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餵養很重要, 因為寶寶在母親的懷抱裡的確能獲得情緒的穩定, 並且能產生安全感。
嬰兒時期的寶寶會依戀媽媽, 若滿足不了這種情感需求, 寶寶就會母性失調。 有種說法是, 經歷過母性失調的孩子將來出現反社會性行為或問題行為的可能性比較大。 所以學者們一直都很重視“母性失調”。 其實這是過分誇大女性作用的理論。
根據鮑爾近年來的研究, 母親不只在喂母乳這一點上能夠與孩子形成情緒上的關聯。 母親在喂母乳的同時與寶寶進行交流, 看見寶寶的表情就能明白寶寶想什麼,
Advertisiment
在二戰時期的納粹集中營, 曾有 6 名半歲大的孤兒被集中營裡的大人輪流撫養。 戰爭結束時這些孩子已經3歲了。 雖然對大人沒有什麼依戀感, 但孩子之間的感情非常好。 按照母性失調的理論來看, 他們在沒有母親的情況下, 經歷了那麼多可怕的事情, 早應該精神失常了。 但戰爭結束後這些孩子並沒有精神錯亂。 這意味著養育孩子的責任不僅僅是母親一人承擔, 爸爸、奶奶、爺爺、親戚或者鄰居都應該擔負起養育孩子的責任。
人們以母親最起碼要給寶寶喂 6 個月母乳為由, 把養育孩子的責任全都推給母親。
Advertisiment
有個孩子在幼稚園裡畫畫時, 在紙的正面大大地畫了自己和媽媽, 而在背面卻畫了一個很小的人, 他說那個就是爸爸。
老師問他為什麼把爸爸畫在背面, 孩子說:“爸爸好像是家裡的人, 又好像不是家裡的人, 晚上睡覺的時候在家, 可早上吃飯的時候又見不到他, 所以我就把爸爸畫到背面了。 ”其實爺爺、爸爸、叔叔等男人也需要多陪一陪孩子, 並學會與孩子交流。 為了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健全的人, 需要男人和女人的共同努力。
過去, 韓國的爸爸雖然從心底裡喜歡孩子,
Advertisiment
寶寶與爸爸在一起時能夠學會爸爸的價值觀並能更多地瞭解外面的世界, 這能讓寶寶增長不少見識。 而孩子“想成為和爸爸一樣的人”的想法, 也會對他成人以後的擇業觀和成就感奠定基礎。
韓國的社會規範不以家庭為中心,
Advertisiment
現在不少媽媽也會出去工作, 但我認為在寶寶上小學之前應首先考慮寶寶, 錯過孩子的嬰幼兒時期, 很多事情將無法挽回, 而且這個時期印刻到腦海裡的經歷對孩子將來的成長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不管怎麼忙與累, 家長都應該在孩子的嬰幼兒時期投入更多的精力。
在普遍認為“父親已喪失了權威性”的這個時代, 我們應該認真考慮這些問題。
Advertisiment
現在的年輕人一般只生一兩個孩子, 所以就更需要爸爸好好珍惜能照顧孩子的每個機會。 而且養育寶寶不僅僅是女性的使命, 更不需要一天到晚都看著寶寶。 再忙也可以利用寶寶醒過來後那一點閒置時間陪寶寶玩耍或給寶寶講故事, 哪怕只是說說話, 也比什麼都不做要強百倍。
其實, 寶寶和父母的感情好不好主要還是看做父母的能不能理解寶寶, 而不是和寶寶待在一起的時間有多長。根據哈佛大學懷特博士的研究,在3周歲以前,每天和父母待在一起多於70分鐘的孩子在未來的成長過程中會更聰明、更開朗。
而不是和寶寶待在一起的時間有多長。根據哈佛大學懷特博士的研究,在3周歲以前,每天和父母待在一起多於70分鐘的孩子在未來的成長過程中會更聰明、更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