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 在一些人看來, 獨生子女因為是獨生, 家中沒有同齡夥伴交往, 只有成年人的呵護, 所以“獨”是他們所特有的人格特徵。 他們自私, 不懂得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缺少同情心似乎成了獨生子女的“專利”。 當今的孩子果真如此嗎?
什麼是同情心
同情心從心理學上講是人格需要之一, 即扶助需要, 也稱為慈善需要。 扶助需要強的人表現為富於同情心, 喜歡幫助不幸的人;以仁慈、同情待人, 寬恕別人, 對別人較為慷慨;對有傷病的人, 在感情和行為上給予很大的幫助。
在這次獨生子女人格調查中,
Advertisiment
從人的道德情感的角度說, “同情”是高級情感產生的基礎。 一歲的嬰兒已經產生了一種對人的最簡單的同情感。 嬰兒看到別的孩子哭, 他也會跟著哭;看到別的孩子笑, 他也會跟著笑。 稍大一些的孩子, 看到小朋友跌倒了會叫大人來扶他;願意把自己的玩具讓給別的小朋友玩, 把食物分給別的小朋友吃。 雖然這時的孩子還不瞭解為什麼這件事應當這樣做,
Advertisiment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經說過:“同情行為在家庭裡在社會裡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美德。 若家庭裡沒有同情行為, 那父不父, 母不母, 子不子, 家庭就不成為家庭;若社會裡沒有同情行為, 爾虞我詐, 人人自利, 社會也不成社會了。 ”人在任何情況下都只有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 富有同情心, 樂於助人的人, 會得到社會的承認和贊許, 也會以不同的方式獲得他人的同情和幫助。 富有同情心會使一個人感到精神上的充實和快樂, 並用自己的行為為社會創造一個良好的人際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