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獨生子女發展應對策略

對於獨生子女的健康發展, 國內外的專家形成了以下一些觀點:
1、加強兒童間的友好往來, 貫徹互教原則。 整齊劃一的單元樓房, 加之繁重的課業負擔, 作為獨生子女, 難以與外界進行正常的聯繫。 因此, 必須幫助孩子解除孤獨的生活, 鼓勵孩子到群體中去。 日本教育家山下俊朗強調要以“兒童教育兒童”, 即互教。 他認為這是對獨生子女進行教育的根本原則。 兒童是從模仿開始他的學習生活的, 而模仿最好的對象是兒童夥伴。 尤其是從一些優秀的兒童身上, 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因為他們之間往往是無所不談的,

Advertisiment
一旦形成一個健康、活潑、向上的學習共同體, 最容易互相學習, 共同進步。 成長階段良好的同伴關係, 是他們一生的財富。 家長要鼓勵孩子出去找夥伴, 並且尊重他們的活動圈子。 同時, 也要歡迎他的夥伴進家門, 給他們固定的活動範圍。
美國家庭教育專家史蒂文先生認為:“家教最基本的內容不是教孩子掌握多少知識, 而是教會孩子怎樣與他人建立聯繫, 怎樣面對困難, 怎樣處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難題。 ”因此, 家長要放心地讓孩子到小夥伴中去鍛煉, 培養強烈的自主精神, 這種能力將會隨著他們的成長遷移到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
2、改善親子關係, 提高家教水準。 綜觀近來的獨生子女教育, 已經淡化了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概念。
Advertisiment
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差異越來越小。 由此更加凸顯了家庭教育的價值, 特別是親子關係的改善的重要性。 日本學者詫摩武俊曾指出:“不管你立足什麼理論, 在從嬰兒期到兒童期、青春期的孩子人格形成(其中特別是社會化)過程中, 父母子女的關係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因素。 ”在獨生子女家庭中, 父母往往會把較多的時間、精力投在孩子身上, 這無疑將增加父母與子女直接接觸的機會, 容易使親子關係表現出更為親密的傾向。 家長要充分利用這種優勢, 同時改變自己的角色, 從照料者、培養者、教育者, 轉變為孩子的夥伴和引導者, 形成民主、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 父母要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
Advertisiment
很多時候, 孩子的需要不是物質上的, 而是精神上的。 他們希望別人考慮自己的感受, 渴望自己的一方天空。 對於獨生子女, 要尊重他們的選擇;重視情感交流, 動之以情, 曉之以理, 避免空洞說教;採用民主的管理方式, 理解而不溺愛, 民主而不放任, 疏導而不壓制, 做到嚴有度、愛得法。
從獨生子女性格研究中的兩極分化現象也可以看出, 決定兒童個性品質的主要不是獨生與非獨生, 而是家長的教養態度和方式。 大包大攬或放任不管, 都是極為危險的。
3、鍛煉堅強意志, 培養健全人格。 如今, 電視上充斥著針對青少年的補鈣廣告。 然而廣大父母在煞費苦心為孩子補充生理上的鈣質的同時, 卻忽略了人的成長所必須的另一種更為重要的“鈣”質,
Advertisiment
那就是精神上的“鈣”質。 它不是金錢所能買到的, 也不是各種輔導班裡所能學到的。 這種“鈣”質卻是人成長的至關重要的元素。 這就是自立、自強、自尊、自愛和自信;就是擁有堅強的信念, 堅韌不拔的毅力和耐心, 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 這樣的孩子才會勇於面對生活帶來的壓力, 才不會被困難所擊倒。 一旦孩子形成自己的主體意識, 具備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他就不會因一時的失敗而自暴自棄, 也不會因一時的成功而迷失自己。 而是敢於承擔責任, 表現自我, 突出自我, 勇敢地亮出自己的風采, 積極參與各項活動, 學會表現, 形成認識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的良性迴圈。 完善自由的個性,
Advertisiment
挺拔的人格, 正是將來迎接挑戰的根本, 同時, 逐步建立起自我設計和人生規劃的能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委員會發表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裡, 提出了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 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 在教育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人們普遍認識到, 學生應該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人, 一個“清晰而有效

的溝通者, 自我指導的終身學習者, 創造性和實際的問題解決者, 負責任的和參與的公民, 合作的和優秀的工作者, 整體的且富有資訊的思考者。 ”無疑, 它為獨生子女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方向。
“吃自己的飯, 淌自己的汗, 自己的事情自己幹, 靠天靠地靠祖宗, 不算是好漢!”或許, 這應該成為獨生子女的成長宣言。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