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可以理解這個世界的。
爸爸:史軍, 植物學博士, 科學松鼠會成員。
兒子:5歲零9個月, 一個“內秀”的小正太。 喜歡看書、捉蟲子。
史軍是位溫柔的爸爸, 說話有條不紊, 他確實不負責管教, 是個“大撒把的”父親。 不過, 兒子卻愛跟自己玩兒, 因為不管什麼事情, 都能從果殼老爸這兒找到答案。
每逢週末, 爺倆就膩在一塊兒。 兒子雖然喜靜的時候多, 也跟別的小朋友一樣愛玩遊戲玩iPad, 但只要爸爸說“走, 我們出去玩兒”, 兒子還是會屁顛屁顛興高采烈地跟著下樓。
出門接觸大自然, 到博物館看他最喜歡的恐龍, 或者在草從裡捉蟲子,
Advertisiment
玩兒不是滿世界撒瘋, 而是儘量讓他帶著問題去玩, “要有問問題的習慣, 對這個世界才能保持興趣”, 而自己盡可能回答提出來的每個問題, 或者提供每一個解答的線索。
兒子也是個好奇寶寶, 經常會有一些高深的問題, “我為什麼會被蛋黃噎住?”“世界上所有的海都凍起來是個什麼樣子?”“葉子為什麼剛長出來是紅的?”
史軍說, 自己在回答孩子問題的時候, 也是一種學習和思考的過程——儘量以孩子的角度, 用他的語言來解釋這個世界。 比如, 葉子長出來有紅塗料和綠塗料, 綠塗料(葉綠素)是給葉子供給食物的, 紅塗料(花青素)是保護葉子的。
Advertisiment
“孩子是可以理解這個世界的, ”史軍說, “你給他說過的事情, 他會記得, 下一次遇到的時候還會告訴你。 ”聽兒子問問題, 再試圖回答這些問題, 是史軍與兒子的對話方式。 有問必答的爸爸, 在兒子心目中的形象因此高大了起來。
這個“愛瞎想”的父親有個微小而龐大的計畫, 叫“一分鐘童話”, 就是試圖用簡單而充滿幻想的方式, 來理解世界和生活中的概念和道理。 “我曾經給兒子講了一個故事, 是一個喜歡圓的人, 來到了一個‘圓’的世界, 所有的東西都到處滾;結果根本停不下來。 圓很好, 但這個好東西不能是整個世界。 兒子喜歡這個故事, 我相信他也能理解這個故事的深意。 ”
好奇兒子的新玩具是一個顯微鏡。
Advertisiment
下一步, 史軍籌畫著在兒子入學之前, 帶著他去自己曾經做體驗的地方, 去大山裡、村子裡, 體驗不一樣的廣闊世界。 好奇兒子會在這些地方親身親歷, 學到更多, 或許問出更多充滿靈氣的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