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所有媽媽們得子時的心情都和我一樣:好象天底下只有自己最幸福了。 又想, 朋友們同時做了媽媽, 孩子們將來就要一起上學, 如果別人的孩子考第一, 我的孩子第二, 那可不行!于是乎, 對兒子呵護備至, 施行早期教育。 雖然日后盼孩子“考第一”的理想時常被“孩子健康”所取代, 但教育孩子卻從未敢有絲毫的懈怠。 眾所周知, 0到6歲的教育, 直接塑造了孩子的性格。 這期間形成的性格框架猶如日后孩子性格的種子, 可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什么樣的性格才是“好”的性格?如何培養孩子好的性格呢?雖說眾說紛紜,
Advertisiment
以下幾個方面可以看出孩子的性格框架:
是否膽小?
是否渴望與人交往?是否能獨立與人交往?
好靜還是好動?
對最喜愛的事情的專注時間比同齡孩子長還是短?
孩子遇到困難的態度?
孩子遇到表揚和批評時的表現?
孩子在競爭對手比自己強時的表現?
不同的孩子答案自然不同。 如果我們要找一個造就這些差異的原因, 那就是家長是如何陪孩子的?兩類孩子:一是大部分時間有父母(或其他大人)陪著的;二是大部分時間(相對于同齡孩子)獨處的。 孩子小的時候, 我們總覺得讓孩子獨處怪可憐的。 然而, 孩子長大后, 獨處多的孩子大都是:不膽小, 可以主動與人交往,
Advertisiment
陪大的孩子中也有有上述優點的, 原因在于“陪”的方式。 “遠觀式”和“平等式”培養出來的孩子獨處能力就比較強, 且和真正獨處長大的孩子相比, 性格要活潑開朗。 所謂“遠觀式”指大人和孩子有一定的距離(空間上的距離和行動上的距離), 也即給孩子以充分的自理空間, 在自己的勢力范圍內“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Advertisiment
至于那些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