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理解孩子的好奇心和搗亂的不同,你就不會再罵他們了!

確實, 這樣的場景真的很讓人困惑, 更多的時候家長大概也會陷入一個兩難的境地吧!

1. 我要不要理解孩子, 他們還是個孩子, 難免犯錯?

2.我要不要教訓他們, 我要是寬容他們的錯, 他們不就上天啦?

家長又想孩子遵守規則又想對孩子不過於嚴格, 想要找到一個和孩子相處的平衡點, 這確實很難, 在每個家庭這都是最難的事情, 我們想表達我們仁慈的父愛和母愛又不想沒有規則。 要怎麼辦才好呢?

其實真的很簡單。 每一個孩子都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 他們會想要去嘗試, 在嘗試的過程中不斷的犯錯。

Advertisiment
那麼孩子對世界的好新奇和搗亂到底有什麼區別呢?如果我們能搞清楚這兩點之間的不同, 那麼我們就能夠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即保持和孩子和諧相處的能力又能給孩子合理的嚴格要求。

1.對世界的好奇心:第一次嘗試某件事、某種行為帶來的不良後果(各種錯誤)

2.故意的搗亂:某件事第一次嘗試之後沒有被懲罰, 而且父母已經和孩子說清楚他們嘗試的事情背後的各種真相(或者是真理), 孩子依然還在犯錯, 這就是故意的搗亂。

▲▲▲

相信你看到這裡也應該明白, 孩子對世界的好新奇你要去懲罰他們幹什麼呢?孩子對泥巴有好奇玩泥巴、孩子對蚯蚓有好奇去挖蚯蚓、孩子對家裡的各種包裝盒有好奇拿出來看看、孩子對電視機有好奇把電視機拆了、孩子對爸爸的手機有好奇把手機放到水裡去……

Advertisiment

這些都是好奇, 這是所有家長都希望的孩子對世界的一種態度, 你的孩子在好奇中成長, 自然會犯很多錯誤, 這就是很多家長說的孩子很淘氣不聽話。 但是如果孩子已經知道了家長明令禁止的東西(不許拆電視、拆家裡的各種家用電器、不准把媽媽的手機扔水裡、不准撕書)他們還繼續幹, 這就是故意搗亂。

當孩子犯錯之後, 家長第一時間不是要去訓斥孩子, 而是知道孩子某種行為背後的意圖, 他們到底想幹啥?如果是好奇, 你為什麼要批評他們、責駡他們, 甚至打他們呢?如果孩子是好奇家長就不應該去懲罰孩子, 如果你懲罰你就是最愚蠢的爹媽。

Advertisiment

但是如果你的孩子總是在故意犯錯, 不要害怕懲罰孩子會讓他們不舒服, 孩子就是孩子, 爸媽就是爸媽, 大人永遠就是大人。 你認為打有效果可以, 別打死就行。 你認為罵有效果罵完就收手。 你認為訓斥有用那就訓斥。

但是不要諷刺、侮辱、傷害, 下次也永遠不要把孩子犯錯的黑歷史重複廣播, 其實當你真的瞭解孩子的好新奇和故意搗亂之間的區別之後, 你可能真的就不需要再責駡孩子了, 因為他們大部分犯錯都是出於對世界的好新奇。

這有趣的好奇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