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理解孩子的自言自語

3歲以後的孩子常常邊玩邊嘀咕, 一個人絮絮叨叨地不知在說些什麼, 這種自言自語的現象, 心理學上稱為獨白, 是孩子從外部語言向內部語言發展的一種過渡。

案例一:一個孩子在畫畫, 一面畫, 一面嘀咕:“這是山, 山前有個亭子, 屋前有條小河。 啊, 冬天河凍了, 小朋友在上面滑冰, 小紅也在滑……”

分析:這種自言自語是在孩子遊戲過程中出現的, 可能會一直持續到把這張畫畫完為止。 這是一種遊戲語言, 也是行動的伴奏。

案例二:孩子在拼圖時遇到困難, 就說:“這個放在那裡?不對。 這是個什麼?唉!這應該放這兒。

Advertisiment
噢!對了, 對了。 ”

分析:這是孩子在遇到困難時發生的獨白, 這時孩子說話比較簡短、零碎, 旁人聽了難以理解。 這是一種問題語言, 是孩子在碰到困難時, 常常在自言自語中尋找解決辦法的一種語言。

案例三:有一次, 我家的孩子和鄰居家的孩子坐在一起玩玩具, 竟談起“家常”。 我家孩子拿著玩具車, 嘴裡喃喃自語:“撞車了……胎破了……沒油了……接爸爸媽媽去……”另外一個則扮演哆啦A夢和大雄講話:“大雄, 我有這個寶貝了, 以後不怕你欺負了……”

分析:這是孩子在模仿生活情景, 有時候會編生活小故事, 有時候會“杜撰”動畫片裡的情節學習人物對話。 當他們做遊戲時, 通過邊玩邊想邊說, 慢慢地便會出現這種不太連貫的、清楚的表述。

孩子自言自語,

Advertisiment
家長怎麼做:

孩子的自言自語不僅是孩子活動的一部分, 而且伴隨並加速了孩子的活動。 它也是一種語言的自我調節機能, 能調節孩子的行為, 幫助孩子驅除孤獨。 因此, 這種自言自語是正常的, 不必加以阻止, 因為自言自語是孩子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 是學習語言的必經過程。

孩子的自言自語現象是他們社會經歷積累的體現, 在3~5歲比較常見。 那些已經上了幼稚園的, 或者經常與小夥伴玩耍的孩子, 自言自語現象會更多。 國外有學者發現, 最富社會性的孩子自言自語最多, 聰明的孩子在獨立解決問題時比其他孩子更早出現自言自語現象。

因此, 面對孩子的自言自語, 父母要多與孩子說說話, 隨時隨地告訴她一些常識: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幹什麼用的、為什麼這樣做;給孩子提一些力所能及的簡單的問題,

Advertisiment
讓她自己思考並做出回答;給孩子講故事, 讓孩子談談自己的想法, 請她給故事設計不同的結局。

有的孩子自言自語較多, 這恰恰說明他們肯動腦筋。 從這些話題中, 我們能夠瞭解孩子的思考內容及方向, 能夠發揮孩子的想像力, 為進一步引導孩子發展智力打下良好基礎。 所以, 當孩子自言自語時, 家長不要急於打斷或者要求孩子“自己想就行了, 別嘟嘟囔囔的”, 而要琢磨他們的話, 要注意對孩子的不解、疑惑給予一定的啟發;當孩子能獨立戰勝困難時, 還要給予鼓勵, 這樣才能使他們更好地向內部語言發展, 為學會獨立思維創設更有利的條件。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