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在一次家園聯繫會上, 聽到了這樣一件事, 感觸頗深。
毛毛今年5歲, 有一天, 媽媽在整理他的房間時發現毛毛的玩具箱中多了一輛微型電動小汽車, 媽媽問他是從哪裡來的, 毛毛說是幼稚園的小朋友楊楊借給他玩的。 可幾天過去了, 媽媽卻一直未見毛毛把小汽車還給楊楊。 後來, 媽媽和幼稚園的老師談起這件事, 才知楊楊的小汽車已丟了好幾天了, 楊楊為此還大哭了一場。 媽媽聽後並沒有立即去責駡孩子, 而是和老師共同商討對策, 通過在幼稚園裡玩假想遊戲“小白象要回家”, 使毛毛認識到了自己行為的性質與危害,
Advertisiment
這一事例中, 孩子犯了錯誤, 家長不是一味批評指責, 而是採取有效措施, 讓他自己發現錯誤, 進而改正錯誤。 這樣做是對的。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 生活中很多父母卻做不到容忍孩子犯錯誤, 他們要求孩子做事百分之百正確, 一旦發現孩子犯錯誤, 就惡語相對甚至棍棒相加。
其實對孩子而言這樣做是極不公平的, 因為孩子各方面發展還不成熟, 犯錯誤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 不犯錯誤的孩子長不大。
“小錯不斷、大錯不犯”是有一定道理的。 發展心理學認為, 孩子小的時候, 就像一盤錄影帶, 會對所有情緒(快樂、痛苦、悲傷、驕傲、自滿、受挫、愛恨等)與行為進行預演與體驗,
Advertisiment
這個過程很像身體免疫系統的形成, 比如說孩子小的時候犯一些錯誤, 便可通過錯誤來確知與他人和外界的關係, 從而獲得對錯誤的部分免疫, 並獲得對行為後果的預見。 人類的孩子與哺乳動物小時候一樣, 要在遊戲中預演攻擊與防禦, 殘忍與仁慈, 捕獲與逃避……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生存的能力。
如果家長對孩子貼身相隨, “盯”得很緊, 那麼孩子就會失去行為與情緒實踐的機會, 而缺少了這樣的體驗, 也就缺少了“心理反芻”的印痕, 缺少了免疫的機制。
當然, 我們並不是鼓勵孩子犯錯誤,
Advertisiment
很多父母不願意讓孩子有一些負面的情緒體驗, 怕傷害其心靈, 但是在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 這種感覺也未必是不好的。 如果家長能讓孩子從興奮掉落到沮喪的情境然後再回到興奮的情緒中,
Advertisiment
孩子是一個發展中的人,
獨立自主的活動有助於他的成長。
父母不是要竭盡全力來預防孩子犯錯誤,
也不是一旦孩子犯錯誤就想方設法讓其避免懲罰,
而是要多給孩子“嘗試——錯誤——完善”的機會,
把犯錯看成是教育的良機,
使孩子從犯錯誤中獲得成長。
(李雙 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