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獨生子女普遍存在的5大弱點

獨生子女, 由於生活環境的特點, 尤其是6+1的家庭環境, 使他們的身上不可避免地帶有一些特殊性, 也可稱為是“弱點”, 總結起來大概有五方面:

一、獨立性差

由於家長, 尤其是隔代老人的過度保護, 除學習活動之外, 孩子在家中幾乎沒有什麼動手機會。 尤其對於3歲前的孩子, 家長認為寶寶還小呢, 理應過著“衣來伸手, 飯來張口”的生活, 孰不知這樣一來, 將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孩子覺得自己離開了大人的照顧, 就什麼都不會做, 無法生活, 他們從心裡覺得自己能力低下。

心理學家的研究已經證實, 自信心是獲得工作和學習成功、獲得生活幸福的關鍵因素,

Advertisiment
而孩子自信心就是在他完成一件又一件的事情、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的過程中樹立的。

教育技巧:不妨做個“懶”家長

家長如果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有自信的人, 就要注意讓孩子從小自力更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讓孩子自己穿衣、吃飯等等。 例如, 孩子2歲開始, 就讓他們自己用勺吃飯, 家長不要再那麼“勤勞“地給孩子餵飯了。 到了4歲, 就讓孩子自己練習使用筷子, 手巧而心則靈啊。 雖然在我們成人看來, 吃飯、穿衣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 但對於3歲前的孩子來說, 這些就是事關重大的任務。

二、耐受挫折性差

耐受挫折性, 就是對挫折的忍受能力。 現在我們常常看到媒體報導,

Advertisiment
有些人因為對挫折的忍受能力差而灰心、抑鬱甚至去自殺。 這個特徵在獨一代孩子身上已經顯現, 現在在獨二代身上更加明顯。

獨生子女, 一般都是在家長的讚美聲中成長的, 很多家長把“寶寶你真棒!”掛在口上, 即使孩子做錯了事情, 也無原則地護著孩子, 生怕孩子受一點兒委屈。 例如, 大人說話時, 孩子任意打斷大人的談話、隨便插嘴, 此時有幾個家長能認真地對孩子進行必要的禮儀教育?很多家長都是笑眯眯地等著寶寶發表“高見”, 聽完之後還不忘讚美幾句“寶寶說得真好!”

教育技巧:“無批評教育”

尊重孩子的特點;因為孩子的經驗少、能力有限, 他們還處在發展過程中, 對於他們所犯的錯誤, 要在尊重他們的基礎上給予幫助和糾正。

Advertisiment
例如在上例中, 大人說話時孩子亂插嘴, 無批評的做法就是, 堅定地告訴孩子:請你等待2分鐘, 我們把事情說完, 再認真聽你說話;而不是簡單粗暴地說:“你這孩子, 怎麼這麼討厭!”“大人說話時不要隨便打斷!”

如果孩子做到了安靜等待2分鐘, 之後大人也要履行自己的承諾, 認真傾聽孩子的談話;如果孩子做不到, 也要告訴他因為他不能安靜等待, 所以大人要花更多時間來處理自己的事情, 也就沒辦法聽他說話。 這樣做, 既尊重了孩子又告訴他正確的做法, 才是真正的無批評教育。

推薦閱讀:

獨生子女6大養育妙方

獨生子女易出現心理偏異

獨生子女的心理行為有何特點

三、精神孤獨

我們都說,

Advertisiment
現在的孩子, 物質上極為豐富, 但精神上更加孤獨。 由於家庭結構簡單, 沒有兄弟姐妹, 缺少同齡夥伴, 獨生子女容易陷入孤獨之中。 他們從小就習慣與電視、電腦相伴, 習慣了自己一個人玩, 到了現實生活中, 就缺乏與人進行社會交往的基本技能。

教育技巧:做孩子的朋友

對於孩子的精神孤獨, 一方面家長可以多瞭解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特點, 多陪孩子參加他們喜歡的活動, 做孩子真正的朋友;另一方面, 家長要努力為孩子創造同伴交往的環境, 和同齡夥伴的交往會使孩子互相學習、受益良多, 家長之間也能互相交流、互取育兒的經驗。

四、知識面廣, 而體育鍛煉不足

現在的孩子, 由於接觸世界的方式更加多種多樣, 小小年紀就積累了很多自然知識,

Advertisiment
他們知道哪些是世界未解之迷, 他們知道天上、海底的生物特性, 然而, 過多的知識學習, 佔用了孩子的戶外活動時間;在進行幼兒發展測評時我發現, 現在孩子的體能普遍比20年前孩子的體能差。 這個問題應該引起家長的充分關注。

教育技巧:身體玩兒中練

在孩子3歲以前, 家長就應該幫助孩子養成喜歡戶外活動、喜歡體育遊戲的習慣, 爬爬山、遊游水, 哪怕是在樓下你追我趕地瘋跑幾圈, 都能鍛煉孩子的體能。 等孩子5、6歲以後, 家長就可以幫助孩子選擇一項易於堅持的體育活動, 打球、游泳、跆拳道或者是舞蹈, 讓孩子鍛煉出一個好身體, 以便擔當未來繁重的學習、工作任務。

五、自我中心特點顯著

獨生子女,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媽媽的呵護下,那是絕對的一個中心,眾星捧月之勢尤為顯著。在這樣的環境裡成長起來的孩子,眼裡只有自己沒有他人,是再自然不過的。自我中心的特點,可以延伸出自私的特徵,事事只考慮自己不考慮他人,不就是自私嗎?家長們想想,一個自私的人,能在社會上獲得大家的支持嗎?

教育技巧:規矩早建立

若想培養出不自私的孩子,家長還要在觀念上更新一番,例如,家裡買了好吃的東西,不要急急忙忙、首先就塞到2歲孩子的嘴裡,而要體現出家中的長幼順序:老人辛苦一輩子了,第一個給老人;爸爸辛苦承擔著養家重擔,第二個給爸爸……如果孩子從小是在這種秩序環境中成長的,那麼他們就不會事事先考慮自己,而是首先思考規則、遵守規則。

專家建議:應對獨生子女要“充電”

對於獨生子女的狀況,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及護理專家紛紛提出了相關建議。

兩代媽媽育兒觀念要一致

高副院長建議,年輕父母們首先要跟自己的父母溝通好,爭取兩代媽媽在育兒的觀念上先保持一致。

現在很多家庭出現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一家人爭帶一個寶寶的局面。可是由於年輕父母們與上輩在育兒方面,特別是觀念上存在著很大偏差,產生了很多問題。“這樣的情況現在越來越普遍了,因為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意見不一致,本來一個很和諧的家庭往往鬧得不愉快。”高副院長表示,這樣的環境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所以年輕父母和爸爸媽媽應該對教育孩子有一致的看法。

父母應及時再“充電”

朱學群認為,獨生子女的核心問題還是教育的問題,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家庭教育應該側重于責任感的培養。中華民族一直有著非常優秀的家教傳統,一些名人的家訓、家書至今仍然被我們津津樂道,比如曾國藩家訓、傅雷家書等,雖然這些都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一些優秀的家教傳統還是應該繼承並發揚下去。學校教育也在慢慢向職業教育方向轉變。

高副院長認為,在對待餵養寶寶的問題上,父母們不能滿足於已經掌握的有限知識,要不斷及時學習,有空多“充電”,使餵養寶寶保持相對的科學性。可以通過閱讀一些關於兒童生理和心理方面科普知識的書籍,或者其他管道獲得一些比較科學的育兒資訊,及時把握兒童的生長發育和心理發育規律。

謹防“母性剝奪”

對於年輕家長將自己的子女全權交給家裡的父母養育或請保姆照顧孩子的做法,華僑大學心理學教師趙冰潔也發表了看法:如果將年幼的孩子完全交托給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照顧,特別是與孩子在一起溝通交流的時間很少的話,就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母性剝奪”。這樣做會使得孩子不能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關係也是一種“焦慮性的親密關係”,害怕再一次被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拋棄。

如果孩子們稍大一些,再回到父母身邊生活,他們就會再度面臨分離,第二次受到傷害,而且重新與自己的父母相處也需要很長的過渡期和適應期。童年時期與父母分離的孩子容易形成分離的焦慮和對愛的焦慮,不太相信別人會愛他們,對自我的認同低。如果孩子們與父母生活在一起,而日常生活都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的話,情況會相對好一些,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心理影響,畢竟兩代人的教育方式和觀念有很大的不同。


來源:東北網

獨生子女,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媽媽的呵護下,那是絕對的一個中心,眾星捧月之勢尤為顯著。在這樣的環境裡成長起來的孩子,眼裡只有自己沒有他人,是再自然不過的。自我中心的特點,可以延伸出自私的特徵,事事只考慮自己不考慮他人,不就是自私嗎?家長們想想,一個自私的人,能在社會上獲得大家的支持嗎?

教育技巧:規矩早建立

若想培養出不自私的孩子,家長還要在觀念上更新一番,例如,家裡買了好吃的東西,不要急急忙忙、首先就塞到2歲孩子的嘴裡,而要體現出家中的長幼順序:老人辛苦一輩子了,第一個給老人;爸爸辛苦承擔著養家重擔,第二個給爸爸……如果孩子從小是在這種秩序環境中成長的,那麼他們就不會事事先考慮自己,而是首先思考規則、遵守規則。

專家建議:應對獨生子女要“充電”

對於獨生子女的狀況,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及護理專家紛紛提出了相關建議。

兩代媽媽育兒觀念要一致

高副院長建議,年輕父母們首先要跟自己的父母溝通好,爭取兩代媽媽在育兒的觀念上先保持一致。

現在很多家庭出現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一家人爭帶一個寶寶的局面。可是由於年輕父母們與上輩在育兒方面,特別是觀念上存在著很大偏差,產生了很多問題。“這樣的情況現在越來越普遍了,因為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意見不一致,本來一個很和諧的家庭往往鬧得不愉快。”高副院長表示,這樣的環境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所以年輕父母和爸爸媽媽應該對教育孩子有一致的看法。

父母應及時再“充電”

朱學群認為,獨生子女的核心問題還是教育的問題,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家庭教育應該側重于責任感的培養。中華民族一直有著非常優秀的家教傳統,一些名人的家訓、家書至今仍然被我們津津樂道,比如曾國藩家訓、傅雷家書等,雖然這些都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一些優秀的家教傳統還是應該繼承並發揚下去。學校教育也在慢慢向職業教育方向轉變。

高副院長認為,在對待餵養寶寶的問題上,父母們不能滿足於已經掌握的有限知識,要不斷及時學習,有空多“充電”,使餵養寶寶保持相對的科學性。可以通過閱讀一些關於兒童生理和心理方面科普知識的書籍,或者其他管道獲得一些比較科學的育兒資訊,及時把握兒童的生長發育和心理發育規律。

謹防“母性剝奪”

對於年輕家長將自己的子女全權交給家裡的父母養育或請保姆照顧孩子的做法,華僑大學心理學教師趙冰潔也發表了看法:如果將年幼的孩子完全交托給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照顧,特別是與孩子在一起溝通交流的時間很少的話,就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母性剝奪”。這樣做會使得孩子不能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關係也是一種“焦慮性的親密關係”,害怕再一次被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拋棄。

如果孩子們稍大一些,再回到父母身邊生活,他們就會再度面臨分離,第二次受到傷害,而且重新與自己的父母相處也需要很長的過渡期和適應期。童年時期與父母分離的孩子容易形成分離的焦慮和對愛的焦慮,不太相信別人會愛他們,對自我的認同低。如果孩子們與父母生活在一起,而日常生活都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的話,情況會相對好一些,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心理影響,畢竟兩代人的教育方式和觀念有很大的不同。


來源:東北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