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物質刺激扼殺孩子競爭意識

培養一個奮發向上的人, 關鍵在於培養他對前途的希望, 對現狀的估計, 最重要的是, 是要培養他參與競爭的意識。

――恩威爾

俗話說:福無雙至, 禍不單行。 有關物質刺激所帶來的不良後果, 遠不止我們已經發現的這些。

毫無疑問的是, 在當今充滿競爭的社會大環境中, 競爭意識的重要性已經逐漸為眾多家長所意識到。 對於孩子而言, 競爭意識可以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欲望, 在與同學、小夥伴的競爭中, 只有同時具備知識與能力者才能夠領先, 從而使孩子產生學習知識與技能的動力。

對於孩子而言,

Advertisiment
足夠的競爭意識可以促使其主動參與競爭, 而在這一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精神、才能、意志, 無不會使孩子對自己做出肯定的評價, 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對於孩子而言, 足夠的競爭意識, 可以讓其正確面對挫折與失敗, 當他們在競爭中失利之後, 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對挫折的承受能力。

競爭意識的作用, 還在於可以克服孩子的膽怯心理、保守心理與自卑心理, 而當孩子在競爭中取得成功的時候, 其同時獲得的成功感, 無疑是激發其進一步奮發向上的動力。

正因為如此, 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 已經成為了幾乎所有家長的共識。 然而家長們沒有想到的是, 當物質刺激被引入家庭教育之中的時候, 卻意味著對孩子競爭意識的極度扼殺。

Advertisiment

在《莊子?達生》中曾經有過這樣的一段記述, 其大意是:人們下棋的時候, 用瓦罐作賭注, 都發揮得淋漓盡致;用帶鉤作賭注, 人們下棋就遲疑和慌亂;用黃金作賭注, 人們就會大失水準。

在這個過程中, 下棋者的技術沒有絲毫改變, 而結果卻完全不同。 其原因就在於, 在不同的物質刺激條件下, 其心態發生了質的變化, 原本正常的競爭心態, 在物質刺激所帶來的壓力下出現了失衡, 於是遲疑、慌亂等心理波動現象也就在所難免了。

同樣的, 當我們的孩子在考試、比賽乃至日常學習中時, 沒有一個孩子不渴望成功與進步, 也沒有哪一個孩子不希望擺脫失敗, 此種心態的存在, 已經令孩子承受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壓力,

Advertisiment
如果家長再將物質刺激添加到競爭過程中時, 其勢無異於雪上加霜。

就另一個層面而言, 物質刺激的實行, 極有可能讓孩子脫離正常的競爭氛圍, 墮入為獎勵而競爭, 為物質而努力的怪圈。

在正確的觀念之下, 孩子每取得一份進步, 其心理上都會感受到由衷的快樂, 每在競爭中獲得一次生理, 都會產生無可比擬的滿足感, 而正是這種心理上的愉悅, 才構成了孩子不斷進步、不斷努力的目標與動力。 在這個過程中, 如果能的到家長的讚譽、同學的認可, 就更令其感到興奮, 進而形成了積極心態下的良性迴圈。

當家長將物質刺激全面地投放到家庭教育中的時候, 這一切就發生了變化。

讚譽與認可是間接的, 是需要經過心理機制轉換才能體會得到的,

Advertisiment
而物質刺激是直接的, 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我們必須要承認的是, 孩子稚嫩的心靈缺乏足夠的判斷與辨別能力, 面對著誘人的物質獎勵, 很難對其產生足夠的抵抗能力。

於是, 就在家長一而再, 再而三的物質刺激之下, 原本積極進取的良性心態就這樣發生了潛移默化的轉變, 讚譽、認可以及自我滿足感不再構成努力的目標與動力, 取而代之的是來自家長的物質獎勵。

當這樣的心態佔據了孩子心靈的時候, 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 意味著一個沉重的打擊。

父母的讚譽、同學的欽佩與認可、自我心靈上的滿足, 所有的這些因素加在一起, 還不如一架數碼相機、一部高檔手機、一頓美味佳餚。

Advertisiment
這樣的比較方法, 徹底否定了孩子進步的真實價值, 得出來的是一個難以接受的結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