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爸爸應給孩子從小培養分享習慣

在孩子成長中爸爸必須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的分享意願, 不要吝嗇分享, 就算把這份記憶個人保存也沒有特別有意義, 相反如果分享出來的話可能得到的回應更加豐富多彩, 孩子不能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圈裡面, 而主動分享拉近小夥伴之間的關係是個好法子。 因此, 如果想要做個好爸爸的話必須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他的分享習慣, 如此孩子接觸社會時會更加快速, 沒有太多的磨合。

學會分享是孩子成長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孩子可以從充滿童趣的分享活動中真切感受到分享帶來的快樂,

Advertisiment
這對他們正確理解分享以及將來形成健全人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然而對於心理發展水準還處於以自我中心為特徵的幼兒來說, 分享顯然不是一件易事。 因為孩子的分享行為並非天生, 而是通過後天的教育和引導逐漸形成的。 正因如此,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家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培養孩子的分享品質。

但令人遺憾的是, 如今, 孩子的分享意識和能力並不強。 之所以如此,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們缺少分享的物件。 由於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 很多孩子成為家庭中的“獨佔”主體。 無論是玩具還是食物, 孩子都習慣了一個人“享受”, 父母和爺爺奶奶總是以這樣或者那樣的理由拒絕孩子分享的物品。

Advertisiment
由此造成孩子的獨佔心理, 認為什麼物品都是自己的, 什麼事情都應該以自己為主。 另外, 由於現在居住環境的變化, 居住于樓房的居民與鄰里間的交往越來越少, 這無形中減少了孩子與同輩群體的交往, 從而剝奪了孩子與他人分享的機會, 造成孩子自私的特點。

所以, 家長們應該有意識地創造條件, 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和行為。 一方面, 家長可以利用家庭本身這一重要資源, 讓孩子學會分享。 家庭是孩子社會交往的第一個場所, 是孩子走向社會的橋樑, 也是培養孩子分享行為的重要場所。 孩子從出生那一刻起, 便與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交往, 這是最初的社會交往行為。 家庭成員與孩子的每一次分享行為都是孩子分享意識和行為形成的過程。

Advertisiment
另一方面, 家長要多帶孩子與同齡人交往, 給他們創造在一起交流的機會, 比如鼓勵孩子上學、放學與居住同一社區的孩子一起走, 一起玩, 一起做作業, 放學後讓孩子帶小朋友到自己家來玩;又如, 幾個家庭帶孩子一起去郊遊等。 孩子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多了, 關係越來越密切, 逐漸就會懂得了分享。

但是, 需要指出的是, 由於年幼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 他們往往並不能準確地解讀分享本身的含義, 他們對分享的理解是通過與家長及他人的分享行為慢慢深化的, 是一種由外而內的內化過程。 家長無意的一言一行可能都會使孩子對分享本身產生錯誤的理解。

Advertisiment
比如案例中的這個家庭, 雖然家長在強化孩子分享意識的過程中注意到培養孩子尊老愛幼的優秀品質, 但這種分享卻僅僅限於口頭, 流於形式。

但是, 需要指出的是, 由於年幼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 他們往往並不能準確地理解分享本身的含義, 他們對分享的理解是通過與家長及他人的分享行為慢慢深化的, 是一種由外而內的內化過程。 家長無意的一言一行可能都會使孩子對分享本身產生錯誤的理解。 比如案例中的這個家庭, 雖然家長在強化孩子分享意識的過程中注意到培養孩子尊老愛幼的優秀品質, 但這種分享卻僅僅限於口頭, 流於形式。

培養時注意自願分享, 一個孩子如果能自主自願地與人分享並以此為樂,

Advertisiment
那麼可以說真正具有分享能力。 家長需要培養的就是這種孩子發自內心的自願分享。 但這種分享能力的培養必須從豐富孩子的情感體驗入手, 即讓孩子從他人角度出發, 體驗他人情緒、情感, 從而學會理解, 學會分享。 比如, 當孩子應家長的要求把好吃的東西分給家長吃時, 他是真心以為家長需要或者喜歡這個東西, 並且會因為與親愛的人一起分享而感到快樂。 因此當孩子與家長分享物品時, 家長在真正地接受孩子分享物品的同時, 還要在整個過程中表現出快樂的情感, 以便強化孩子分享過程帶來的快樂體驗。 相反, 如果家長像案例中的奶奶一樣, 以各種理由謝絕孩子的分享, 那麼就會使孩子覺得你在“玩耍”, 分享不是真的,而是假的。如果孩子一直把分享僅僅當成換取報答或取悅他人的手段,那麼這種分享便是一種“虛假”現象了。就如同丁丁僅僅把蘋果當成取悅成人的工具一樣,當成人真的吃一口這個最大的蘋果時,他心裡便難以接受。原因就是丁丁原來沒有形成相應的情感體驗。相反,如果從丁丁第一次分享蘋果時,奶奶和爸爸媽媽就真正地吃這個蘋果,也許當時丁丁可能心裡有點難受,有些不愉快,但如此往復,他的這種不愉快的情感體驗就會逐漸消失。如果家長再予以語言上的表揚和鼓勵,那麼就會強化他的分享意識,增強其分享的快樂體驗。等到他人來做客分蘋果時,也不會出現案例中那如此尷尬的場面了。

總結:好的習慣需要從小培養,這樣將來才能更好的立足社會。讓我們趕快行動起來,給孩子的心靈插上愛心和分享的翅膀,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愛心、會分享、會關心、會生活、會學習的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吧!

分享不是真的,而是假的。如果孩子一直把分享僅僅當成換取報答或取悅他人的手段,那麼這種分享便是一種“虛假”現象了。就如同丁丁僅僅把蘋果當成取悅成人的工具一樣,當成人真的吃一口這個最大的蘋果時,他心裡便難以接受。原因就是丁丁原來沒有形成相應的情感體驗。相反,如果從丁丁第一次分享蘋果時,奶奶和爸爸媽媽就真正地吃這個蘋果,也許當時丁丁可能心裡有點難受,有些不愉快,但如此往復,他的這種不愉快的情感體驗就會逐漸消失。如果家長再予以語言上的表揚和鼓勵,那麼就會強化他的分享意識,增強其分享的快樂體驗。等到他人來做客分蘋果時,也不會出現案例中那如此尷尬的場面了。

總結:好的習慣需要從小培養,這樣將來才能更好的立足社會。讓我們趕快行動起來,給孩子的心靈插上愛心和分享的翅膀,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愛心、會分享、會關心、會生活、會學習的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