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也像媽媽一樣, 在孩子出生以後, 即能與孩子形成親密的紐帶關係。 以當爸爸為榮的, 通常在剛當爸爸時, 會比較激動和自豪。 出於對孩子的喜愛, 爸爸很自然地就會產生抱孩子、舉孩子、往上拋孩子等心理衝動。 爸爸也和媽媽一樣, 也會撫摸孩子、抱孩子、逗孩子玩等。 事實上, 在抱孩子或悠孩子方面, 爸爸會比媽媽做得更多。
格林伯格和莫利斯把爸爸的這種最初的反應叫做“全身心投入”。 這實際上是指爸爸完全被孩子所吸引, 並體會到樂趣的一種狀態。 對這樣的紐帶關係, 孩子的貢獻不過是一些簡單的行為,
Advertisiment
孩子對爸爸和媽媽的依賴心理, 差不多始於同一時期。 一項研究表明, 9個月以下的孩子在和父母分開時一般不會抵抗, 而超過12個月的孩子, 則不論爸爸、媽媽, 要和他們分開時都會有抵抗。 還有一項研究表明, 比起陌生人, 孩子一般更喜歡父母, 而且在父母當中會更喜歡媽媽, 特別是有什麼需要時更是如此。 這可能是因為比起爸爸, 更多的是媽媽在照看孩子的緣故。
孩子一開始進入“認生”的階段, 父母往往會擔心孩子的個性是不是太小心翼翼或是太敏感了。 其實, 完全用不著擔心。 因為“認生”說明孩子對主養育者已建立起依賴心理。
Advertisiment
順利度過“認生期”, 對信賴感建立很重要
雖然“認生”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但能不能順利度過“認生期”, 這對孩子的情感發育以及對周圍人的依賴感建立至關重要。 依賴心理的形成, 絕不只是針對媽媽, 所以爸爸也要注意和孩子一起分享時間, 以便能和孩子建立起充分的溝通關係。 在和孩子還沒有建立起親密關係之前, 爸爸應該避免大聲說話, 或是做出突然抱孩子之類的舉動。
Advertisiment
傳統觀念認為, 從生理學角度講, 媽媽對孩子的需要, 所作出的反應更為敏銳。 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為, 對於孩子的反應, 爸爸和媽媽並無差異。 據說, 爸爸可以像媽媽一樣和孩子說話、餵奶、喂輔食, 當看到電視裡出現孩子時, 爸爸心律、血壓、皮膚變化等反應與媽媽也並無二致。
可是, 現實是爸爸還沒有媽媽做得那麼好。 這是因為爸爸們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 不太積極參與育兒導致的結果。 是否對孩子的需要敏感, 不是由性別差異造成的, 關鍵要看對照看孩子這件事的重視程度。 和孩子的相互交流是和孩子培養感情最為基礎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