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狂犬病

狂犬病是什麼及其症狀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 是由狂犬病毒所致的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急性傳染病。 流行性廣, 病死率極高, 幾乎為100%。 ⑴對人民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人狂犬病通常由病獸以咬傷的方式傳給人人體而受到感染。 臨床表現為特有的恐水、恐聲、怕風、恐懼不安、咽肌痙攣、進行性癱瘓等。

根據臨床症狀分為兩型

1、狂躁型(典型)最常見。 又分為前驅期、興奮期和麻痹期, 前驅期持續1~4日, 興奮期一般1-3日, 麻痹期持續時間較短一般為6-18小時。 整個病程平均4日, 一般不超過6日, 超過10日者極少見。

2、麻痹型(靜型)較少見。

Advertisiment
以脊髓或延髓受損為主, 該型患者無興奮期和典型的恐水表現, 常以高熱、頭痛、嘔吐腱反射消失、肢體軟弱無力、共濟失調和大、小便失禁, 繼之出現各種癱瘓, 如肢體截癱、上行性脊髓癱瘓等, 最後常死於呼吸肌麻痹, 本型病程可較長, 約7~10日。

狂犬病的致病過程的三個階段

狂犬病毒自皮膚或粘膜破損處入侵人體後, 對神經組織有強大的親和力, 狂犬病的致病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 局部組織內繁殖期 病毒自咬傷部位侵入後, 於傷口附近肌細胞內小量增殖, 再侵入近處的末梢神經。

二。 侵入中樞神經期 病毒沿周圍神經的軸索漿向中樞神經作向心性擴散, 其速度約每小時3mm。 到達脊髓的背根神經節後, 病毒即在其內大量繁殖,

Advertisiment
然後侵入脊髓很快到達腦部, 主要侵犯腦幹和小腦等處的神經元。

三。 向各器官擴散期 病毒自中樞神經系統向周圍神經離心性擴散, 侵入各組織與器官尤以涎腺、舌部味蕾、嗅神經上皮等處病毒最多。 由於迷走神經核、吞咽神經核及舌下神經核的受損, 可發生呼吸肌和吞咽肌痙攣, 臨床上患者出現恐水、呼吸困難、吞咽困難等症狀;交感神經受刺激, 使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經節、交感神經節和心臟神經節受損, 可引起患者心血管系統功能紊亂, 甚至突然死亡。

狂犬病如何鑒別診斷

1。 狂犬病癔症

狂犬病癔症國外稱癔症性假性狂犬病, 由於狂犬病是一種非常恐怖的疾病, 一些癔病患者在暴露後想像自己患有此病。

Advertisiment
通過暗示, 他們常表現為恐水, 狂躁, 假性恐水是一種誇張的表現, 明顯缺乏咽肌痙攣的特點, 也常無發熱等特殊的前驅症狀和特異性的實驗室檢查。 患者的病情不再發展。

2。 破傷風

破傷風的早期症狀是牙關緊閉, 以後出現苦笑面容及角弓反張。 破傷風患者試圖吞咽可引起痛苦的肌痙攣, 但不恐水。 破傷風受累的肌群在痙攣的間歇期仍保持較高的肌張力, 而狂犬病, 這些肌群在間歇期卻是完全鬆弛的。 破傷風通過適當的精心治療, 一般能夠恢復。

3。 病毒性腦膜腦炎

有明顯的顱內高壓和腦膜刺激征, 早期可出現意識障礙, 常見的病毒有乙腦病毒, 麻疹病毒, 腮腺炎病毒、腸道病毒、單純皰疹病毒。 除了狂犬病腦炎外,

Advertisiment
這些病毒中任何一種腦部感染都不會引起恐水表現。

4。 脊髓灰質炎

脊髓灰質炎通過免疫預防, 目前發病已經很少。 麻痹型脊髓灰質炎易與麻痹型狂犬病混淆。 此病有一個雙向熱型起病, 在雙側肢體出現不對稱馳緩性癱瘓外, 常常伴有感覺過敏, 腦脊液呈細胞蛋白分離現象, 其分類以多核粒細胞為主, 而狂犬病的整個病程中以淋巴細胞為主。 更主要的是脊髓灰質炎病毒可以從腦脊液, 咽部和大便中分離出。 補體結合抗體陽性, 特異性IgM抗體陽性均可作出確診。

兒童狂犬病的病因及其防治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種累及中樞神經系統的人畜共患急性傳染病。 主要通過犬、狼等病獸咬傷而感染發病。

Advertisiment
傳染源主要是病犬。

病毒主要通過病獸直接咬傷、抓傷, 而自皮膚破損處侵入體內, 也可由染毒唾液經各種創口及黏膜而感染。

症狀

狂犬病可分成潛伏期、前驅期、興奮期和麻痹期, 各期症狀有所不同。

潛伏期;潛伏期10日至1年以上, 一般為20~90日, 超過3個月者約占15%。

前驅期;多有低熱、頭痛、倦怠、周身不適、食欲不振、噁心、煩躁、恐懼不安, 繼而對痛、聲、光、風等刺激敏感, 並有咽喉緊縮感。 較有診斷意義的早期徵候是已癒合的傷口, 傷口附近及其神經通路處有麻木、癢、痛等異常感覺, 四肢有蟻走感。 本期持續2~4日。

興奮期;患兒逐漸進入高度興奮狀態, 表現為極度恐怖、恐水、怕風、發作性咽肌痙攣、呼吸困難等。 多數患者在飲水、見水、聽到流水聲甚至聽到水字便可引起咽喉肌嚴重痙攣。 患兒極度口渴,但不敢飲水,常致聲嘶及脫水。對風、光、觸動等刺激不僅可引起咽肌痙攣,嚴重發作時尚可致全身疼痛性抽搐及由呼吸肌痙攣而致的呼吸困難、缺氧及紫紺。因交感神經功能增強,可出現大汗、流涎、心率增快、血壓升高。患兒神志多清醒,但部分患兒可出現定向力障礙、幻覺、譫妄、精神失常。本期1~3日。

麻痹期。痙攣發作減少或停止,患兒漸趨安靜。肢體呈弛緩性癱瘓,亦可出現眼肌、顏面肌及咀嚼癱瘓症狀。進而進入昏迷狀態,可因呼吸和迴圈衰竭而迅速死亡。本期持續6~18小時。

狂犬病的整個病程一般不超過6日。

檢查診斷

診斷依病畜咬傷史及特有的臨床表現即可作出臨床診斷。

實驗室檢查可取患者唾液、鼻咽洗液、氣管分泌物、尿沉渣、角膜印片及有神經元纖維皮膚活檢標本切片,用螢光抗體染色或酶聯免疫技術檢出狂犬病毒抗原即可確定診斷。

鑒別診斷。狂犬病須與破傷風、脊髓灰質炎、類狂犬病性癔病、狂犬病疫苗接種後神經系統併發症及其他病毒性腦炎等相鑒別。

治療

傷口處理。及時有效地處理傷口可明顯降低狂犬病發病率。傷後立即用20%肥皂水、清水徹底清洗所有傷口,反復沖洗至少半小時。沖洗後75%酒精(或60度燒酒)或2%碘酒塗擦傷口處。傷口在數日內不宜縫合、包紮。可酌情選用抗生素及破傷風抗毒素或類毒素。

嚴密隔離及監護。應將患者置於黑暗的單人房間,保持安靜,避免光、聲等刺激,專人守護。保持水、電解質的平衡,可鼻飼或胃腸外營養,保證氣道通暢。

對症治療。如高熱可給退熱藥等。

預防與調理

有寶寶的家庭不要養寵物。

寶寶儘量避免在有狗、貓出入的地方玩耍、停留。

對3歲以上的寶寶要告訴被貓、狗咬傷的嚴重性,使寶寶能夠增強防範意識。

帶3歲以下的寶寶外出時,如果看見狗、貓,爸爸媽媽最好把寶寶抱起來,以免突發意外。

預後

狂犬病是迄今所知最兇險的傳染病,一旦發病,預後極差,雖有個別病例獲得治癒,但病死率幾近100%。

狂犬病早期症狀有哪些?

狂犬病病毒進入人體後的路徑是:首先侵染肌細胞,在肌細胞中渡過潛伏期,後通過肌細胞和神經細胞之間的乙醯膽鹼受體進入神經細胞,其在周圍神經組織裡的平均移動速率是3mm/h,上行到中樞神經組織(腦-脊髓)後可在一天內繁殖擴散到整個中樞神經組織內。然後沿著相同的通路進入脊髓,進而入腦,並不延血液擴散。病毒在腦內感染海馬區、小腦、腦幹乃至整個中樞神經系統,並在灰質大量複製,延神經下行到達唾液腺、角膜、鼻粘膜、肺、皮膚等部位。狂犬病病毒對宿主主要的損害來自內基小體,即為其廢棄的蛋白質外殼在細胞內聚集形成的嗜酸性顆粒,內基小體廣泛分佈在患者的中樞神經細胞中,也是本疾病實驗室診斷的一個指標。

【臨床表現】

狂犬病患者典型三恐(恐風、恐水、恐光)病症占60%,另40%為不典型症狀。

潛伏期因為個體差異導致時間差異大。大多數在3個月以內發病,超過半年者占4%~10%,超過1年以上者約1%,文獻記載最長1例達19年。平均20-90天。影響潛伏期長短的因素為年齡(兒童較短)、傷口部位(頭、面部發病較早)、傷口深淺(深者發病早)、病毒入侵數量及毒株的毒力、受傷後是否進行了正規的擴創處理和接種狂犬病疫苗預防等。其他如外傷、受寒、過度勞累等均可能促使提前發病。由吸血蝙蝠齧咬而引起的狂犬病,絕大多數病例不出現興奮期,也無咽肌痙攣和恐水現象,而以上行性癱瘓為主要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可分為狂躁型(腦炎型)及麻痹型(靜型)兩型。狂躁型狂犬病的病變主要在腦幹、頸神經或更高部位中樞神經系統,麻痹型狂犬病的病變則局限於脊髓和延髓,因而造成臨床症狀的差異。兩者都可分為下列三期:

1。前驅期兩型的前驅期相似。在興奮狀態出現前大多數患者有低熱、嗜睡、食欲缺乏,少數有噁心、嘔吐、頭痛(多在枕部)、背腰痛、周身不適等;對痛、聲、光、風等刺激開始敏感,並有咽喉緊縮感。具有重大診斷意義的早期症候,是已癒合的傷口部位及神經通路上,有麻木、發癢、刺痛或蟲爬、蟻走等感覺異常,約發生於80%的病例。這是由於病毒繁殖刺激神經元,特別是感覺神經元而引起,此症狀可維持數小時至數天。本期持續1~2天,很少超過4天以上。

2。興奮期或痙攣期可分兩型,兩型的表現不同。

(1)躁狂型狂犬病:國內最多見,國外約占2/3。患者逐漸進入高度興奮狀態,其突出表現為極度恐怖,有大難臨頭的預兆感,並對水聲、光、風等刺激非常敏感,引起發作性咽肌痙攣、呼吸困難等。

臨床症狀:

A)恐水:是本病的特殊性症狀,但不一定每例均有,更不一定在早期出現。典型者飲水、見水、聞流水聲,或僅提及飲水時,均可引起嚴重咽喉肌痙攣。因此,患者渴極而不敢飲,即使飲也無法下嚥,滿口流涎,沾汙床褥或向四周胡亂噴吐。由於聲帶痙攣,故吐字不清,聲音嘶啞,甚至失音。

B)怕風亦是本病特有的症狀,微風、吹風、穿堂風等都可導致咽肌痙攣。其他如音響、光亮、觸動等,也可引起同樣發作。

C)咽肌痙攣發作使患者極度痛苦,不僅無法飲水和進食,而且常伴有輔助呼吸肌痙攣,導致呼吸困難和缺氧,甚或全身進入疼痛性抽搐狀態,每次發作後患者仍煩躁不安,並有大量出汗及脫水現象。

D)自主神經功能亢進,患者出現大汗、流涎、體溫升高達38℃以上,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瞳孔擴大。患者表情痛苦、焦急,但神志大多清楚,極少有侵人行為。隨著興奮狀態的增長,部分患者可出現精神失常、譫妄、幻視幻聽、衝撞嚎叫等症狀。病程進展很快,多在發作中死於呼吸衰竭或迴圈衰竭。本期持續1~3天。

(2)麻痹型狂犬病(paralyticrabies):狂躁型平均8天。印度及泰國較常見,約占總數1/3,國內報導不到10例。臨床上無興奮期,無恐水症狀和吞咽困難,而以高熱、頭痛、嘔吐、咬傷處疼痛開始,繼則出現肢體軟弱、腹脹、共濟失調、部分或全部肌肉癱瘓、尿瀦留或大小便失禁等,呈現橫斷性脊髓炎或上升性脊髓麻痹表現。早期用叩診錘叩擊胸肌,可見被叩擊隆起,數秒鐘後平復。早期僅在叩診處出現肌水腫與毛髮豎立。病程持續4~5天。 

 3。昏迷期或麻痹期:麻痹型一般為13天左右。兩型狂犬病不易區別。痙攣停止,患者暫趨安靜,有時尚可勉強飲水吞食,反應減弱或消失,轉為弛緩性癱瘓,其中以肢體軟癱最為多見。眼肌、顏面部及咀嚼肌癱瘓,表現為斜視、眼球運動失調、下頜下墜、口不能閉合和面部缺少表情。此外,尚有失音、感覺減退、反射消失、瞳孔散大等。在本期中患者的呼吸逐漸變為微弱或不規則,並可出現潮式呼吸、脈搏細速、血壓下降、心音低鈍、四肢厥冷,可迅速因呼吸和迴圈衰竭而死亡。臨終前患者多進入昏迷狀態。本期持續6~18h。

【診斷】 

 1。臨床診斷:詢問是否被以下動物咬過,需及時注射狂犬病疫苗:如人、貓、狗、雪貂、浣熊、臭鼬、狐狸、狼、熊、蝙蝠、馬等動物。已屬發作階段的病例,根據患者過去有被狂犬或可疑狂犬或貓、狼、狐等動物咬傷史,診斷即可初步成立,如能瞭解被咬傷情況及該動物的健康狀況,則對診斷本病更有價值。如不能確定咬人的犬或貓是否患狂犬病,應將動物關在籠內飼養,如動物在7~10天內不發病,則一般可排除動物有狂犬病。患者出現典型的臨床症狀如興奮、狂躁、恐水、怕風、咽喉肌痙攣、大量流涎、癱瘓等,即可作出狂犬病的臨床診斷。對症狀不明顯者特別注意有無“三怕”(怕水聲、光、風)現象,必要時用扇風、倒水和亮燈試驗,狂躁症狀不明顯應注意咽肌水腫和毛髮豎立現象。如生前免疫學抗原、抗體的檢測陽性,死後腦組織動物接種及神經元胞質中發現內氏小體則可確診。

2。檢測診斷:

A)血液檢查:白細胞總數12~30×109/L不等,中性粒細胞多在80%以上。

B)內基小體檢查:從死者腦組織印壓塗片或作病理切片,用染色鏡檢及直接免疫螢光法檢查內基小體,陽性率約70~80%螢光抗體檢查法:取病人唾液、咽部或氣管分泌物、尿沉渣、角膜印片及有神經元纖維的皮膚切片,用螢光抗體染色檢查狂犬病毒抗原。

C)酶聯免疫技術檢測狂犬病毒抗原:可供快速診斷及流行病學之用。如病人能存活1周以上則中和試驗可見效價上升,曾經接種狂犬疫苗的患者,中和抗體須超過1:5000方可診斷為本病。

D)病毒分離:病人唾液、腦脊液或死後腦組織混懸液可接種動物,分離病毒,經中和試驗鑒定可以確診,但陽性率較低。

患兒極度口渴,但不敢飲水,常致聲嘶及脫水。對風、光、觸動等刺激不僅可引起咽肌痙攣,嚴重發作時尚可致全身疼痛性抽搐及由呼吸肌痙攣而致的呼吸困難、缺氧及紫紺。因交感神經功能增強,可出現大汗、流涎、心率增快、血壓升高。患兒神志多清醒,但部分患兒可出現定向力障礙、幻覺、譫妄、精神失常。本期1~3日。

麻痹期。痙攣發作減少或停止,患兒漸趨安靜。肢體呈弛緩性癱瘓,亦可出現眼肌、顏面肌及咀嚼癱瘓症狀。進而進入昏迷狀態,可因呼吸和迴圈衰竭而迅速死亡。本期持續6~18小時。

狂犬病的整個病程一般不超過6日。

檢查診斷

診斷依病畜咬傷史及特有的臨床表現即可作出臨床診斷。

實驗室檢查可取患者唾液、鼻咽洗液、氣管分泌物、尿沉渣、角膜印片及有神經元纖維皮膚活檢標本切片,用螢光抗體染色或酶聯免疫技術檢出狂犬病毒抗原即可確定診斷。

鑒別診斷。狂犬病須與破傷風、脊髓灰質炎、類狂犬病性癔病、狂犬病疫苗接種後神經系統併發症及其他病毒性腦炎等相鑒別。

治療

傷口處理。及時有效地處理傷口可明顯降低狂犬病發病率。傷後立即用20%肥皂水、清水徹底清洗所有傷口,反復沖洗至少半小時。沖洗後75%酒精(或60度燒酒)或2%碘酒塗擦傷口處。傷口在數日內不宜縫合、包紮。可酌情選用抗生素及破傷風抗毒素或類毒素。

嚴密隔離及監護。應將患者置於黑暗的單人房間,保持安靜,避免光、聲等刺激,專人守護。保持水、電解質的平衡,可鼻飼或胃腸外營養,保證氣道通暢。

對症治療。如高熱可給退熱藥等。

預防與調理

有寶寶的家庭不要養寵物。

寶寶儘量避免在有狗、貓出入的地方玩耍、停留。

對3歲以上的寶寶要告訴被貓、狗咬傷的嚴重性,使寶寶能夠增強防範意識。

帶3歲以下的寶寶外出時,如果看見狗、貓,爸爸媽媽最好把寶寶抱起來,以免突發意外。

預後

狂犬病是迄今所知最兇險的傳染病,一旦發病,預後極差,雖有個別病例獲得治癒,但病死率幾近100%。

狂犬病早期症狀有哪些?

狂犬病病毒進入人體後的路徑是:首先侵染肌細胞,在肌細胞中渡過潛伏期,後通過肌細胞和神經細胞之間的乙醯膽鹼受體進入神經細胞,其在周圍神經組織裡的平均移動速率是3mm/h,上行到中樞神經組織(腦-脊髓)後可在一天內繁殖擴散到整個中樞神經組織內。然後沿著相同的通路進入脊髓,進而入腦,並不延血液擴散。病毒在腦內感染海馬區、小腦、腦幹乃至整個中樞神經系統,並在灰質大量複製,延神經下行到達唾液腺、角膜、鼻粘膜、肺、皮膚等部位。狂犬病病毒對宿主主要的損害來自內基小體,即為其廢棄的蛋白質外殼在細胞內聚集形成的嗜酸性顆粒,內基小體廣泛分佈在患者的中樞神經細胞中,也是本疾病實驗室診斷的一個指標。

【臨床表現】

狂犬病患者典型三恐(恐風、恐水、恐光)病症占60%,另40%為不典型症狀。

潛伏期因為個體差異導致時間差異大。大多數在3個月以內發病,超過半年者占4%~10%,超過1年以上者約1%,文獻記載最長1例達19年。平均20-90天。影響潛伏期長短的因素為年齡(兒童較短)、傷口部位(頭、面部發病較早)、傷口深淺(深者發病早)、病毒入侵數量及毒株的毒力、受傷後是否進行了正規的擴創處理和接種狂犬病疫苗預防等。其他如外傷、受寒、過度勞累等均可能促使提前發病。由吸血蝙蝠齧咬而引起的狂犬病,絕大多數病例不出現興奮期,也無咽肌痙攣和恐水現象,而以上行性癱瘓為主要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可分為狂躁型(腦炎型)及麻痹型(靜型)兩型。狂躁型狂犬病的病變主要在腦幹、頸神經或更高部位中樞神經系統,麻痹型狂犬病的病變則局限於脊髓和延髓,因而造成臨床症狀的差異。兩者都可分為下列三期:

1。前驅期兩型的前驅期相似。在興奮狀態出現前大多數患者有低熱、嗜睡、食欲缺乏,少數有噁心、嘔吐、頭痛(多在枕部)、背腰痛、周身不適等;對痛、聲、光、風等刺激開始敏感,並有咽喉緊縮感。具有重大診斷意義的早期症候,是已癒合的傷口部位及神經通路上,有麻木、發癢、刺痛或蟲爬、蟻走等感覺異常,約發生於80%的病例。這是由於病毒繁殖刺激神經元,特別是感覺神經元而引起,此症狀可維持數小時至數天。本期持續1~2天,很少超過4天以上。

2。興奮期或痙攣期可分兩型,兩型的表現不同。

(1)躁狂型狂犬病:國內最多見,國外約占2/3。患者逐漸進入高度興奮狀態,其突出表現為極度恐怖,有大難臨頭的預兆感,並對水聲、光、風等刺激非常敏感,引起發作性咽肌痙攣、呼吸困難等。

臨床症狀:

A)恐水:是本病的特殊性症狀,但不一定每例均有,更不一定在早期出現。典型者飲水、見水、聞流水聲,或僅提及飲水時,均可引起嚴重咽喉肌痙攣。因此,患者渴極而不敢飲,即使飲也無法下嚥,滿口流涎,沾汙床褥或向四周胡亂噴吐。由於聲帶痙攣,故吐字不清,聲音嘶啞,甚至失音。

B)怕風亦是本病特有的症狀,微風、吹風、穿堂風等都可導致咽肌痙攣。其他如音響、光亮、觸動等,也可引起同樣發作。

C)咽肌痙攣發作使患者極度痛苦,不僅無法飲水和進食,而且常伴有輔助呼吸肌痙攣,導致呼吸困難和缺氧,甚或全身進入疼痛性抽搐狀態,每次發作後患者仍煩躁不安,並有大量出汗及脫水現象。

D)自主神經功能亢進,患者出現大汗、流涎、體溫升高達38℃以上,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瞳孔擴大。患者表情痛苦、焦急,但神志大多清楚,極少有侵人行為。隨著興奮狀態的增長,部分患者可出現精神失常、譫妄、幻視幻聽、衝撞嚎叫等症狀。病程進展很快,多在發作中死於呼吸衰竭或迴圈衰竭。本期持續1~3天。

(2)麻痹型狂犬病(paralyticrabies):狂躁型平均8天。印度及泰國較常見,約占總數1/3,國內報導不到10例。臨床上無興奮期,無恐水症狀和吞咽困難,而以高熱、頭痛、嘔吐、咬傷處疼痛開始,繼則出現肢體軟弱、腹脹、共濟失調、部分或全部肌肉癱瘓、尿瀦留或大小便失禁等,呈現橫斷性脊髓炎或上升性脊髓麻痹表現。早期用叩診錘叩擊胸肌,可見被叩擊隆起,數秒鐘後平復。早期僅在叩診處出現肌水腫與毛髮豎立。病程持續4~5天。 

 3。昏迷期或麻痹期:麻痹型一般為13天左右。兩型狂犬病不易區別。痙攣停止,患者暫趨安靜,有時尚可勉強飲水吞食,反應減弱或消失,轉為弛緩性癱瘓,其中以肢體軟癱最為多見。眼肌、顏面部及咀嚼肌癱瘓,表現為斜視、眼球運動失調、下頜下墜、口不能閉合和面部缺少表情。此外,尚有失音、感覺減退、反射消失、瞳孔散大等。在本期中患者的呼吸逐漸變為微弱或不規則,並可出現潮式呼吸、脈搏細速、血壓下降、心音低鈍、四肢厥冷,可迅速因呼吸和迴圈衰竭而死亡。臨終前患者多進入昏迷狀態。本期持續6~18h。

【診斷】 

 1。臨床診斷:詢問是否被以下動物咬過,需及時注射狂犬病疫苗:如人、貓、狗、雪貂、浣熊、臭鼬、狐狸、狼、熊、蝙蝠、馬等動物。已屬發作階段的病例,根據患者過去有被狂犬或可疑狂犬或貓、狼、狐等動物咬傷史,診斷即可初步成立,如能瞭解被咬傷情況及該動物的健康狀況,則對診斷本病更有價值。如不能確定咬人的犬或貓是否患狂犬病,應將動物關在籠內飼養,如動物在7~10天內不發病,則一般可排除動物有狂犬病。患者出現典型的臨床症狀如興奮、狂躁、恐水、怕風、咽喉肌痙攣、大量流涎、癱瘓等,即可作出狂犬病的臨床診斷。對症狀不明顯者特別注意有無“三怕”(怕水聲、光、風)現象,必要時用扇風、倒水和亮燈試驗,狂躁症狀不明顯應注意咽肌水腫和毛髮豎立現象。如生前免疫學抗原、抗體的檢測陽性,死後腦組織動物接種及神經元胞質中發現內氏小體則可確診。

2。檢測診斷:

A)血液檢查:白細胞總數12~30×109/L不等,中性粒細胞多在80%以上。

B)內基小體檢查:從死者腦組織印壓塗片或作病理切片,用染色鏡檢及直接免疫螢光法檢查內基小體,陽性率約70~80%螢光抗體檢查法:取病人唾液、咽部或氣管分泌物、尿沉渣、角膜印片及有神經元纖維的皮膚切片,用螢光抗體染色檢查狂犬病毒抗原。

C)酶聯免疫技術檢測狂犬病毒抗原:可供快速診斷及流行病學之用。如病人能存活1周以上則中和試驗可見效價上升,曾經接種狂犬疫苗的患者,中和抗體須超過1:5000方可診斷為本病。

D)病毒分離:病人唾液、腦脊液或死後腦組織混懸液可接種動物,分離病毒,經中和試驗鑒定可以確診,但陽性率較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