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說來, 兒童由於心理發展還不成熟, 對許多事情缺乏認識和判斷能力, 多少都有點任性。 任性是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 如果我們放任孩子的任性, 將會影響他們的人際交往, 因為任性的孩子很難與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協商, 他們往往隨心所欲。
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滾、不停地哭鬧、亂扔東西等行為來表現他們的情緒和要求。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 是個性偏執、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約束能力的表現。 環境是導致兒童產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獨生子女比例的增加,
Advertisiment
還有的家長對孩子知識方面的要求嚴格, 而在個性品質、行為習慣等方面沒有要求, 孩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這樣的教養方式必然會造成孩子的消極創造性行為。 再就是隨著人們居住條件的改善, 出現了不少“高樓兒童”, 這些孩子很少有機會與其他孩子一起玩。
與同伴交往機會的缺乏, 導致孩子的玩伴由成人來替代, 這就會使孩子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識, 缺乏謙讓、自製的行為。
有位家長說:“我們孩子鬧起脾氣來, 任何人都吃不消, 他吃飯從不按時三餐, 想吃時就吃, 而我們吃飯時, 他准是在一旁玩個不停, 且最好由人陪在他身邊, 如果硬勸阻他,
Advertisiment
兒童任性心理得不到糾正的話, 會妨礙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發展。 同時, 孩子任性時通常會伴隨著煩躁、憤怒的情緒, 經常性的情緒失控就會對健康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
因為任性會導致無法正確認識和判斷事物, 個性固執不明事理, 妨礙生活能力的發展, 不善與人交往, 難以適應環境, 不被別人接受而陷人孤獨, 經不起生活的考驗和挫折, 對孩子健康成長不利。 嚴重的還會由於易衝動而犯罪。
作為家長首先要明確要求, 預防在先:家長平時對孩子的行為要有明確的要求, 如制定一些簡單、明確的規則。 規則一旦制定, 就要堅決執行, 以此來規範孩子的行為,
Advertisiment
當然由於孩子任性的表現幹差萬別, 因此解決任性的方法也要根據因人因時因事加以實施, 宗旨在於給孩子提供適當的約束, 增加其心理自控能力, 可參照以下幾種方法:
1、採用“負強化”的方法
任性, 哭鬧, 家庭教育當孩子任性時, 有的家長大聲訓斥、恐嚇, 甚至打罵, 這不僅無益於問題的解決, 還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使孩子進一步用任性的行為來與家長抗爭。 家長可以用“負強化”的方法, 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來對待孩子的任性。
例如, 孩子吵著要買玩具, 甚至在地上打滾,
Advertisiment
2、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 父母可以利用這一特點想辦法轉移他的注意力, 改變孩子的任性行為。 如一個跟著母親購物的兒童, 在商場裡玩得很上癮。 母親急著趕回家, 可他就是不願意走。
如果母親說, “我們回家吧。 ”他可能堅持要在商場玩;如果母親說, “走, 媽媽帶你去坐汽車。 ”他可能愉快地答應了。 然後媽媽領著他坐公共汽車回家。
3、在情緒上表示理解,
Advertisiment
如吃飯的時候, 孩子忽然想起愛吃的菜今天沒有, 就生氣地拒絕吃飯。 即使冰箱裡有原料, 母親也不應該遷就孩子給他做, 應明確表示飯菜準備好了, 就不應該隨便更換。 如果孩子繼續鬧, 可以讓他餓一頓, 等他感到饑餓時, 自然會找食物吃。
4、有時可以採用暫時回避的方法
有些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就糾纏不休, 這時, 家長可以暫時不去理他, 讓他感到哭鬧的方法是無效的, 他就會停止。 事後可以與他坦誠地交流, 讓他說明原因。 在這時再進行說服教育工作。 這種方法對於理智水準較差的家長可能難於做到。
5、榜樣暗示法
當孩子出現任性行為時, 家長可以用電影、電視或圖書故事中的典型人物的具體形象、具體情節和行為活動給孩子看或講給孩子聽, 使他從中受到暗示,得到啟發和教育。
6.吸引法
家長可以從孩子任性的指向性和動機中發現一些蘊藏著的積極的可培養的心理因素,即所謂的“閃光點”加以誘發和引導。這樣做,可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當然,解決孩子任性的方法還很多,關鍵在於培養孩子認識和判斷事物的能力。
使他從中受到暗示,得到啟發和教育。6.吸引法
家長可以從孩子任性的指向性和動機中發現一些蘊藏著的積極的可培養的心理因素,即所謂的“閃光點”加以誘發和引導。這樣做,可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當然,解決孩子任性的方法還很多,關鍵在於培養孩子認識和判斷事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