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生二胎是想要老大有個伴?想的有點簡單

養育兩個孩子, 不是畫一個大圈, 讓孩子不分彼此。 而是要畫兩個圈, 他們相伴, 但各有一席之地。 朋友小元二胎了, 但她最近總是心情低落, 癥結是她弟弟。

小元弟弟比她小兩歲, 要在某房價暴漲的2線城市買房, 向小元“借”錢, 小元回絕了, 於是姐弟大戰, 已經冷戰了兩個月。

小元說, 弟弟把她當成了提款機:

讀大學時, 她努力學習得的獎學金都存起來, 補貼給同上大學的弟弟, 弟弟把錢一分不少的都用來給小女友買衣服、買花、買化妝品, 而這些, 小元平時全都捨不得買。

小元畢業後前兩年的所有積蓄, 都“借”給弟弟買了車,

Advertisiment
剛工作的弟弟說, 有了車方便上下班, 而這時的小元, 每天要擠兩個小時的地鐵往返於工作地點和出租房。

工作後的第四年, 小元事業上有了起色, 工資翻了一倍, 弟弟說要買單反, 她匯錢;弟弟說要上MBA課程, 她匯錢;弟弟說要給爸媽買個跑步機, 她匯錢。

後來小元遇見了現在的老公, 結婚生子買房, 買房的時候, 她猶豫了一個星期, 向弟弟討要借給他買車的錢。

她弟弟義憤填膺的教育起姐姐:“姐, 你就不該嫁給他, 買不起房的男人還叫什麼男人!買房哪有讓女人出錢的!”

整個對話完全沒有提還錢的事, 小元愣住了, 那是她第一次意識到電話那頭的弟弟並不是小時候那個弟弟了。

這次, 輪到弟弟要買房, 張口就是“借”十幾萬,

Advertisiment
而小元有房貸要還, 有老大要養, 肚子裡還有一個老二, 更重要的是, 現在有了家庭, 也不能完全忽視老公的感受一直“撒”錢給弟弟。

弟弟說小元變了, 叫囂著“我又不是不還錢, 在我困難的時候不幫把手, 以後也別怪我無情無義”, 小元氣炸了, 此時, 小元的父母登場, 打電話訓斥她怎麼就不能讓著弟弟?弟弟需要幫忙怎麼能坐視不管?結婚後變得這麼冷血, 六親不認!

小元徹底心寒, 因為這句“怎麼不能讓著弟弟”簡直就是她的噩夢:

她第一次和弟弟搶餅乾, 被爸爸訓斥不懂事, 她和弟弟爭玩具, 被媽媽翻白眼, 後來她學會了在家裡的生存之道, 那便是“寵溺”弟弟, 她對弟弟越謙讓, 得到的贊許越多, 於是她身上的“聖母光輝”越來越明亮,

Advertisiment
只有在為弟弟不斷的付出中才能感受到父母的愛。

小元對這個還未出生的老二非常擔心, 她害怕自己處理不好兩個孩子的手足情;她害怕老大重蹈她童年的覆轍;她害怕老二變成和她弟弟一樣的“伸手族”, 她甚至在意外懷孕後想過放棄這個孩子。

原生家庭的重男輕女, 是小元心頭永遠無法填壑的黑洞。

熱播劇《歡樂頌》裡的“樊勝美”, 收穫了大把的唏噓, 很多人感慨, 現實中哪有如此的父母和兄妹, 然而, 事實上, 現實生活中的劇情遠比電視劇更殘忍。

記得微博上曾經有一個很漂亮的小演員, 得了淋巴癌, 醫治無效去世。 當大家都在爭論中醫治療癌症到底靠不靠譜時, 我更關心的是她高強度拍戲的背後,

Advertisiment
是為了給弟弟交學費, 給父母還債, 給全家人買房, 她自己節儉到極點, 幾乎所有錢都交家。

花季少女的生命, 戛然而止, 直到去世前, 她還在慶倖, 還好裝修入住後生病的是她, 否則家裡其他人要遭殃了。

小姑娘是典型的“奉獻型”人格, 可以毫不客氣的說, 這種性格都是源自於家庭關係。

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同胞競爭障礙”, 是指在年齡稍小的弟弟妹妹出生之後, 先出生的孩子發生的某種程度的情感紊亂, 程度輕重和表現形式個體存在很大差異, 可能焦慮、抑鬱, 也可能行為退化。

此時父母的表現很重要。

一味的打壓老大的情緒, 並強制ta謙讓弟弟妹妹, 此時的老大, 或者用更加強烈的叛逆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更加逆來順受,

Advertisiment
用寵溺弟弟妹妹的方式來獲得父母的愛。

前者進入成年期後, 可能會對小孩子有非常強烈的抵觸心理, 極端的會拒絕生兒育女;後者則容易成為“奉獻型”人格, 一直在付出, 但從未感受到幸福。

而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老小, 是最容易成為“吸血蟲”的高發人群。

“吸血蟲”結婚後會更加理所當然的向原生家庭索取, 奇怪的是, “吸血蟲”往往找的情感歸宿是更加嚴重的“吸血蟲”。 也就是說, ta要把原生家庭所享受到的所有寵愛, 毫無保留的奉獻到愛情中。

小元經常和我感慨, 她的弟弟對女朋友百依百順, 物質上絕不手軟, 家務大包大攬, 而一回老家, 從來沒有給父母做過一頓飯, 沒有給姐姐買過一件衣服。

對親情肆意揮霍, 對愛情全心付出。

把從親情中汲取的所有養分毫無保留的奉獻到愛情中。

這樣的親情與愛情,終究會失衡。

最後,無論父母再如何維護,也很難再平衡這搜失衡的小船,孤帆背影,漸行漸遠。

二胎政策放開後,大多數父母選擇生二胎,都是想讓老大有個伴,不至於太孤單,不至於太自私,不至於太孤僻。

往往強調的是“親密感”,而很少考慮到“界限感”。

姐姐有了弟弟後,她“被成為”了姐姐,這並不是她的選擇,而在姐姐這個稱謂背後,她同樣是父母的孩子,是一個單獨的個體。

養育兩個孩子,不是畫一個大圈,讓孩子親密的玩耍在裡面,不分彼此,而是要畫兩個圈,他們相伴,但各有一席之地。

百年之後,是兩個圈相互牽掛,而不是一個圈裡自相苦鬥。

“親密感”與“界限感”同樣重要。

有一個很震撼的故事:

太平洋裡有一個小島,在這個島的水域中,有一種王魚。王魚有兩種,一種有鱗,一種沒有鱗,有鱗沒鱗,全由自己選擇。

如果王魚選擇沒有鱗,就會平靜的渡過一生。

但有的王魚會選擇讓自己慢慢有鱗,這種磷能吸引一些較小的動物貼附在身上,而後王魚便把它們吸幹,慢慢地吸收為自己身上的鱗片,當王魚有了這種能力後,會比沒有鱗的王魚至少大出四倍。

然而,有鱗的王魚,後半生由於身體機能退化,那些附屬物會慢慢脫離,重回無鱗的狀態,這時的王魚,常會自殘,身上附屬物越多的王魚,後來就會越痛苦,掙扎數日,而後死去,死相難看,不忍直視。

毫無界限感的手足情,終究會培養出有鱗的王魚。

手足之情是陪伴,而不是養育,養育是父母的事,不是手足的義務。

手足之情是被動賦予,而不是主動獲得,親密是理想態,而獨立才是現實態。

對愛情全心付出。

把從親情中汲取的所有養分毫無保留的奉獻到愛情中。

這樣的親情與愛情,終究會失衡。

最後,無論父母再如何維護,也很難再平衡這搜失衡的小船,孤帆背影,漸行漸遠。

二胎政策放開後,大多數父母選擇生二胎,都是想讓老大有個伴,不至於太孤單,不至於太自私,不至於太孤僻。

往往強調的是“親密感”,而很少考慮到“界限感”。

姐姐有了弟弟後,她“被成為”了姐姐,這並不是她的選擇,而在姐姐這個稱謂背後,她同樣是父母的孩子,是一個單獨的個體。

養育兩個孩子,不是畫一個大圈,讓孩子親密的玩耍在裡面,不分彼此,而是要畫兩個圈,他們相伴,但各有一席之地。

百年之後,是兩個圈相互牽掛,而不是一個圈裡自相苦鬥。

“親密感”與“界限感”同樣重要。

有一個很震撼的故事:

太平洋裡有一個小島,在這個島的水域中,有一種王魚。王魚有兩種,一種有鱗,一種沒有鱗,有鱗沒鱗,全由自己選擇。

如果王魚選擇沒有鱗,就會平靜的渡過一生。

但有的王魚會選擇讓自己慢慢有鱗,這種磷能吸引一些較小的動物貼附在身上,而後王魚便把它們吸幹,慢慢地吸收為自己身上的鱗片,當王魚有了這種能力後,會比沒有鱗的王魚至少大出四倍。

然而,有鱗的王魚,後半生由於身體機能退化,那些附屬物會慢慢脫離,重回無鱗的狀態,這時的王魚,常會自殘,身上附屬物越多的王魚,後來就會越痛苦,掙扎數日,而後死去,死相難看,不忍直視。

毫無界限感的手足情,終究會培養出有鱗的王魚。

手足之情是陪伴,而不是養育,養育是父母的事,不是手足的義務。

手足之情是被動賦予,而不是主動獲得,親密是理想態,而獨立才是現實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