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父母訓斥孩子的口頭禪是:“就知道玩, 還不趕快去學習!”“這孩子玩心太重, 不會有出息。 ”相反, 如果孩子從小就忙著認字、數數或學習琴棋書畫, 父母則感到極大滿足, 甚至成為向他人炫耀的話題。
Advertisiment
兒童長大的過程有一個基本的需要是學習的需要。 但是, 兒童最初的學習方式幾乎可以用一個字概括, 那就是玩。 他們玩泥玩水玩玩具, 玩各種能觸及到的東西, 體會其中的感受與探索。 在無拘無束的玩耍中, 孩子不僅豐富了自己的觸覺、聽覺、視覺、味覺, 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學會了學習, 同時也培養了健康的身心。 對于幼小的兒童來說這難道不是最重要的嗎?
1955年, 我出生于山東省青島市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 1966年發生“文化大革命”時, 我剛剛11 歲, 從學校里沒學到什么東西。 可是, 由于醉心于玩耍, 迷戀于高山與大海, 使我的童年充滿快樂。 雨天我們幾十個小伙伴紛紛用泥巴筑壩蓄水,
Advertisiment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 我對現在北京有線電視臺雙休日播出的《芝麻街》節目表示由衷的敬意。 我曾看過《芝麻街》節目的一些片斷, 留下開心的笑聲與難忘的記憶。 如單純好奇的大鳥當守門員, 因為高大笨拙, 被一個孩子攻進了球還不知道, 誰看了不樂?還有那個奉命把一大堆箱子搬下樓的玩偶, 他自作聰明想滑下樓梯。 那些箱子堆成高墻一般搖搖欲墜,
Advertisiment
我的記憶中, 最早提出“玩也是學習”觀點的是著名作家嚴文井先生。 中國社科院媒介傳播與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卜衛提出:“如果‘玩’不再是學習時, 我們就不應該讓兒童玩了嗎?我反對當玩是學習時才鼓勵兒童玩。 根據《兒童權利保護公約》, 玩根本就是兒童的一種權利, 與學習并無關聯的一種權利。 它也許并不有利于學習, 但有利于兒童的身心健康。 ”我贊同卜衛的觀點, 這樣可以更徹底更鮮明。 我們如以學習等理由不讓孩子玩耍,
Advertisiment
1996年, 我們在做“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與教育”大型調研時發現, 10歲—15歲的城市獨生子女平均每日自由支配時間僅68分鐘(不含雙休日)。 他們每日課后時間主要用來溫習功課, 并且超過50%的兒童在完成學校功課后, 還要完成父母安排的課外作業。 高達47%的父母承認, “為了學習, 不讓孩子看他喜歡的電視節目”;86%的父母認為“孩子看電視多了影響學習。 ”結果呢, 1998 年, 我們在進行全國中小學生學習與發展調查時發現, “因為喜歡讀書而上學”的小學生僅占8%, 初中生11%, 而高中生僅僅占4.3%。 與此相關, 許多兒童在傳唱厭學歌曲, 如:“書包最重的人是我/作業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還是我。 ”還有“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么背上炸藥包/我去炸學校/老師不知道/一拉弦/趕快跑/轟隆一聲/學校炸沒了。
Advertisiment
其實, 小孩子本來都是愛學習的——喜歡探索、喜歡提問, 不就是最普遍的證明嗎?問題在于我們是否始終選擇兒童適合的學習方式。 據美國的調查顯示, 觀看《芝麻街》的學齡前兒童更容易適應學校, 并有著更好的成績;同時, 熱愛學習的精神也一直使他們從小學到高中都有較好的表現。 其奧妙何在?我想, 也許就是傳遞了適合兒童認知的形象經驗, 使之興趣盎然探索不止。 這是值得所有兒童教育工作者包括父母深思的現象。
教育是人的解放, 而首先需要解放的是兒童。 讓我們相信兒童, 善待兒童。 相信淘氣的男孩是好的,淘氣的女孩是巧的,玩童才是健康的兒童。 相信淘氣的男孩是好的,淘氣的女孩是巧的,玩童才是健康的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