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玩耍:愛怎麼玩就怎麼玩

勤快媽媽

一個雙休日的上午, 我帶女兒在社區裡玩。 這時, 我看到小偉媽媽領著4歲的小偉到樓下的草坪去玩。 小偉推著一輛童車“嗨喲、嗨喲”地跟在媽媽後面。

小偉來到草坪, 看到前面的草坪裡有許多小朋友在玩。 於是, 他將車擱好, 自己跑向草坪裡玩。

媽媽也來到草坪, 一看草坪裡不太乾淨, 就趕緊叫小偉離開草坪, 並對小偉說:“你看, 你看!這裡這麼髒!還有狗屎, 咱們還是到別處玩吧!”

小偉不願回去, 因為這兒有許多小朋友在一塊玩遊戲, 可媽媽不讓, 小偉抬起頭茫然地望著生氣的媽媽, 眼裡滿含著希望。

Advertisiment
可是, 媽媽又發出了最後的通牒, 小偉黯淡了雙眼, 無奈地跟著媽媽, 掉轉了頭……

專家點評

幾乎每位家長都明白讓孩子自由玩耍的道理, 也願意給孩子自由, 給孩子空間, 而且也給了孩子很多時間來玩耍, 可是, 我們總在不知不覺中, 一次又一次地用言行捆綁著孩子, 束縛著孩子的言行, 孩子並沒有得到真正自由玩耍的機會, 總是覺得玩不夠, 玩得不自由,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其中的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幾種:

1.家長的無意識束縛

以上案例中的故事, 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說, 並不覺得陌生, 因為這種事在生活中發生的太多了。

不讓孩子自己下樓玩, 怕孩子吃虧;不讓孩子玩沙子, 怕弄髒了衣服;不讓孩子在空地上瘋跑, 怕磕了碰了……

Advertisiment

這也反映出家長平時對孩子不經意的束縛實在太多了。

如果小偉媽媽能多尊重些孩子的意願, 能給孩子在草坪上自由玩耍的機會, 能鼓勵孩子尋找到更好的玩耍的方法和地方, 如果……只可惜, 太多美好的“如果”被勤快的媽媽剝奪了, 在不經意中, 孩子自由玩耍的權利被剝奪了, 更可怕的是, 孩子探索世界的手腳被束縛住了, 孩子的獨立欲望也被消磨了。

2.缺乏玩耍的環境

由於現代社會大部分人居住在高樓大廈裡, 這種環境直接導致孩子缺乏玩耍的空間, 缺乏玩耍的夥伴。

有的家長不願孩子與別人的孩子玩, 認為:孩子畢竟是孩子, 對周圍環境以及交往的人缺乏辨別力和選擇的能力, 萬一和一些有不良習慣的孩子在一起玩,

Advertisiment
染上壞習慣得不償失;還有, 孩子們在一起打打鬧鬧, 發生意外的可能性很大, 比較危險, 所以不敢讓孩子出去和別的孩子玩。

雖然每一位父母都給孩子購買了許多玩具, 事實上, 對於孩子來說, 他們最需要的是一個玩耍的環境。 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 沒有那麼多的玩具, 家長也不管我們怎麼玩, 我們卻玩得不亦樂乎。

3.認為玩耍無益於學習

有些父母認為玩耍很浪費時間, 因此, 總是讓孩子用閒置時間去上各種補習班, 把孩子的時間表擠得滿滿的。

有一位母親說, 讀小學二年級的兒子在日記裡寫道:“媽媽管得我太嚴了, 我都懷疑她是不是我的媽媽啊!她天天逼著我練琴、練書法、做題, 不讓我和小朋友玩!”這位當媽媽的感到傷心極了,

Advertisiment
覺得兒子怎麼能這樣想, 自己對兒子的愛都白費了。

許多父母的心態是, 小孩子會不會玩, 有什麼重要的, 長大會讀書就好了。 其實, 在兒童時期, 自由玩耍是一種直接的體驗, 也是一種十分有價值的學習方式。 孩子們自由玩耍可以促進他們大腦的發育。 相反, 強制教育則是孩子創造力的天敵。

另外, 對於孩子來說, 自由地玩耍, 並不是一項簡單的活動, 而是一項具有社會交往意義的活動。 即便是孩子在獨自玩耍的時候, 他們也需要從以前的社交經驗中提取角色和象徵符號, 並移植到現在進行的遊戲活動中。 而且, 孩子玩耍的內容和日常生活緊密關聯, 孩子們在玩耍時, 會自覺不自覺地模仿成年人的行為,

Advertisiment
自發建立遊戲規則, 甚至在發生矛盾時會積極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來維持遊戲活動的秩序。

“懶”媽媽

同事小劉的老公在一家外企工作。 後來, 老公被派到紐西蘭出差。

有一年冬天, 小劉帶著兒子丁丁到紐西蘭去探望在那裡工作的爸爸。 在那裡, 小劉看到紐西蘭媽媽在育兒方面的獨特之處, 跟我講了下面的故事:

北半球的冬天, 恰值是南半球的夏天。 丁丁每天都能看到孩子們在戶外不停地奔跑遊玩。

一天下午, 丁丁和媽媽來到一處兒童遊樂場。 不一會兒, 丁丁就和那幫孩子玩到了一起。 孩子們好像在玩一種叫做“舌型板”的器械。

周圍聚集了五六個孩子, 從四五歲到七八歲不等。 這群孩子沒有家長的指揮, 自發地組織起來,排隊輪流登上“舌型板”,滑過去再蕩回來。每個孩子都自覺地耐心等待,輪到自己玩時再上去玩,玩過一次後把“舌型板”滑回起始點,交給下一個孩子。

也許是“舌型板”太好玩了,一名年紀小一些的孩子忍不住在玩過一次之後,沒有交給下一個等待的孩子,想要趁機再玩一次。

這時,等待的小朋友不幹了,他們全都圍上來,有的拖住“舌型板”,有的抱住那個犯規的孩子,然後把“舌型板”交給等待的小朋友,並紛紛告訴他:“不要這樣做,你多玩一次,別的小朋友就要多等一會兒,這對大家不公平,大家輪流來,耐心地等待一會兒就又輪到你了。”

在這些小朋友的說理之下,那個“犯規”的小朋友乖乖地排到了隊伍最後邊。

在這群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這些孩子的媽媽們,遠遠地坐在公園的長凳上,有的聊天,有的看書,媽媽們並不關注孩子們之間發生了什麼,尤其是那個被圍困的孩子的家長,根本沒有幫孩子去解圍的意思,照樣高高興興地與人閒聊。

講完這個故事,小劉感歎地對我說:……

“懶”媽媽心得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更為健康有益。既然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學習的一種方式,那麼在孩子5歲之前,與其教他們電腦,讓他們讀書,整天把他們關在家裡,還不如讓他們和同齡的孩子們在一起盡情地玩耍,做各種各樣的遊戲,以充分地發揮孩子們愛玩的天性,保護了他們的好奇心和創造潛能,鍛煉了交際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怎樣讓孩子自由地玩耍,聽聽懶媽媽的建議吧:

心得1:不要干涉孩子玩耍

作為家長,我們喜歡給孩子買玩具,讓孩子從玩玩具中得到快樂。但是,我們也經常犯這樣的錯誤:當孩子興致勃勃地擺弄新玩具時,我們卻會干涉孩子,並指導孩子怎麼玩。有時候,看到孩子玩得不正確,我們就會說:“不是這樣玩的,看看說明書上怎麼玩的,應該這樣玩!”“你怎麼這麼笨,你看媽媽給你擺一個,你好好看著點!”結果,孩子的思路被打斷,孩子玩耍的快樂被淹沒,孩子不能理解媽媽為什麼強迫自己按照另外一種方法玩。

玩具怎麼玩,並沒有固定的標準,孩子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只要有興趣,孩子就會不斷地嘗試、創新,然後再嘗試其他辦法。

孩子最喜歡享受玩耍的自由,特別是他們感興趣、能夠自己運用的玩具材料,由他們自己來控制,這種玩耍賦予他們極大的滿足感,不僅可以促進孩子自主性、獨創意識和自由發揮的能力,而且能激發孩子從多種多樣的途徑考慮問題,極大地開發他們的創新能力。

更重要的是,孩子在玩玩具、玩遊戲體驗探索的過程中自己琢磨出來的成果,能夠提升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因此,作為聰明的媽媽,你千萬不要干涉孩子的玩耍。

心得2:讓孩子自己跟同伴協商

我們經常能看到,當兩個孩子爭搶一個玩具的時候,媽媽們就跑過來,勸這個,拉那個,試圖把矛盾平息下來。事實上,孩子有能力自己去解決人際矛盾。

小琴媽媽很少插手小琴和小朋友之間的紛爭。從小琴3歲起,媽媽就遵循一個原則,讓小琴獨立處理人際關係。

在小琴4歲的時候,一個星期天,媽媽帶她到樓下的空地去玩。

小琴看到和她平時一塊玩的小姐姐騎著一輛漂亮的粉色自行車,眼裡滿是羡慕。媽媽知道,小琴也想騎,但是,媽媽什麼都沒說。

過了一會兒,小琴對媽媽說:“我想騎一會兒車子。”

這時,媽媽笑著說:“你去跟小姐姐商量商量,看她願不願借給你玩一會兒。”

小琴看著媽媽,並沒有挪動腳步,媽媽知道,小琴想讓媽媽去說,但是媽媽想讓小琴自己去處理。

於是,媽媽鼓勵小琴:“你去說吧,小姐姐應該會答應的。”

小琴猶豫著走到小姐姐面前說:“姐姐,能讓我玩一會兒你的車子嗎?就一會兒。”小姐姐很爽快地答應了。

小琴沒有騎上幾步,小姐姐就反悔了,追過來拉住車把不放。小琴也不願下來,兩個人就僵持下來,誰也不願相讓。媽媽在旁邊看著,並沒有去幫忙。

僵持了一會兒,小琴只好從車座上下來,但兩隻手並沒有離開車把,帶著笑對小姐姐說:“姐姐,好姐姐,我就騎一會兒,好嗎?”

小姐姐搖搖頭,不願意。小琴繼續勸說小姐姐,她還把玩具給小姐姐玩。小姐姐終於被說動了,小琴高興地騎上自行車,歡快地圍著場地轉起來。

媽媽放手給小琴一次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小琴處理得非常好。

由於小琴從小受到這方面的教育和引導,所以,她不僅能自我調節人際關係,而且在其他小朋友發生矛盾時,還能在中間調節,讓矛盾雙方和好。

當懶媽媽放手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玩耍和交往時,孩子才會有意識地與周圍的小夥伴交流,這對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是有好處的。在交流中,孩子不僅能夠發展認識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在交流中,孩子能體會到他人的感受和想法有時候跟自己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在這種時刻,如果他們希望能夠在一起繼續玩耍,他們就必須學會商議、妥協和變通,以求得一個適中的辦法,照顧大多數人的意願,在商議和妥協中,可以增強他們的交際能力。

自發地組織起來,排隊輪流登上“舌型板”,滑過去再蕩回來。每個孩子都自覺地耐心等待,輪到自己玩時再上去玩,玩過一次後把“舌型板”滑回起始點,交給下一個孩子。

也許是“舌型板”太好玩了,一名年紀小一些的孩子忍不住在玩過一次之後,沒有交給下一個等待的孩子,想要趁機再玩一次。

這時,等待的小朋友不幹了,他們全都圍上來,有的拖住“舌型板”,有的抱住那個犯規的孩子,然後把“舌型板”交給等待的小朋友,並紛紛告訴他:“不要這樣做,你多玩一次,別的小朋友就要多等一會兒,這對大家不公平,大家輪流來,耐心地等待一會兒就又輪到你了。”

在這些小朋友的說理之下,那個“犯規”的小朋友乖乖地排到了隊伍最後邊。

在這群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這些孩子的媽媽們,遠遠地坐在公園的長凳上,有的聊天,有的看書,媽媽們並不關注孩子們之間發生了什麼,尤其是那個被圍困的孩子的家長,根本沒有幫孩子去解圍的意思,照樣高高興興地與人閒聊。

講完這個故事,小劉感歎地對我說:……

“懶”媽媽心得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更為健康有益。既然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學習的一種方式,那麼在孩子5歲之前,與其教他們電腦,讓他們讀書,整天把他們關在家裡,還不如讓他們和同齡的孩子們在一起盡情地玩耍,做各種各樣的遊戲,以充分地發揮孩子們愛玩的天性,保護了他們的好奇心和創造潛能,鍛煉了交際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怎樣讓孩子自由地玩耍,聽聽懶媽媽的建議吧:

心得1:不要干涉孩子玩耍

作為家長,我們喜歡給孩子買玩具,讓孩子從玩玩具中得到快樂。但是,我們也經常犯這樣的錯誤:當孩子興致勃勃地擺弄新玩具時,我們卻會干涉孩子,並指導孩子怎麼玩。有時候,看到孩子玩得不正確,我們就會說:“不是這樣玩的,看看說明書上怎麼玩的,應該這樣玩!”“你怎麼這麼笨,你看媽媽給你擺一個,你好好看著點!”結果,孩子的思路被打斷,孩子玩耍的快樂被淹沒,孩子不能理解媽媽為什麼強迫自己按照另外一種方法玩。

玩具怎麼玩,並沒有固定的標準,孩子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只要有興趣,孩子就會不斷地嘗試、創新,然後再嘗試其他辦法。

孩子最喜歡享受玩耍的自由,特別是他們感興趣、能夠自己運用的玩具材料,由他們自己來控制,這種玩耍賦予他們極大的滿足感,不僅可以促進孩子自主性、獨創意識和自由發揮的能力,而且能激發孩子從多種多樣的途徑考慮問題,極大地開發他們的創新能力。

更重要的是,孩子在玩玩具、玩遊戲體驗探索的過程中自己琢磨出來的成果,能夠提升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因此,作為聰明的媽媽,你千萬不要干涉孩子的玩耍。

心得2:讓孩子自己跟同伴協商

我們經常能看到,當兩個孩子爭搶一個玩具的時候,媽媽們就跑過來,勸這個,拉那個,試圖把矛盾平息下來。事實上,孩子有能力自己去解決人際矛盾。

小琴媽媽很少插手小琴和小朋友之間的紛爭。從小琴3歲起,媽媽就遵循一個原則,讓小琴獨立處理人際關係。

在小琴4歲的時候,一個星期天,媽媽帶她到樓下的空地去玩。

小琴看到和她平時一塊玩的小姐姐騎著一輛漂亮的粉色自行車,眼裡滿是羡慕。媽媽知道,小琴也想騎,但是,媽媽什麼都沒說。

過了一會兒,小琴對媽媽說:“我想騎一會兒車子。”

這時,媽媽笑著說:“你去跟小姐姐商量商量,看她願不願借給你玩一會兒。”

小琴看著媽媽,並沒有挪動腳步,媽媽知道,小琴想讓媽媽去說,但是媽媽想讓小琴自己去處理。

於是,媽媽鼓勵小琴:“你去說吧,小姐姐應該會答應的。”

小琴猶豫著走到小姐姐面前說:“姐姐,能讓我玩一會兒你的車子嗎?就一會兒。”小姐姐很爽快地答應了。

小琴沒有騎上幾步,小姐姐就反悔了,追過來拉住車把不放。小琴也不願下來,兩個人就僵持下來,誰也不願相讓。媽媽在旁邊看著,並沒有去幫忙。

僵持了一會兒,小琴只好從車座上下來,但兩隻手並沒有離開車把,帶著笑對小姐姐說:“姐姐,好姐姐,我就騎一會兒,好嗎?”

小姐姐搖搖頭,不願意。小琴繼續勸說小姐姐,她還把玩具給小姐姐玩。小姐姐終於被說動了,小琴高興地騎上自行車,歡快地圍著場地轉起來。

媽媽放手給小琴一次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小琴處理得非常好。

由於小琴從小受到這方面的教育和引導,所以,她不僅能自我調節人際關係,而且在其他小朋友發生矛盾時,還能在中間調節,讓矛盾雙方和好。

當懶媽媽放手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玩耍和交往時,孩子才會有意識地與周圍的小夥伴交流,這對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是有好處的。在交流中,孩子不僅能夠發展認識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在交流中,孩子能體會到他人的感受和想法有時候跟自己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在這種時刻,如果他們希望能夠在一起繼續玩耍,他們就必須學會商議、妥協和變通,以求得一個適中的辦法,照顧大多數人的意願,在商議和妥協中,可以增強他們的交際能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