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爸爸媽媽 這“四心”你們有嗎?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 變化的最明顯的身體上的變化, 但是有一項更重要的就是心理上的變化, 孩子的心理是十分脆弱的, 有時候孩子也需要關心和支援, 有時候孩子也需要一個和他一樣愛玩的小夥伴, 那麼小編提到的四個心, 你有嗎?

1.有心

有心的父母, 知道孩子從小嬰兒起, 很多不經意的動作就是在玩了。 為了讓孩子玩得更好, 可能會付出更多的辛苦和關注。 比如知道了孩子往地上扔東西玩的意義, 就會很樂意地幫他撿起來讓他再扔;也許孩子還會在某一時間段裡“陷”進某種玩法, 比如藏貓貓,

Advertisiment
有心的父母則會樂此不疲地陪著他玩一遍又一遍。 玩就像個萬花筒, 隨時都可以變化, 所以具有變通性和靈活性, 在孩子興趣轉移時, 不會強行讓他接著玩, 而是善於用各種新鮮的招數來吸引寶寶, 比如用廢包裝箱, 幾塊地墊拼搭起來, 把棉被卷成筒, 完成“尋寶”任務等花樣使孩子爬著玩的樂趣大增。

2.童心

回想我們自己的童年, 沒有那麼多的玩具, 沒有那麼好的物質條件, 幾片樹葉, 一根鐵絲, 一打煙盒, 幾個玻璃球……都能讓我們玩出那麼多的花樣。 為什麼現在好像不帶玩具出門寶寶就沒得玩呢?!尋找一下自己的童心吧!有了童心, 我們就能知道孩子喜歡玩什麼, 孩子喜歡怎麼玩。 有了童心, 我們也會跟他玩得更投入。

Advertisiment
有了童心, 我們就不會再只關注有沒有給他買新玩具, 而是能把生活中的任何物品變成玩具有創意地玩。 雖然我們不能再回到自己小時候那種充滿野趣的童年, 但是相信, 只要童心在, 依然可以讓孩子玩得夠盡興。

3.耐心

這裡的耐心, 不是指耐心地教孩子怎麼玩, 而是說有時候我們可能更需要耐心地站在一邊看孩子自己玩, 不必給予孩子大量的言語指導。 比如, 我們經常會“耐心”地告訴孩子該怎麼拍球、怎麼跳繩、怎麼轉呼啦圈, 甚至是怎麼玩玩具, 總覺得這樣他能更快掌握其中的技巧, 能玩得更好。 但實際上, 很多種玩, 要依賴於“實感體驗”, 也就是說, 耐心的語言指導是教不會的, 必須由他自己在實踐中掌握技巧才行,

Advertisiment
比如接球、拍球。 而且, 在教的過程中, 孩子還可能完全失去了玩這種遊戲的興趣。 “教”得越多, 孩子可能就會變得什麼都不愛玩。 耐心等待, 孩子就能在自己玩中體會到更多探索的樂趣。 孩子在玩耍中能自己探索的程度越大, 就會玩得越帶勁。

另外, 耐心還指我們對小淘氣們的寬容。 在我們關於“寶寶們的淘氣事兒”的徵集中, 翻垃圾桶, 把手機扔進魚缸, 把床單剪了窟窿的小傢伙很多, 面對孩子的這種淘氣的玩法, 我們大可不必用怒吼和說教來建立規則, 耐心地問問他為什麼這麼幹, 然後幫他找到一種替代玩法也許效果更好。 也許在這些淘氣事兒的背後, 都藏著一個小小愛迪生的發明之夢呢!

4.用心

我們要用心陪伴孩子玩,

Advertisiment
用心給孩子營造一個能玩得盡興的環境。 比如我們可能需要想想, 給孩子買的玩具, 他為什麼不愛玩?是太簡單了還是太複雜了?是不是該和他一起玩, 他才能體會到其中“變化”的樂趣?用心的父母, 一定會適時地幫助孩子玩得更好, 而不是做旁觀者或指導者, 而應該是自由玩耍舞臺的搭建者、孩子興趣的調動者和即時調試者。

但是, 也千萬別把“用心”變成“別有用心”。 因為, 一旦玩有了功利性, 孩子可能就不會再玩得那麼痛快了。 我們可以瞭解某些玩法背後的意義, 但是不必照搬和強行讓孩子玩。 讓孩子隨著自己的興趣玩、自由地玩, 其實對他的幫助會更大。

其實孩子更希望能和父母成為朋友, 而成為朋友的前提就是需要家長和孩子能夠交流愉快,

Advertisiment
擁有很多的共同語言, 這樣孩子才會願意把自己的真心話說給父母聽, 父母也能夠從中瞭解孩子的變化以及心理需求, 這樣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