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理性對待孩子的“撒謊”與“告狀”

【掐胳膊】一天媽媽接明明, 小朋友剛上車, 就對媽媽說“A掐我胳膊了”, 媽媽當時的理解就是小朋友間的打打鬧鬧, 但還是隨口問了一句, “那明明哭了嗎”?明明說“沒有”;媽媽又問“那L老師知道嗎”?明明說, “L老師知道, 還讓A和我說對不起”。 媽媽也沒多想, 只是應了聲“哦”!隨後明明舉起胳膊, 告訴媽媽“你看, A掐我這裡了”, 媽媽隨便一看, 明明的胳膊內側是有塊紅紅的痕跡, 媽媽摸了摸, 說了句“好了, 沒事, 不疼了, 明明沒有哭, 真勇敢”;但仔細一看, 這哪裡是被掐的痕跡, 分明是被小蟲咬了嘛!事情就此結束, 媽媽也沒有揭穿明明,

Advertisiment
誤認為明明就是被小朋友A掐了一下, 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咬手指】又一天回家, 已經是晚餐後了, 媽媽正在廚房洗碗, 明明突然舉著自己的手指說, “媽媽, 我要創口貼, 下午玩的時候B咬我的手了”;有了之前【掐胳膊】的“告狀”, 媽媽這次小心了一點, 於是便說, “B咬你哪裡了?給媽媽看看”。 明明舉過自己的手指給媽媽看, 是有一小塊破皮, 但絕對不是咬的痕跡, 估計也就是明明自己不小心碰破的;而且老師也沒有向媽媽彙報, 說明問題不嚴重, 即使被咬也無大礙。 於是媽媽也沒多說什麼, 為了哄明明開心, 直接給貼上了小朋友要求的創口貼。

【打小臉】時隔兩個星期, 再一次地, 明明向媽媽“告狀”, 說“C打我臉了”, 媽媽將明明的小臉抱起來,

Advertisiment
仔細端詳一番, 看不出任何異樣嘛, 媽媽也無“據”可究;於是第二天送明明去幼稚園, 一個很巧合的機會, 媽媽隨口問了老師(倒不是真的要追究), “明明說昨天C打了他的臉, 是嗎”?老師說“沒有啊”, 後來仔細想了想, 說“是C打了D, 但沒有打明明”。 也是至此, 經老師的提醒, 媽媽才明白, 小朋友正處於有樣學樣的“告狀”階段, 會將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聯想到自己身上, 想像成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 因此對於小朋友的所說所述, 媽媽一定要有選擇、有分析地傾聽與理解。

【褲子濕】鑒於幼稚園離家比較遠, 因此自從入園的第一天起, 老師為明明培養的習慣就是, 媽媽來接之前一定要上一次廁所, 以防半路尿褲子;明明堅持的也很不錯, 但有一天,

Advertisiment
媽媽接明明之時, 小朋友一個勁兒地不願意去廁所, 老師說之前叫明明去, 明明也是很抗拒。 想想距離上次集體小便時間也不長, 媽媽就說“算了吧, 等回家再說吧”!於是便把明明接走了, 但上車後媽媽幫小朋友系安全帶之時, 發現明明的褲子是濕的, 明顯是尿濕的, 一下子明白了小朋友為什麼拒絕去廁所(不願意濕褲子被發現)。 媽媽問“明明褲子怎麼是濕的”?明明說道“是玩水弄濕的”;“謊言”總是經不住考驗的, 經過媽媽的再三“盤問”與引導, 小朋友終於說出了實話, 是因為自己貪玩而沒有去廁所, 等到想起來要去了, 已經來不及了。 這種情況下, 對於明明的“撒謊”, 媽媽肯定是不能批評的, 只能強忍住心中的怒火, 囑咐小朋友“謝謝明明告訴媽媽,
Advertisiment
但下次要噓噓, 一定要及時去廁所”。

【換尿片】接明明回家的路上, 小朋友對媽媽說“TY老師幫明明換尿片了”, 媽媽當時就知道明明是在“撒謊”, 第一, 明明早已經不穿尿片了;第二, TY老師也不負責幫小朋友換尿片。 於是便耐心引導明明說出實話, “是嘛, TY老師給明明換的是什麼樣的尿片”?明明答“是白色的”(明明是有尿片放在學校備用, 但是藍色的);媽媽接著說“明明好象沒有白色的尿片啊”?明明說“我的尿片是藍色的, 是Mickey哥哥的”;媽媽說“對呀, 那TY老師為什麼給你換白色的尿片呢?你是尿濕褲子了, 所以要穿尿片嗎”?小朋友終於招供了, “沒有, 明明噓噓自己去廁所了, 褲子沒有濕, 是L老師給別的小朋友換尿片了”, 至此, 真相大白了。

Advertisiment

媽媽最後語:雖說以上這些, 都是明明的無中生有, 老師也說, 很多時候是小朋友想像力豐富的表現。 其實, 退一步來講, 即使明明真被小朋友掐了、打了、咬了...又有何妨?都是一群自我意識剛萌芽的同齡小朋友, 著急了就動手, 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說不定哪天會是明明“欺負”別的小朋友呢!再說了, 這也是小社會人的一種學習過程吧, 自己解決與同伴間的“爭端”, 不但讓明明理解, 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友善的, 而且也增強了小朋友解決問題的能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