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特特媽:德國孩子怎樣守規矩

特特媽, 2001年留學德國, 畢業於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KIT), 國民經濟學碩士, 2007年起就職於德國某銀行並定居法蘭克福, 一兒一女分別是4歲半和2歲, 特特媽在微信公眾平臺(帳號:特特米拉在德國)上寫著孩子們的德國生活並交流著東西方文化的碰撞, 除此外, 她經營一家海外淘寶店。

幼稚園裡規矩多

“立規矩”是德國幼稚園的核心, 從三歲以前的小小班開始就是。 這方面, 可以通過我的小女兒米拉入園的整個過程來充分體驗到。

Kani是不滿2歲的米拉的班主任, 矮矮胖胖的, 見人就熱情洋溢的笑, 其實骨子裡是個厲害的角色。

Advertisiment
而剛入園時米拉只有1歲2個月, 一開始就給Kani個下馬威, 當媽媽在的時候她表現很隨和, 一旦Trennung(短期分離)她就不吃不喝且不接受任何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也不親近任何人, 整個適應期(一個月)非常的狂躁。

私底下Kani一直安慰我, 等等看, 她只是在示威, 慢慢就會好。 我也是第二次當媽了, 不太怕孩子鬧, 只是默默的觀察著想看看事態如何發展, 尤其是看老師會怎樣處理。 米拉這裡, 我非常仔細的觀察著, 給她最堅實的後盾, 讓她既感受到媽媽非常愛她但是又不會遷就她, 儘量控制住情緒保持中立。

Kani覺得米拉適應期大多數哭鬧是生氣不是傷心。 所以不用太殷勤圍繞她, 只需要給她提供選擇, 非此即彼, 沒有第三種可選。

Advertisiment

可是, 一個月的適應期快結束時, 米拉還是不領情, 要麼大嚎要麼抱著媽媽留在幼稚園的衣服在暗暗的憂傷。 Kani按照她的辦法每天堅決的執行著, 條條框框絕不妥協。

比如, 無論多麼的彆扭, Kani堅決執行媽媽離開時必須正式的跟孩子說再見, 媽媽要去工作了, 等一下會回來接她。

這個程式在德國非常常見。 只有“工作”這一個理由是可以不帶孩子的, 而媽媽是必須工作的, 但媽媽是會來接她的。

老師要傳達的就是這樣一個概念, 不管孩子哭不哭, 哭得多厲害, 即使她每次都哭, 還是必須走這麼一個程式。 理由是, 給孩子安全感!她哭, 只是不願意離開你, 但是她懂得, 媽媽去了哪裡, 媽媽會來接她。 足矣!

另一方面, Kani的規矩也會給米拉選擇的空間。

Advertisiment
比如她會跟米拉說, 我們現在要到花園裡去玩兒了, 如果你也想去, 我可以帶你一起去。 哼哼唧唧的米拉一般都會同意的跟Kani穿衣出門了, 到了花園, 別的孩子們都玩兒開了, Kani會跟米拉說, 如果你願意, 可以跟小朋友一起玩兒, 如果不願意, 也可以就在我身邊坐著。 米拉剛開始就坐著, 過一會兒就被吸引了注意力……

而在原則問題上, 德國老師一定會說Nein(不), 且完全不商量, 堅決執行:

不允許攀爬桌子, 不允許玩兒食物, 不許邊走邊吃, 不允許把餐刀放進嘴裡, 不允許打人, 玩具不玩兒了要收拾, 不能帶家裡玩具去幼稚園……

這一切源於德語單詞Struktur, 直譯是“結構, 框架”, 來看看老師為米拉量身定做的“結構”:

1、每天家長應該提前15分鐘左右把孩子送到,

Advertisiment
讓孩子們在早飯前有短暫的時間與小夥伴和老師熱身, 免得哭鬧影響大家的早飯;

2、一旦進入幼稚園必須步行, 不能被抱在懷裡, 讓孩子意識到, 幼稚園的一天就要開始了, 為此, 各種辦法都可以, 蝸牛爬行的速度也被允許, 但只能自己走;

3、飯前洗手飯後自己擦手;

4、幼稚園放學, 米拉必須馬上離開, 不能逗留, 米拉想玩兒, 正好告訴她, 幼稚園很好玩兒, 明天就又能來;

5、最好調整晚飯時間六點吃飯七點洗漱上床晚安故事熄燈睡覺;

6、玩具遵循先來後到, 注意, 絕對不是一定要分享噢;

7、雖然目前不怎麼說話, 但她全明白, 必須任何事情先和她打招呼再做, 比如再見;

8、家長勇於說不, 即使她躺地打滾, 大人走開就好。

Advertisiment

小孩子會守規矩嗎?

雖然我很認可在孩子幼小的時期, 有媽媽的全身心陪伴會讓孩子長大後更獨立更有安全感。 但是, 不是每個媽媽都有機會或者希望成為全職媽媽的。

而能兼顧事業和家庭的半職媽媽, 給了孩子兩種不同空間接觸世界的機會, 只要通過正確的途徑, 同樣可以讓孩子健康成長。

果然有一天, 米拉在某個週一去幼稚園時突然就不哭了, 而且那之後到現在, 就跟從沒有發生過以前的事情一樣。

事情轉變的很戲劇化, 園長本打算就在那個週末告訴我很遺憾不能接受米拉入園, 因為她情緒化的吵鬧會帶動別的孩子的哭鬧, 這種幾率在這家幼稚園只發生過一次。

適應期最後一周進行的異常順利, 米拉連續三天與別的小朋友一起吃了早飯,第四天還順利的吃了午飯,然後居然還在幼稚園自顧自的呼呼了午覺。這個小人兒讓我驚訝壞了,沒人給她臺階兒,她自己下的倒是挺順暢的。

於是米拉在幼稚園的瓢蟲班順利留下來啦。米拉是怎樣度過適應規矩的階段呢?我覺得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老師和家長的溝通與配合,形成了一種在哪裡都講規矩的氛圍。Kani在適應期期間與我每天的交流,適應期一個月後馬上會有家長老師一對一的面談會,說一下孩子特點,老師這段時間如何帶的她,她的習慣,老師對家長的期望如何配合等等。

過了適應期後,每天家長會在接孩子時與老師交流當天的狀況,老師也會在本子上記錄當天的行程,見聞,趣事,以及孩子的成長,比如會自己扣扣子,自己喝水等等。之後每三個月還有一次這種面對面一對一的老師家長談話,大概兩個小時左右。

一歲四個月的米拉,自己喝水吃飯熟練用勺子叉子,會等待圍巾和餐具到了才開動,每頓飯吃的乾乾淨淨圍嘴上的飯粒都會撿了,出門自己戴帽子穿褲子套鞋,大人只需配合提褲子和系鞋帶,而且基本不坐童車,一路步行,即使哥哥被抱著。

Kani說,米拉在個性上很鮮明,獨立,想做大孩子的事情,一般孩子兩歲開始的叛逆期她會提前來到,家長必須現在就配合她們給米拉立規矩。

大家都認可哪些規矩?

這些規矩並沒有寫成小冊子,也沒有特別的規定,但已經深入到每個細節之中。試舉幾例:

1、孩子手中的玩具,不必與人分享。

大人們會保護先擁有玩具的人,你可以與人分享,但是如果不願意,他不可以搶你的。而也想玩兒這個玩具的小朋友,如果表達了自己的意願,人家不願意,那他只能等,如果他搶,就是他的不對。

2、對於說“不”的堅決性。

德國媽媽可以讓孩子即使滿地打滾,即使是在超市里或者其他公共場所裡,也不會遷就的。曾經發生過一件事情,我帶兒子在室外公園玩兒,大概六點左右了,我提醒他好幾次我們現在要回家了,但是兒子留戀這室外公園,捨不得走。於是我最後說,媽媽現在回家了,如果你不回家,你就接著玩兒,媽媽現在必須回家做飯了,然後轉身離開了。

離家大概15分鐘走路的路程,兩歲的兒子在後面保持100米一直大聲哭鬧,為了賴著再多玩兒一會兒。我得讓他保持在我的視線之內,但是我不打算把他抱回家,一路上,無數的德國路人跟我說,“他還在,你放心”,“要堅決,沒關係,我的孩子以前也是這樣的”,“他跟上來了”,他們傳遞的不僅僅是好心,也是一個社會風氣。既然媽媽說了“不”,媽媽就要堅持,孩子就要執行。

特特跟著我哭了一路,但是自己走回家,而且媽媽沒有妥協。走走停停,差不多花了一個半小時到家。

3、玩了玩具一定要收拾好(Aufraeume)才進行下一件事情。

比如上午玩兒的積木,之後要吃飯,吃飯前最後一個步驟一定是收拾,如果不玩兒積木改為看書,也一定要收拾好了,放好了,才進行看書這件事情。這些都是老師在引導的。

另外,相比較米拉這樣的小孩子,對大孩子的規矩更多,更嚴格:

1、早上遲到,就要在更衣室等待早餐結束。

因為不應該打斷同學們的早餐時光——老師在接送孩子時會直接告訴家長,希望能早15分鐘到達。孩子一方面能熱身為一天的幼稚園生活做準備,二則可以幫助老師擺刀叉發盤子。

2、吃飯咀嚼不能張嘴,咽下去後才說話。

這是特特回家吃晚飯時,對爸爸媽媽指出來的。我們自己並沒有注意到這個細節,孩子會知道這樣不好,是因為幼稚園老師教的。

3、不許大聲打嗝。

這是我在接孩子時碰到的,一個孩子從我身邊跑過,打了個大聲的嗝,老師從身邊走過,立馬叫住他,告訴他如何是禮貌的做法。

4、能吃多少拿多少,自由選擇,但不應該浪費。

特特剛去幼稚園頭幾天是適應期,我陪著他在幼稚園裡呆著。他在家裡先吃了些早飯,到了幼稚園又是早飯,其實他不太吃得下東西了,但是因為是他最愛的麥片和牛奶,所以他就放肆的往自己碗里加,最後自然是吃不了。老師當著我的面直接問他,你是不是吃過早飯了,如果吃不下,不應該拿那麼多,浪費不好。

5、所有人吃完一起離開餐桌,自己負責清理。

離開時,把自己碗裡剩下的食物倒在生物垃圾桶裡,碗則放在洗碗機裡--這個是約定俗成的習慣,大一點兒的孩子會照顧小一點兒的孩子,並幫助老師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6、不要站著尿尿。

即使是男孩子也應該坐著尿尿,避免把馬桶邊弄髒。因為廁所不分男女,是公用的四個馬桶,尿到邊上不利於別的坐著尿尿的孩子。這一點,在德國幾乎所有的公共廁所裡都貼的有,不要站著尿尿;

7、老師不碰小褲衩小背心。

這些都需要孩子自己穿脫,如果尿濕或者出大汗的話。這是防止性侵,讓孩子有意識。

8、飯前便後必須洗手,飯後必須刷牙。

就是例行公事一樣的,這些都是規矩導致的習慣。

9、別人先玩兒的東西,自己想玩需要等待。

一定是遵循先來後到,不需要讓年齡小的小朋友。

10、打噴嚏要捂嘴學會說Entschuldigung抱歉。

別人打噴嚏說Gesundheit祝你健康,感謝說Danke,這是禮貌用語。

11、可以自由去玩,但必須讓老師知道你去哪裡。

德國小孩子上幼稚園是很自由的,很多時間都是各個房間可以亂串的,唯一需要必須遵循的就是讓老師知道你在哪裡;

12、不玩兒的東西必須規整歸位。

這是日常行為習慣中最基本的規則。

這些要求不會寫下來成為規矩,但是老師又是實實在在這麼教的。公園裡見到的德國媽媽也是這麼教育孩子的。

我覺得比較震撼的不是立出來條例的那些規矩本身,而是德國人對默許的規矩的遵守,這些規矩也許是禮貌,也許是傳統,確實有很多讓我敬佩的地方。

簡單羅列幾條:

1、辦事買食物上廁所等等,德國人會自行的排隊。

沒有人會去維持隊伍,很少有人插隊。曾經還有個笑話,遊樂場上兩個流動的公用廁所,一個女廁所,一個男廁所,男廁所外排很長隊伍,也不會有人去女廁所,這就是德國人,他們對定下來的規矩會比較死板的執行。

2、人行道大過天。

沒有紅綠燈的人行道有最高級別的優先權,車輛必須讓要過人行道的行人,而行人看車輛停的太久隊伍太長,甚至會停下來,揮手示意同意汽車先行。

3、右邊先行。

有些十字路口是沒有任何標識和紅綠燈的,如果四個方向同時有車了,在遵循右邊有先行權的前提下,會有一個司機打手勢,讓他右邊的車先行,所有車遵守這個規矩。很多居民區道路很窄,如果邊上停了車,車道就只能單向行駛,總會有一方的司機主動停下來閃燈示意對方先行,先行的司機總會在經過謙讓的司機時舉手感謝他。

我個人感覺,守規矩,彼此產生信任,形成良性迴圈,才能獲得自由。

最後,把我看過一段描述德國兒童教育的話,和大家分享:

一切有了界限就好說,孩子的個性上會變得理性,嚴格遵守的準則,隨著父母對正確行為的反復訓練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思想教育,時間一長成為自然,孩子就會把遵守這些規則當作自己的本分。

於是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把維護公共紀律,愛護公共環境,在各種場合講究文明和秩序看成是無可置疑的事情。明確適當的獎懲原則和方式是讓正直、誠實、盡職盡責等觀念深入孩子的心靈,讓它們確確實實成為他們的行為準則。

米拉連續三天與別的小朋友一起吃了早飯,第四天還順利的吃了午飯,然後居然還在幼稚園自顧自的呼呼了午覺。這個小人兒讓我驚訝壞了,沒人給她臺階兒,她自己下的倒是挺順暢的。

於是米拉在幼稚園的瓢蟲班順利留下來啦。米拉是怎樣度過適應規矩的階段呢?我覺得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老師和家長的溝通與配合,形成了一種在哪裡都講規矩的氛圍。Kani在適應期期間與我每天的交流,適應期一個月後馬上會有家長老師一對一的面談會,說一下孩子特點,老師這段時間如何帶的她,她的習慣,老師對家長的期望如何配合等等。

過了適應期後,每天家長會在接孩子時與老師交流當天的狀況,老師也會在本子上記錄當天的行程,見聞,趣事,以及孩子的成長,比如會自己扣扣子,自己喝水等等。之後每三個月還有一次這種面對面一對一的老師家長談話,大概兩個小時左右。

一歲四個月的米拉,自己喝水吃飯熟練用勺子叉子,會等待圍巾和餐具到了才開動,每頓飯吃的乾乾淨淨圍嘴上的飯粒都會撿了,出門自己戴帽子穿褲子套鞋,大人只需配合提褲子和系鞋帶,而且基本不坐童車,一路步行,即使哥哥被抱著。

Kani說,米拉在個性上很鮮明,獨立,想做大孩子的事情,一般孩子兩歲開始的叛逆期她會提前來到,家長必須現在就配合她們給米拉立規矩。

大家都認可哪些規矩?

這些規矩並沒有寫成小冊子,也沒有特別的規定,但已經深入到每個細節之中。試舉幾例:

1、孩子手中的玩具,不必與人分享。

大人們會保護先擁有玩具的人,你可以與人分享,但是如果不願意,他不可以搶你的。而也想玩兒這個玩具的小朋友,如果表達了自己的意願,人家不願意,那他只能等,如果他搶,就是他的不對。

2、對於說“不”的堅決性。

德國媽媽可以讓孩子即使滿地打滾,即使是在超市里或者其他公共場所裡,也不會遷就的。曾經發生過一件事情,我帶兒子在室外公園玩兒,大概六點左右了,我提醒他好幾次我們現在要回家了,但是兒子留戀這室外公園,捨不得走。於是我最後說,媽媽現在回家了,如果你不回家,你就接著玩兒,媽媽現在必須回家做飯了,然後轉身離開了。

離家大概15分鐘走路的路程,兩歲的兒子在後面保持100米一直大聲哭鬧,為了賴著再多玩兒一會兒。我得讓他保持在我的視線之內,但是我不打算把他抱回家,一路上,無數的德國路人跟我說,“他還在,你放心”,“要堅決,沒關係,我的孩子以前也是這樣的”,“他跟上來了”,他們傳遞的不僅僅是好心,也是一個社會風氣。既然媽媽說了“不”,媽媽就要堅持,孩子就要執行。

特特跟著我哭了一路,但是自己走回家,而且媽媽沒有妥協。走走停停,差不多花了一個半小時到家。

3、玩了玩具一定要收拾好(Aufraeume)才進行下一件事情。

比如上午玩兒的積木,之後要吃飯,吃飯前最後一個步驟一定是收拾,如果不玩兒積木改為看書,也一定要收拾好了,放好了,才進行看書這件事情。這些都是老師在引導的。

另外,相比較米拉這樣的小孩子,對大孩子的規矩更多,更嚴格:

1、早上遲到,就要在更衣室等待早餐結束。

因為不應該打斷同學們的早餐時光——老師在接送孩子時會直接告訴家長,希望能早15分鐘到達。孩子一方面能熱身為一天的幼稚園生活做準備,二則可以幫助老師擺刀叉發盤子。

2、吃飯咀嚼不能張嘴,咽下去後才說話。

這是特特回家吃晚飯時,對爸爸媽媽指出來的。我們自己並沒有注意到這個細節,孩子會知道這樣不好,是因為幼稚園老師教的。

3、不許大聲打嗝。

這是我在接孩子時碰到的,一個孩子從我身邊跑過,打了個大聲的嗝,老師從身邊走過,立馬叫住他,告訴他如何是禮貌的做法。

4、能吃多少拿多少,自由選擇,但不應該浪費。

特特剛去幼稚園頭幾天是適應期,我陪著他在幼稚園裡呆著。他在家裡先吃了些早飯,到了幼稚園又是早飯,其實他不太吃得下東西了,但是因為是他最愛的麥片和牛奶,所以他就放肆的往自己碗里加,最後自然是吃不了。老師當著我的面直接問他,你是不是吃過早飯了,如果吃不下,不應該拿那麼多,浪費不好。

5、所有人吃完一起離開餐桌,自己負責清理。

離開時,把自己碗裡剩下的食物倒在生物垃圾桶裡,碗則放在洗碗機裡--這個是約定俗成的習慣,大一點兒的孩子會照顧小一點兒的孩子,並幫助老師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6、不要站著尿尿。

即使是男孩子也應該坐著尿尿,避免把馬桶邊弄髒。因為廁所不分男女,是公用的四個馬桶,尿到邊上不利於別的坐著尿尿的孩子。這一點,在德國幾乎所有的公共廁所裡都貼的有,不要站著尿尿;

7、老師不碰小褲衩小背心。

這些都需要孩子自己穿脫,如果尿濕或者出大汗的話。這是防止性侵,讓孩子有意識。

8、飯前便後必須洗手,飯後必須刷牙。

就是例行公事一樣的,這些都是規矩導致的習慣。

9、別人先玩兒的東西,自己想玩需要等待。

一定是遵循先來後到,不需要讓年齡小的小朋友。

10、打噴嚏要捂嘴學會說Entschuldigung抱歉。

別人打噴嚏說Gesundheit祝你健康,感謝說Danke,這是禮貌用語。

11、可以自由去玩,但必須讓老師知道你去哪裡。

德國小孩子上幼稚園是很自由的,很多時間都是各個房間可以亂串的,唯一需要必須遵循的就是讓老師知道你在哪裡;

12、不玩兒的東西必須規整歸位。

這是日常行為習慣中最基本的規則。

這些要求不會寫下來成為規矩,但是老師又是實實在在這麼教的。公園裡見到的德國媽媽也是這麼教育孩子的。

我覺得比較震撼的不是立出來條例的那些規矩本身,而是德國人對默許的規矩的遵守,這些規矩也許是禮貌,也許是傳統,確實有很多讓我敬佩的地方。

簡單羅列幾條:

1、辦事買食物上廁所等等,德國人會自行的排隊。

沒有人會去維持隊伍,很少有人插隊。曾經還有個笑話,遊樂場上兩個流動的公用廁所,一個女廁所,一個男廁所,男廁所外排很長隊伍,也不會有人去女廁所,這就是德國人,他們對定下來的規矩會比較死板的執行。

2、人行道大過天。

沒有紅綠燈的人行道有最高級別的優先權,車輛必須讓要過人行道的行人,而行人看車輛停的太久隊伍太長,甚至會停下來,揮手示意同意汽車先行。

3、右邊先行。

有些十字路口是沒有任何標識和紅綠燈的,如果四個方向同時有車了,在遵循右邊有先行權的前提下,會有一個司機打手勢,讓他右邊的車先行,所有車遵守這個規矩。很多居民區道路很窄,如果邊上停了車,車道就只能單向行駛,總會有一方的司機主動停下來閃燈示意對方先行,先行的司機總會在經過謙讓的司機時舉手感謝他。

我個人感覺,守規矩,彼此產生信任,形成良性迴圈,才能獲得自由。

最後,把我看過一段描述德國兒童教育的話,和大家分享:

一切有了界限就好說,孩子的個性上會變得理性,嚴格遵守的準則,隨著父母對正確行為的反復訓練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思想教育,時間一長成為自然,孩子就會把遵守這些規則當作自己的本分。

於是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把維護公共紀律,愛護公共環境,在各種場合講究文明和秩序看成是無可置疑的事情。明確適當的獎懲原則和方式是讓正直、誠實、盡職盡責等觀念深入孩子的心靈,讓它們確確實實成為他們的行為準則。

相關用戶問答
  • 1回答

    多動症的孩子怎樣應對?

    對於多動症的孩子還可以採取忽略治療法,忽略治療並不是忽視患兒,而是要對患兒一些行為的異常更加包容,多動症患兒的一些行為往往只是為了引起他人的關注,而家長的如果採取粗暴的態度很可能會激化患兒的性格異常... [詳細答案]

  • 3回答

    孩子五歲,感冒,孩子怎樣才能好呢?

    這個症狀是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而造成的,小孩子機能發育還不完善,所以很容易感冒,感冒後抵抗力下降,扁桃體很容易感染細菌導致發炎。建議你到醫院去檢查一下,可以考慮摘除扁桃體或者考慮用中藥來進行調理,平... [詳細答案]

  • 1回答

    請問羧甲司坦泡騰片五歲孩子怎樣吃?謝謝

    你好,這個要看孩子體重來服用的,建議最好是按該藥物的使用說明書進行服用是比較好的。 [詳細答案]

  • 5回答

    孩子怎樣才能長高?

    有幾個方面,你在平時的時候稍微注意一下,是有利於寶寶長個的。第一,讓孩子多鍛煉、每天堅持鍛煉,不必要太複雜的,傾向於一些伸展類的項目。第二,補充營養。多吃以下富含各類營養的食物,不能挑食。第三,多休... [詳細答案]

  • 3回答

    3歲孩子怎樣補鈣?有什麼好方法嗎

    您好,其實小孩最快的補鈣方式是曬太陽。多是指戶外曬太陽而不是室內曬太陽。而且曬太陽的時間可隨季節變化調試,一般夏天曬15分鐘每次;冬天曬20分鐘每次。但請注意,在曬太陽時,不要讓孩子的眼睛直視太陽,... [詳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