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牽住“自由牌”孩子的鼻子

現在的孩子可以很輕易地對父母說“不”, 並把自己的意願表達出來。 比起五十年前流行的“乖乖牌”孩子, 現在的孩子有更多自由發揮的機會, 他們是“自由牌”的。 對父母來說, 這究竟是好是壞呢?
自由帶來了矛盾
個案1:
欣欣媽媽一直覺得孩子應該獨立自主, 有自己的想法, 所以任何事她都鼓勵欣欣把她自己的意見表達出來, 甚至允許她反駁大人。
最近, 爺爺奶奶住到了欣欣家, 可欣欣一點也不買長輩的帳, 一有不滿就頂撞爺爺奶奶, 把爺爺奶奶氣得直怪欣欣媽媽把孩子慣得無法無天, “將來到社會上要吃苦頭的”。

Advertisiment
欣欣媽媽為此煩惱不已, 想給欣欣立點規矩, 又怕以前對欣欣的苦心培養付諸東流。
個案2:
貝貝媽媽一直主張讓孩子自由自主, 所以貝貝從小是在非常自由的環境中長大的。 現在貝貝上了幼稚園, 煩惱卻也跟著來了。 每天, 總有老師“告狀”, 不是說貝貝總是與小朋友吵架, 就是說貝貝因為小朋友如果不按他的意思玩, 又吵又鬧。
貝貝媽媽很猶豫, 想給貝貝定些規矩, 可又怕這樣一來, 對孩子限制過多, 影響個性的發展。
個案3:
小鵬是一個特別有主張的孩子, 對任何事都有一套自己的看法。 小鵬的爸爸媽媽也一直以此為傲。 可是最近, 他們卻受到了“挑戰”。 因為小鵬對交通規則突然產生了懷疑, 不肯老老實實地遵守,
Advertisiment
爸爸媽媽跟他講道理, 他左耳進右耳出。 弄得每次上街, 爸爸媽媽都提心吊膽, 生怕他遇到危險。
不想讓孩子做“乖乖牌”, 可當孩子真的變成了“自由牌”時又覺得不安, 這可能是你在這個問題上碰到的一個典型矛盾, 讓你權衡不定:給孩子“立規矩”吧, 怕影響孩子的發展, 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吧, 又怕孩子變得“無法無天”。
解決矛盾的關鍵一:該在哪些方面給孩子“立規矩”
解決矛盾的關鍵在於, 你要確定到底該給孩子多大的自由?這個度在哪裡?該在哪些方面給孩子“立規矩”?
一般來說, 越是年幼的孩子越是需要你給他自由, 這會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和獨立精神。 但是,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 有些規則是孩子必須遵守的:
生活中的一些必要的準則,
Advertisiment
如交通規則, 孩子必須遵守。 理由是顯而易見的, 因為小孩子根本不懂什麼是危險, 在這方面就不能給他過多的自由, 在許多情況下, 需要他乖乖地遵守“安全規則”。 所以, 小鵬的爸爸媽媽在這一方面不需要“心慈手軟”, 一定要讓小鵬遵守這些規則, 沒有他反駁的餘地。
小朋友之間玩耍時形成的一些遊戲規則, 孩子必須遵守。 這不僅可以保證孩子與同伴和睦相處, 也可以為他將來與人交往打下基礎。 所以貝貝媽媽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和貝貝好好溝通, 因為這也是必須遵守的規則。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規範, 比如尊敬長輩、不罵人、不隨地亂扔垃圾等, 也都是你要讓孩子必須接受和遵守的。 欣欣媽媽雖然不需要太在意爺爺奶奶的抱怨,
Advertisiment
但是也必須告訴欣欣要尊敬長輩, 在表達自己意見的時候要注意態度, 同時也可以教欣欣一些具體的做法。
孩子必須明白, 自由並不是無限的, 他必須接受並遵守一些規則。 而你也要明白, 對孩子進行合理的限制並不意味著他會失去自由, 反而能讓你更好地把握教育的分寸。
在給孩子立規矩時, 如果你能用他願意接受的形式進行, 也許能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 這裡有3點小建議:
·用直接的而不要用會刺傷孩子的說法。 如不要說:“你的房間看上去真亂!”而是說“請你把玩具收拾好!”
·用明確的而不要用含糊的說法。 如不要說:“穿得暖和點!”而是說“把帽子戴上!”
·用正面的而不要用負面的說法。
Advertisiment
如不要說:“不要跑到街上

去!”而是說“在院子裡玩!”
解決矛盾的關鍵二:哪些事該給幼兒自主權
自已進食。 孩子想要自己進食時, 就由他自行嘗試, 只要為他系上圍兜即可。 孩子在練習自己吃飯時常常會弄得滿臉、滿地都是, 這是很正常的, 不要因此而責怪他, 剝奪他學習的機會。
對衣服樣式、顏色的選擇。 天氣冷的時候可以建議孩子戴上帽子、穿上外套, 但對於外套裡的衣服, 則可以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玩具分享。 當孩子不願將玩具與同伴分享, 有爭吵行為發生時, 別急著介入他們的爭執之中, 而應讓孩子自己去解決。
獨處的地方。 當孩子心情不好或情緒不佳時, 有選擇獨處的自主權, 這段時間暫時不要去打擾他。
遊戲區的選擇。 讓孩子自己決定在哪個地方玩玩具,以不妨礙他人為原則,在這段時間這地方是屬於他的遊戲區,父母不要去干擾他。
哭的權力。當孩子受到挫折、受傷時,讓他盡情地發洩。孩子享有哭的權力,此時不要給他任何言語或肢體上的回應,等孩子停止哭泣後,再與他討論:“發生什麼事了?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
戀物情結。孩子對某種物品(如布娃娃、毛巾等)情有獨鍾時,無論走到哪都要帶著它,一旦沒了它,孩子的情緒便焦躁不安。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戀物情結會自然退卻,父母不要強求孩子改掉這個習慣。
午睡問題。大部分父母(或幼稚園)在午飯後都會安排孩子午睡,如果孩子睡覺時不斷想爬起來,不要強迫他繼續躺在床上,可以讓他呆在房間裡,以不干擾別人為原則。
牽住“自由牌”孩子的鼻子
也許你會問:“每當我讓孩子做什麼事,他就是不聽,該怎麼辦?”這是父母最常碰到的一個問題:如何讓自由慣了的孩子接受合理、必須的規則,不讓他為所欲為,無法無天。這裡有一些方法,讓你在保證給孩子足夠自由的前提下,牽住“自由牌”孩子的鼻子!
原則1:規則少既是多
你要考慮一下你的教育方向,並和你的伴侶好好商量一下,找出哪些是孩子一定要做到和養成的習慣,比如每天看電視的時間、晚上上床的時間、餐桌上的行為舉止等。當你把這些規則一條條地列出來後,再仔細看看哪幾條是你特別關注的,就從這幾條著手,有針對性對孩子進行規範。一旦你定下了規則,就要堅持到底,必須讓孩子做到,決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你要知道,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主動權掌握在你的手裡。如果你規定孩子每天睡覺前一定要把他的玩具整理好,那麼在實際生活中就必須這樣要求他,等孩子養成這個習慣後,他就不會再故意耍賴或找藉口不遵守了。
注意,規則並不是越多越好,有時,規矩多隻會帶給孩子壓力,甚至遭到他的反抗。如果循序漸進,從執行幾條簡單但關鍵的規則開始,孩子比較容易掌握並遵守,效果也更好。
此外,請不要不分時間場合,一而再、再而三地嘮叨,要求孩子這樣那樣。否則到最後,孩子不是把你的話當成耳邊風,就是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
記住,少既是多!
原則2:不要無休止地和孩子“討價還價”
有些媽媽說,我每次都向孩子解釋得很清楚,為什麼有些事情他不能做,而有些事他必須做。這是不是就可以保證成功?遺憾地告訴你,這個模式並不是永遠靈驗的。很多媽媽都承認,儘管她們每次都給孩子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但孩子還是不肯放棄他的想法,最後常常陷入無休止的“討價還價”中,有時為了一些小事就會纏磨很久,比如每天要不要刷兩次牙。向孩子解釋原因、顧及孩子的想法肯定要比簡單地命令孩子好,但好言相勸也不能沒完沒了,孩子會利用這樣的場合進行長時間的討價還價。如果你首先表現出猶豫,孩子就會“乘勝追擊”,最後往往使你定出的規則順著孩子的心意轉換

讓孩子自己決定在哪個地方玩玩具,以不妨礙他人為原則,在這段時間這地方是屬於他的遊戲區,父母不要去干擾他。
哭的權力。當孩子受到挫折、受傷時,讓他盡情地發洩。孩子享有哭的權力,此時不要給他任何言語或肢體上的回應,等孩子停止哭泣後,再與他討論:“發生什麼事了?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
戀物情結。孩子對某種物品(如布娃娃、毛巾等)情有獨鍾時,無論走到哪都要帶著它,一旦沒了它,孩子的情緒便焦躁不安。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戀物情結會自然退卻,父母不要強求孩子改掉這個習慣。
午睡問題。大部分父母(或幼稚園)在午飯後都會安排孩子午睡,如果孩子睡覺時不斷想爬起來,不要強迫他繼續躺在床上,可以讓他呆在房間裡,以不干擾別人為原則。
牽住“自由牌”孩子的鼻子
也許你會問:“每當我讓孩子做什麼事,他就是不聽,該怎麼辦?”這是父母最常碰到的一個問題:如何讓自由慣了的孩子接受合理、必須的規則,不讓他為所欲為,無法無天。這裡有一些方法,讓你在保證給孩子足夠自由的前提下,牽住“自由牌”孩子的鼻子!
原則1:規則少既是多
你要考慮一下你的教育方向,並和你的伴侶好好商量一下,找出哪些是孩子一定要做到和養成的習慣,比如每天看電視的時間、晚上上床的時間、餐桌上的行為舉止等。當你把這些規則一條條地列出來後,再仔細看看哪幾條是你特別關注的,就從這幾條著手,有針對性對孩子進行規範。一旦你定下了規則,就要堅持到底,必須讓孩子做到,決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你要知道,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主動權掌握在你的手裡。如果你規定孩子每天睡覺前一定要把他的玩具整理好,那麼在實際生活中就必須這樣要求他,等孩子養成這個習慣後,他就不會再故意耍賴或找藉口不遵守了。
注意,規則並不是越多越好,有時,規矩多隻會帶給孩子壓力,甚至遭到他的反抗。如果循序漸進,從執行幾條簡單但關鍵的規則開始,孩子比較容易掌握並遵守,效果也更好。
此外,請不要不分時間場合,一而再、再而三地嘮叨,要求孩子這樣那樣。否則到最後,孩子不是把你的話當成耳邊風,就是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
記住,少既是多!
原則2:不要無休止地和孩子“討價還價”
有些媽媽說,我每次都向孩子解釋得很清楚,為什麼有些事情他不能做,而有些事他必須做。這是不是就可以保證成功?遺憾地告訴你,這個模式並不是永遠靈驗的。很多媽媽都承認,儘管她們每次都給孩子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但孩子還是不肯放棄他的想法,最後常常陷入無休止的“討價還價”中,有時為了一些小事就會纏磨很久,比如每天要不要刷兩次牙。向孩子解釋原因、顧及孩子的想法肯定要比簡單地命令孩子好,但好言相勸也不能沒完沒了,孩子會利用這樣的場合進行長時間的討價還價。如果你首先表現出猶豫,孩子就會“乘勝追擊”,最後往往使你定出的規則順著孩子的心意轉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