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理解、接納他的朋友和需求

理解、接納他的朋友和需求, 而不是批評、否定和攻擊他們。

我常在演講中開玩笑, 但也是據實地說:“我們對孩子擁有影響力的有效期限, 只有最初的6年。 ” 6歲之前, 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動中, 我們常會聽見他們一個比一個高聲地爭辯說:“我媽媽說……”或:“我爸爸說……”如果我們到幼稚園的教室外去偷聽小朋友們的對話, 就會大笑不已地聽見這些小孩們把自己的爸爸沒邊地誇成比蜘蛛俠還要厲害好幾千倍的英雄。

上了小學之後, 這個曾經口中只有“我媽媽說”、“我爸爸說”的小孩, 改了口。 但凡爸爸媽媽的話和老師說的有任何相左之處,

Advertisiment
他一定毫不考慮地糾正你說:“我老師說……”在這個階段, 老師對孩子來說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所以許多低年級的小學生發現老師也去廁所時, 會很驚愕, 他們想:“啊?老師也要上廁所啊!”而小女孩寫“我的將來”這個作文題目時, 大約有70%的女孩會希望自己將來是個老師。

可是老師的好日子也不會太久。 等孩子進入高年級, 進入青春期的“同儕團體認同階段”之後, 他們口中認同、崇拜的對象, 開始變成和他們年紀相仿但有些特質被他們崇拜――例如投籃命中率很高, 或長得很白淨漂亮, 或很會打遊戲的同學, 他們開始說 “我同學說……”或“誰誰誰說……”, 這時不論是爸媽的話還是老師的話, 都無法敵得過“同學說的話”。

Advertisiment

等孩子長大到已經交男女朋友, 或結婚組成自己的小家庭之後, 就開始變成 “我男朋友說……”“我女朋友說……”“我老婆說……”“我老公說……”了!所以我總是很有自知之明地知道自己的位置, 知道我的話對兒子來說, 擁有接近百分之百影響力的有效期限, 只有6年左右!

可是, 很可惜的是, 不是每一位父母都有我這樣的自知之明。 我在處理親子關係的問題時, 就常發現很多親子之間發生衝突的導火索和孩子的朋友有關。 有的是因為父母給孩子的課餘時間安排了太多的補習或才藝班, 以致孩子完全沒法參加同學們的週末活動;有的是父母覺得孩子的朋友學習成績不夠好, 怕影響或帶壞了自己的孩子;有的是認為孩子平常在學校中已經花了很多時間和同學在一起,

Advertisiment
所以週末或放假的時間理應屬於父母家人;也有的說不出什麼原因, 就是對孩子有安全上的顧慮, 或怕孩子被同學影響而學壞。

作為一名專業的心理治療師, 同時也是一個母親, 我當然明白父母的這些理由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 如果我們從孩子的角度來看, 又會發現他們也有交朋友以及課後和同學們在一起活動的需要, 而且這個需要, 也並不是他們貪玩, 而是真的有社會心理和認知發展上的需求。

因此, 我能不能請父母們在約束孩子的人際交往之前, 先按下焦慮不安的心, 先看看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 青春期的孩子在人際交往需求上的一些事實。

青春期的人際發展需求――因為認同和混淆,

Advertisiment
所以需要同儕團體的認同

在貫穿一個人一生中各個成長階段的發展任務中, 青少年時期的發展任務是在建構自己的人生方向和價值觀。 幾乎每天早晨起來, 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都會迷惑地問自己:“我是誰?我是誰?”內心深處, 他們既驕傲地以為自己已經長大, 是個有思想、可以獨立作決定的大人, 可又十分明白, 有很多事情他們根本就不瞭解、不確定, 也無法掌握, 所以他們迫切需要在相同處境中的朋友的支援、認同和互相取暖, 這樣才不會太害怕, 才知道自己不是唯一彷徨孤單的人。

社會心理學家把這個重要的過程稱為:“同儕團體”的隸屬和認同過程。 如果我們把這個聽起來有點兒生澀的詞簡單化一些來說,

Advertisiment
就是如果同學們都有iPad, 或都在網上玩一種遊戲, 或都喜歡聽某一種類型的歌, 那麼, 為了尋求認同, 我也必須要有iPad, 必須要在網上玩那種遊戲, 必須要喜歡聽那種類型的歌, 這樣才能表現出我是這個團體的一分子, 也才有一個可以被團體認同和接納的“入會徽章”。

而且, 不管我們願意不願意, 社會心理學家還發現, 青少年的情感重心已經由家庭轉向同儕, 他們非常重視“別人眼中的我”, 而不在乎“自己眼中的我”, 對同儕的依賴和需求也越來越明顯。 更重要的是, 他們的思維和行為也非常大地受到同儕的影響。 所以, 作為青少年的父母, 我們必須先從理性的角度去理解什麼叫做同儕, 為什麼他們會需要同儕, 然後才能從感性的角度去接納他們的行為。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青少年會這麼在乎同學朋友們的看法,原因是,這和每個年齡階段的發展任務有密切的相關。

美國社會學家埃裡克森(Erikson)在他非常著名的《兒童期與社會》一書中,提出了人一生當中,有8個不同階段的發展任務的理論。在8個發展階段中,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危機”,個人如果能克服這些危機,就可以重建自我。這8個發展階段,如下表:

在這8個發展階段中,青少年階段處於人生的風暴期,這個時期的孩子會遭遇許多棘手的問題,例如越來越艱難的課程內容、高考,而這些棘手的問題又必須在短時間之內獲得解決,所以心理上會產生極端動盪與不平衡的現象。

所以,現在,就讓我們先用理性的思維來認識一些社會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和發現。

然後才能從感性的角度去接納他們的行為。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青少年會這麼在乎同學朋友們的看法,原因是,這和每個年齡階段的發展任務有密切的相關。

美國社會學家埃裡克森(Erikson)在他非常著名的《兒童期與社會》一書中,提出了人一生當中,有8個不同階段的發展任務的理論。在8個發展階段中,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危機”,個人如果能克服這些危機,就可以重建自我。這8個發展階段,如下表:

在這8個發展階段中,青少年階段處於人生的風暴期,這個時期的孩子會遭遇許多棘手的問題,例如越來越艱難的課程內容、高考,而這些棘手的問題又必須在短時間之內獲得解決,所以心理上會產生極端動盪與不平衡的現象。

所以,現在,就讓我們先用理性的思維來認識一些社會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和發現。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