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生命的發源地――子宮也可以是人造的

在經典童話電影《綠野仙蹤》裡那個因為沒有心臟, 而無法愛別人的“鐵皮人”讓人記憶猶新。 小“鐵皮人”固然令人憐惜, 但現代科學技術的確能給人安裝一顆“人工心臟”。 英國一位元被植入了金屬心臟的病人在度過了7年的安詳時光後, 于68歲時離世。 如今生命科學是如此神奇, 人類不僅可以製造出心臟、肝臟、腎等器官來延續生命, 甚至生命的發源地――子宮也可以是人造的!

未來胎兒不用住在媽媽的子宮裡?

在體外給受精卵找一個家

據英國科普雜誌《新科學家》11月號報導, 日本科學家通過一種特殊的“子宮晶片”成功地讓雌鼠受孕,

Advertisiment
並開始植入人體。

人造子宮給人最大的期待在於“體外生殖”, 讓胚胎完完全全地在體外的仿子宮環境下成長。 但目前由於法律及技術的限制, 科學家們的研究離這一步還相差很遠。 目前科學界正在研製中的人造子宮共分兩種:一種是在體外製造一個生物學意義上的人工子宮, 其中的子宮內壁、羊水等都是與母體子宮相同;另一種則是“培養皿”形式的子宮, 即在培養皿注入羊水, 用一套全自動化控制系統實現胚胎的營養供應和廢物排泄。

早在上世紀90年代, 日本東京大學工業科學協會的藤井照雄教授, 就將研究重點放在了“人造子宮”方面。 由於日本法律禁止進行此類試驗, 藤井與他的研究小組另闢蹊徑,

Advertisiment
想到了用微型“人造子宮”培育受精卵。 由於受精卵在傳統試管授精下的微液滴環境中成活率仍較低, 他們的研究也頗具意義。 但後來的研究很不順利, 他們經歷了無數次失敗。

未來胎兒不用住在媽媽的子宮裡?

藤井與研究小組經過詳細討論, 終於汲取了失敗的教訓。 原來子宮在長期的進化中已經達到了相當完美的地步, 人類用營養液、生長激素等化學物質創造的類比環境, 總會有自己的缺陷, 而處在生長期的胚胎是十分脆弱的。 惟一的出路就是創造出一個生物學的子宮, 即胚胎必須被包裹在一層子宮內膜上, 這樣其所需的基本營養成分可以由子宮內膜細胞提供。 藤井與其研究小組經過多次嘗試,

Advertisiment
終於在一塊很小的“晶片”狀結構內部創建出了子宮內膜組織, 受精卵終於在人體以外找到了溫暖的家。

“子宮晶片”自動化培育胚胎

一開始藤井以為自己離成功只一步之遙, 他抱著試一試的態度進行了小鼠受精卵培養試驗。 結果, 受精卵在培育過程中就大部分夭折, 而發育成囊胚的又達不到植入母體子宮的要求。 剛剛看到希望的藤井又走入了死胡同。

在困難時刻, 藤井一下子就想到了自己的“晶片實驗室(Lab on a chip)”。 在生物學上“晶片實驗室”又稱“微全分析系統”, 是把生物和化學等領域中所涉及的基本操作單位集成在一塊幾平方釐米的晶片上, 用以完成不同的生物或化學反應過程的一種技術。 “晶片”上生物、化學反應都可以全自動化操作,

Advertisiment
這樣“生產過程”將會實現自動化、智慧化。 藤井首先要做的就是讓“晶片”的能量營養系統智慧化。

這時藤井瞭解到一位國外同行的研究可能有助於解決他的困境, 他就是美國伊利諾州大學的教授馬特?韋勒。 在熟悉自動化控制的韋勒建議下, 最終的微型人造子宮在外型上與晶片十分神似。 它呈長方體, 寬2毫米, 高0.5毫米, 中間圓形的凹槽是受精卵著床的地方, 裡面有子宮內膜。 “晶片”剩下的部分用雙層矽樹脂平鋪, 四角的3個通道分別用來放入精子、卵子及營養液。 單純從自動化控制方面來講, 這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完美無缺的系統。

未來胎兒不用住在媽媽的子宮裡?

接著他們便開始做動物實驗。

Advertisiment
研究小組將晶片培養的胚胎植入母鼠體內, 結果44%的發育為健康胎兒, 而傳統試管授精的胚胎發育到健康胎兒的成功率為40%。 此次動物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嬰兒能在流水線工廠裡問世?

之後藤井又和韋勒合作, 多次對晶片的控制系統進行了微調, “子宮晶片”對傳統試管受精的優勢進一步擴大了。 他們又對山羊、兔子等動物進行了類似的實驗, 都取得了理想的結果。 最重要的是, 他們通過對動物的多次試驗, 確認了這種技術沒有副作用後, 藤井和他的研究小組成功把這種子宮晶片植入人體, 到目前胚胎發育良好。 今年7月, 在法國里昂舉行的歐洲人類繁殖與胚胎協會年會上, 藤井展出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頓時引起轟動。

對科學界來說,此次人體試驗的成功是人類首次在人造子宮內成功培育人類早期胚胎,這種子宮晶片就是微縮了的子宮,它對人造子宮研究的重大意義不言自明。科學家們一直幻想能有一種人造子宮代替母體子宮,讓胚胎在整個孕期內都“住”在裡面。在人類文明史上也不斷有學者、科幻作家提出類似的大膽設想。其中最為著名的莫過於英國著名作家阿道司?赫胥黎1932年創作的《美麗新世界》。書中設想了一個未來的烏托邦社會,每一個人都由胚胎起被養育在瓶子裡,完全是工廠化生產下的成品。

對處在現實世界的人類來說,赫胥黎的“流水線式生產嬰兒”無疑是最具吸引力的。世界上每年都有成千上萬名婦女因子宮畸形或被切除等原因而不能當媽媽,更多的女性則想省去“十月懷胎”的痛苦,“人工子宮”將給她們帶去希望。

頓時引起轟動。

對科學界來說,此次人體試驗的成功是人類首次在人造子宮內成功培育人類早期胚胎,這種子宮晶片就是微縮了的子宮,它對人造子宮研究的重大意義不言自明。科學家們一直幻想能有一種人造子宮代替母體子宮,讓胚胎在整個孕期內都“住”在裡面。在人類文明史上也不斷有學者、科幻作家提出類似的大膽設想。其中最為著名的莫過於英國著名作家阿道司?赫胥黎1932年創作的《美麗新世界》。書中設想了一個未來的烏托邦社會,每一個人都由胚胎起被養育在瓶子裡,完全是工廠化生產下的成品。

對處在現實世界的人類來說,赫胥黎的“流水線式生產嬰兒”無疑是最具吸引力的。世界上每年都有成千上萬名婦女因子宮畸形或被切除等原因而不能當媽媽,更多的女性則想省去“十月懷胎”的痛苦,“人工子宮”將給她們帶去希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