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紅熱為A群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其臨床特徵為發熱、咽峽炎、全身彌漫性鮮紅色皮疹和疹退後明顯的脫屑。 少數患者患病後由於變態反應而出現心、腎、關節的損害。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發生, 尤以冬春之季發病為多。 多見於小兒, 尤以5~15歲居多。
潛伏期2~5天, 也可少至1日, 多至7日。 起病急劇, 突然高熱、頭痛、咽痛、噁心、嘔吐等。 若細菌是從咽部侵入的, 則扁桃體紅腫, 可有灰白色易被擦去的滲出性膜, 軟齶黏膜充血, 有點狀紅斑及散至性瘀點。 發病初期, 出疹之前即可見舌乳☆禁☆頭紅腫肥大,
Advertisiment
1.前驅期
大多驟起畏寒、發熱, 重者體溫可升到39~40℃, 伴頭痛、咽痛、食欲減退, 全身不適, 噁心嘔吐。 嬰兒可有譫妄和驚厥。 咽紅腫, 扁桃體上可見點狀或片狀分泌物。 軟齶充血水腫, 並可有米粒大的紅色斑疹或出血點, 即黏膜內疹, 一般先於皮疹而出現。
Advertisiment
2.出疹期
皮疹為猩紅熱最重要的症候之一。 多數自起病第1~2天出現。 偶有遲至第5天出疹。 從耳後, 頸底及上胸部開始, 1日內即蔓延及胸、背、上肢, 最後及於下肢, 少數需經數天才蔓延及全身。 典型的皮疹為在全身皮膚充血發紅的基礎上散佈著針帽大小, 密集而均勻的點狀充血性紅疹, 手壓全部消退, 去壓後複現。 偶呈“雞皮樣”丘疹, 中毒重者可有出血疹, 患者常感瘙癢。 在皮膚皺褶處如腋窩、肘窩、腹股溝部可見皮疹密集呈線狀, 稱為“帕氏線”。 面部充血潮紅, 可有少量點疹, 口鼻周圍相形之下顯得蒼白,
Advertisiment
皮疹一般在48小時內達到高峰, 2~4天可完全消失。 重症者可持續5~7天甚至更久。 頜下及頸部淋巴結可腫大, 有壓痛, 一般為非化膿性。 此期體溫消退, 中毒症狀消失, 皮疹隱退。
3.恢復期
退疹後一周內開始脫皮, 脫皮部位的先後順序與出疹的順序一致。 軀幹多為糠狀脫皮, 手掌足底皮厚處多見大片膜狀脫皮, 甲端皸裂樣脫皮是典型表現。 脫皮持續2~4周, 嚴重者可有暫時性脫髮。 白細胞計數增加, 多數達10~20×109/L, 中性粒細胞增加達80%以上, 核左移, 胞漿中可見中毒顆粒及竇勒氏(Dohle)小體,
Advertisiment
4.普通型
在流行期間95%以上的患者屬於此型。 臨床表現如上所述。 有咽峽炎和典型的皮疹及一般中毒症狀, 頜下淋巴結腫大, 病程1周左右。
5.膿毒型
咽部紅腫, 滲出膿液, 甚至發生潰瘍, 細菌擴散到附近組織, 形成化膿性中耳炎、鼻旁竇炎、乳突炎、頸部淋巴結明顯腫大。 少數患者皮疹為出血或紫癜。 還可引起敗血症。
6.中毒型
臨床表現主要為毒血症。 高熱、劇吐、頭痛、出血性皮疹, 甚至神志不清, 可有中毒性心肌炎及周圍迴圈衰竭。 重型病例只見咽部輕微充血, 與嚴重的全身症狀不相稱。 此型病死率高, 目前很少見。
7.外科型及產科型
病原菌由創口或產道侵入,
Advertisiment
診斷
1.接觸史
有與猩紅熱或咽峽炎患者接觸史者, 有助於診斷。
2.臨床表現
驟起發熱、咽峽炎、典型的皮疹、口周蒼白、楊梅舌、帕氏線、恢復期脫皮等, 為猩紅熱的特點。
3.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數增高, 嗜中性粒細胞占80%以上。 紅疹毒素試驗早期為陽性。 咽試子、膿液培養可獲得A組鏈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