同情心有個體差異,對於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反應。一個小朋友摔倒了,有的會跑過來,有的則會很冷漠。但是孩子的同情心會相互感染,如果一個小朋友上前去把他扶起來,其他的小朋友往往也會上前去扶。但同時,由於孩子比較小,他們在表現同情的時候有難免表現出很多過激的攻擊性行為,比如:雖然同情小貓,但有時為了不讓貓到處亂跑,會揪住貓的尾巴,諸如此類的行為。按照生態學理論的解釋,攻擊是人的本能的反應,這種本能必須靠道德的約束才能加以壓抑。少數孩子表現出來的殘忍行為,顯然與他們認知能力和道德觀念薄弱有關。因此在對孩子的教育中要增加培養善良情感的內容,壓抑本能的攻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