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獨處的孩子不孤獨

正常的獨處

毛毛, 5歲, 幼稚園中班, 飽滿的額頭, 烏黑的大眼睛, 一看就很機靈的樣子。 可最近媽媽卻有些擔心毛毛, 因為毛毛喜歡上了“孤獨”, 經常會一個人陷入若有所思的狀態中, 好幾次媽媽看到他獨自坐在地上不知道在擺弄什麼, 於是很關切地去問他, 可毛毛卻說“沒有幹什麼啊”。 媽媽真是不明白, 平時那麼疼愛毛毛, 難道毛毛有什麼心事還不能告訴媽媽嗎?而且毛毛這麼小就要“獨處”了, 正常嗎, 不會是“孤獨症”吧?

現在隨著“朋友式”家庭的出現, 大人從心底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 然而很多父母卻發現,

Advertisiment
孩子仍然有他們自己的“小秘密”, 就像5歲的毛毛一樣, 大人再怎麼關愛他們, 他仍然保留了一塊“自留地”, 只供自己享受。 不管大人怎麼去套近乎, 他都會很策略地與大人保持一點距離。

這樣的“獨處”其實非常正常, 因為“獨處”決不是大人的專利, 小孩子也一樣需要享受“一個人”的時空。 而且, 從情感發展而言,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 情感會越來越豐富, “孤獨感”就是孩子5歲左右表現比較突出的一種情感。

這與“孤獨症”(也稱為“自閉症”)是絕然不同的兩回事。 “孤獨症”是一種嚴重的長期發展障礙, 通常在3歲前發病, 主要有三點表現:

1、人際交往障礙:不願與人交往, 不能或者很難與人建立正常的社交人際關係;

2、語言障礙:無語言或只有很少語言,

Advertisiment
甚至只是鸚鵡學舌地仿說, 言語發展嚴重滯後;

3、情緒與行為異常:對物品有怪異的興趣和玩法(如長時間旋轉某物), 長時間重複某些動作, 莫名其妙的表情(哭、笑、鬧), 對某些聲音 、畫面、廣告很敏感, 不知道害怕和危險, 肢體粗大運動和精細運動可能發育不平衡。

而且“孤獨症”常常伴隨著認知與學習上的障礙, 諸如:因為他們的世界多是由一個個的獨立小節所組成, 所以他們無法從生活經驗中學習事物的相關性, 或者說無法明白事物背後形成的原因及彼此的關係, 不能明白生活經驗背後的意思;常常過於專注事物的不重要部分而忽略了重要部分;專注力一般比較差, 很難跟隨訓練者進行訓練,

Advertisiment
經常會自顧自地玩或者看周圍的東西;思考方式較簡單, 只能明白具體的概念, 較難明白抽象的概念或比喻, 亦較難綜合不同的概念;在同一時間段內很難有組織及有次序地做不同的事情;較難將已掌握的概念運用到不同的情況中。

積極的獨處

我向來喜歡小孩子, 小孩子也非常喜歡我。 有一年暑期回家, 鄰居家的兩個孩子來找我玩, 一個7歲, 剛上小學一年級, 而另一個只有4歲。 我將他們帶去附近中學的體育館玩, 結果卻發現兩個孩子非常不一樣:7歲的孩子做事一板一眼, 跳繩就是跳的, 皮球就是拍的;而那個4歲的孩子卻像個小猴子, 一會將跳繩綁在雙杠腿上當“搖籃”, 一會拿起皮球當“保齡”, 一會又將球網當成“鐵絲網”,

Advertisiment
學著解放軍叔叔匍匐前進, 玩得不亦樂乎!後來竟然連7歲的孩子也模仿他來玩耍……

對於這兩個孩子的家庭我是非常熟悉的, 7歲孩子的父母非常“用心”, 對孩子照料得非常細緻, 而且給孩子安排了很多的額外發展內容, 從孩子4歲不到就開始學鋼琴、學書法, 這個孩子難得有“獨處”的時間;而那個4歲的孩子, 父母都比較“粗心”, 而且孩子越大、父母越粗心, 很多時候都讓孩子一個人玩, 頂多在必要的時候幫上一把, 孩子經常處在“孤獨”之中。 但從上面的故事中, 您是不是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像那個4歲的“小鬼”呢——獨立而富有創造性!

是的, 這就是“獨處”的積極性:

1、“獨處”利於獨立性發展

在諮詢中, 遇到過不少父母這樣抱怨自己的孩子:“大人一刻也不能離開,

Advertisiment
一離開這孩子就不做功課, 就思想開小差了。 ”然而, 進一步交談與分析後, 我總會發現:“這孩子”實在太缺少“獨處”的時間了, 而且從小就難得“孤獨”。 一生下來, 周圍就聚集了無微不至的大人們, 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都想方設法給他最好的照料, 他的一顰一笑、一哭一鬧都不會逃出大人們的視野。 不管在家裡, 還是在外面, 大人們總是將他作為生活的“中心”, 不讓他感到絲毫的孤獨與寂寞, 總是有人逗他玩耍。 而且他遇到任何困難, 只要他一喊, 絕大多數時候都會有人來説明他……就這樣, “這孩子”總喜歡要大人陪著玩耍, “這孩子”總要大人幫忙穿衣、吃飯, “這孩子”總是要大人“陪讀”才行。

可見, 沒有獨處的孩子也就缺少了獨立性, 不僅缺少生活上的獨立性,更缺少思維上的獨立性。所謂“在獨立中學會獨立”,如果沒有“獨立”的鍛煉,又怎麼可能體驗“獨立”的樂趣,怎麼可能習得“獨立”的能力呢?

“獨處”是孩子可以獨立的時空條件,在獨處中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體驗環境、解釋問題,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嘗試玩耍、解決困難。而且沒有大人在旁邊的“獨處”,更保證了孩子動手、動腦的機會。

2、 “獨處”中的創造性

什麼是“創造”呢?簡單的說,就是用一種獨特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可見要想有創造,就必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其一,必須有“問題”存在。“問題”是激發思考、激發創造的源泉。牛頓之所以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是因為他想知道“為什麼蘋果總是向下落”;愛因斯坦之所以提出了“相對論”,是因為這樣的問題困擾著他——“高速運轉的物體還遵循牛頓定律嗎?”……“問題”就是一種衝突,是對原有知識和能力的一種挑戰,是原有經驗無法解決的“困境”。有衝突才有挑戰,有挑戰才可能激發創造的欲望。

其二,必須有“獨特性”存在。所謂的“獨特性”,就是“與眾不同”,是新穎的、超越傳統的、令人意外的。也就是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能從特別的角度來思考,能用特別的方法來解決。“獨特性”會使原本普通的事物變得奇妙,使不能解決的問題迎刃而解。比如,前面故事裡那個4歲的孩子之所以能“玩得不亦樂乎”,就是因為他能用“獨特”的方式來玩——“一會將跳繩綁在雙杠腿上當‘搖籃’,一會拿起皮球當‘保齡’,一會又將球網當成‘鐵絲網’,學著解放軍叔叔匍匐前進”,他賦予了跳繩、皮球等新的、與眾不同的意義。

正因為“創造性”需要“問題”和“獨特性”,所以才更加強調“獨處”。因為只有當孩子獨處的時候,才可能有“問題”。比如,他想拿到小桌子上的書,但他卻不夠高;他想去抓旁邊的玩具,但他的手不夠長……試想如果周圍都是大人,都是幫手,他的願望還能產生問題嗎?多半是“孩子,想要這個是不是,來,媽媽給你!”沒有了“問題”,當然也就失去了創造的前提。

而有了“問題”,就一定有創造嗎?當然也不是,還需要“獨特性”。對於那麼小的孩子而言,怎麼樣才可能獨特呢,當然是在沒有限制與指導的時候,才可能展現“獨特”。否則,大人早將預定的答案給了孩子,孩子的問題一下就解決了,還要什麼“獨特性”?前面故事中的那個7歲孩子之所以“做事一板一眼”,思維定勢——“跳繩就是跳的,皮球就是拍的”,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周圍的大人太細心了,細心地連怎麼玩、怎麼動都規定好了,以至於這個孩子根本沒有機會“獨特”了。相反,那個4歲的孩子,恰恰是“獨處”慣了,至少是有充分的“思維上的獨處”,也就有了太多可能獨特的機會。

享受“獨處”

這就是“獨處”的意義,“獨處”其實是孩子時間、空間上的一種自在,是孩子心靈自由的時刻,“獨處的孩子並不孤獨”。心理學上有一種幫助人成長的課程叫“SOLO”,就是將當事人放在一個“獨處”的情境中,沒有人跟他說話、沒有人跟他交流,讓他獨自待著。結果發現,“SOLO”後的當事人思維更清晰、更敏捷了,而且在SOLO的過程中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思考與體驗,給當事人很大的人生啟發。

實際上,很小的孩子就有“獨處”的需要與能力了,比如研究發現:1歲內的小嬰兒就會自己玩,而且聽著音樂能很愉快地獨處。但因為小嬰兒活動能力有限,所以“獨處”表現並不明顯;而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自由度越來越大,可以主動選擇“離開人群,一個人呆著”的時候,才被大人們特別地留意到了。所以,“獨處”並不是孩子們不正常,而是大人們不習慣而已。而且越是一心放在孩子身上的大人,越是不習慣孩子的“獨處”,越是想讓孩子100%向自己敞開心扉,越是想去佔用孩子獨處的時空。因此,在這裡,不僅要建議父母珍惜孩子的“孤獨”,也要建議父母定期SOLO一下,讓自己與孩子保持適度距離,給自己一個思考和歷練的空間。

記住:如果您與孩子原本要好,那麼請相信孩子,如果他有需要肯定會主動來尋求幫助的。要知道,父母與孩子再好,也還是兩個人,所以有“距離”是難免的,而且也是自然的。做父母的,能夠放下架子,在生活中努力與孩子做朋友就夠了,不要強求與孩子“親密無間”,不要過分要求自己去親近孩子。這樣你會覺得輕鬆,孩子也會覺得舒服,畢竟適當的距離還是需要的。換句話說,就是留給孩子一個“隱私”的空間,也留給自己一個“不過度關注”孩子的警醒。

不僅缺少生活上的獨立性,更缺少思維上的獨立性。所謂“在獨立中學會獨立”,如果沒有“獨立”的鍛煉,又怎麼可能體驗“獨立”的樂趣,怎麼可能習得“獨立”的能力呢?

“獨處”是孩子可以獨立的時空條件,在獨處中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體驗環境、解釋問題,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嘗試玩耍、解決困難。而且沒有大人在旁邊的“獨處”,更保證了孩子動手、動腦的機會。

2、 “獨處”中的創造性

什麼是“創造”呢?簡單的說,就是用一種獨特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可見要想有創造,就必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其一,必須有“問題”存在。“問題”是激發思考、激發創造的源泉。牛頓之所以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是因為他想知道“為什麼蘋果總是向下落”;愛因斯坦之所以提出了“相對論”,是因為這樣的問題困擾著他——“高速運轉的物體還遵循牛頓定律嗎?”……“問題”就是一種衝突,是對原有知識和能力的一種挑戰,是原有經驗無法解決的“困境”。有衝突才有挑戰,有挑戰才可能激發創造的欲望。

其二,必須有“獨特性”存在。所謂的“獨特性”,就是“與眾不同”,是新穎的、超越傳統的、令人意外的。也就是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能從特別的角度來思考,能用特別的方法來解決。“獨特性”會使原本普通的事物變得奇妙,使不能解決的問題迎刃而解。比如,前面故事裡那個4歲的孩子之所以能“玩得不亦樂乎”,就是因為他能用“獨特”的方式來玩——“一會將跳繩綁在雙杠腿上當‘搖籃’,一會拿起皮球當‘保齡’,一會又將球網當成‘鐵絲網’,學著解放軍叔叔匍匐前進”,他賦予了跳繩、皮球等新的、與眾不同的意義。

正因為“創造性”需要“問題”和“獨特性”,所以才更加強調“獨處”。因為只有當孩子獨處的時候,才可能有“問題”。比如,他想拿到小桌子上的書,但他卻不夠高;他想去抓旁邊的玩具,但他的手不夠長……試想如果周圍都是大人,都是幫手,他的願望還能產生問題嗎?多半是“孩子,想要這個是不是,來,媽媽給你!”沒有了“問題”,當然也就失去了創造的前提。

而有了“問題”,就一定有創造嗎?當然也不是,還需要“獨特性”。對於那麼小的孩子而言,怎麼樣才可能獨特呢,當然是在沒有限制與指導的時候,才可能展現“獨特”。否則,大人早將預定的答案給了孩子,孩子的問題一下就解決了,還要什麼“獨特性”?前面故事中的那個7歲孩子之所以“做事一板一眼”,思維定勢——“跳繩就是跳的,皮球就是拍的”,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周圍的大人太細心了,細心地連怎麼玩、怎麼動都規定好了,以至於這個孩子根本沒有機會“獨特”了。相反,那個4歲的孩子,恰恰是“獨處”慣了,至少是有充分的“思維上的獨處”,也就有了太多可能獨特的機會。

享受“獨處”

這就是“獨處”的意義,“獨處”其實是孩子時間、空間上的一種自在,是孩子心靈自由的時刻,“獨處的孩子並不孤獨”。心理學上有一種幫助人成長的課程叫“SOLO”,就是將當事人放在一個“獨處”的情境中,沒有人跟他說話、沒有人跟他交流,讓他獨自待著。結果發現,“SOLO”後的當事人思維更清晰、更敏捷了,而且在SOLO的過程中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思考與體驗,給當事人很大的人生啟發。

實際上,很小的孩子就有“獨處”的需要與能力了,比如研究發現:1歲內的小嬰兒就會自己玩,而且聽著音樂能很愉快地獨處。但因為小嬰兒活動能力有限,所以“獨處”表現並不明顯;而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自由度越來越大,可以主動選擇“離開人群,一個人呆著”的時候,才被大人們特別地留意到了。所以,“獨處”並不是孩子們不正常,而是大人們不習慣而已。而且越是一心放在孩子身上的大人,越是不習慣孩子的“獨處”,越是想讓孩子100%向自己敞開心扉,越是想去佔用孩子獨處的時空。因此,在這裡,不僅要建議父母珍惜孩子的“孤獨”,也要建議父母定期SOLO一下,讓自己與孩子保持適度距離,給自己一個思考和歷練的空間。

記住:如果您與孩子原本要好,那麼請相信孩子,如果他有需要肯定會主動來尋求幫助的。要知道,父母與孩子再好,也還是兩個人,所以有“距離”是難免的,而且也是自然的。做父母的,能夠放下架子,在生活中努力與孩子做朋友就夠了,不要強求與孩子“親密無間”,不要過分要求自己去親近孩子。這樣你會覺得輕鬆,孩子也會覺得舒服,畢竟適當的距離還是需要的。換句話說,就是留給孩子一個“隱私”的空間,也留給自己一個“不過度關注”孩子的警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