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 有時候煩心事會讓我們的心情變得極差, 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會覺得力不從心, 在我們的心被黑暗包圍做這些事情能夠讓你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快樂。
1.行善
推薦頻率:每天
刊登在美國心理學會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發現, 每週做5件好事, 堅持6周, 能明顯提升施助者的快樂情緒, 特別是一天內集中做好事的人。
做法:在一周內做5件好事, 如果可以, 最好集中在一天內。 好事可以不分大小, 但最好幫助不同的人, 做不同的事。 比如, 幫同事做些瑣碎工作, 給公車上的陌生人讓個座,
Advertisiment
2.記感恩日記
推薦頻率:每週1次
《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發表的研究顯示, 經常對説明過自己的人表達謝意, 將會給身體和人際關係帶來積極影響, 讓人覺得更健康和幸福。
做法:記感恩日記時把握6個要點:盡可能詳細具體;注重深度甚于廣度;關注要感恩的人比關注具體事情影響更深;想一下如果缺少特定的人或事, 生活將會 怎樣, 不要將好命認為是理所當然;體會意料之外帶來的驚喜;堅持定期寫, 但不要過勤, 證據表明, 每週記1-3次比每天寫更有益。
3.看有意義的照片
推薦頻率:每天1次
研究顯示, 找到生活的意義有助於人們對抗壓力, 改善整體健康, 其通常來源於大自然、與他人的緊密聯繫等。
Advertisiment
做法:可以先花一周時間拍攝使自己感覺生活美好, 或讓你覺得更有目標的人或各種食物, 將照片洗出來, 並在照片背面寫下拍攝的原因。 此後, 可以經常翻看這些照片, 回想它們帶來的啟迪意義。
4.寫一封諒解自己的信
推薦頻率:每週1次
如果常常自責或反思, 可能會讓人感覺孤立、不快, 甚至壓力重重。 建議以一種更健康的方式面對自己的錯誤, 比如給自己寫一封信, 以同情之心寬容和諒解某些失誤。 研究顯示, 能以同情之心對待自己缺點和挫折的人, 比深深自責的人, 身心都更健康。
做法:先確定讓自己感到羞恥、不安或不夠好的某一方面, 可以有關個性、行為、能力、人際關係或其他方面;之後將其寫下來,
Advertisiment
5.積極聆聽
推薦頻率:每週1次
讓對方感覺到被聆聽、受重視是一種能力, 也需要一定的練習。 研究顯示, 使用該技巧能讓對方感到被理解, 有助於增進人際關係的滿意度。
6.看具有敬畏感的視頻
推薦頻率:每月1次
研究顯示, 敬畏體驗能提升人們對生活的滿足感, 使人們較少被瑣碎的事情和情緒打擾。 我們在生活中通常很少碰到令人敬畏的事, 因此可以選擇一些類似視頻。
Advertisiment
做法:花4-5分鐘時間看一段讓你覺得自己很渺小、具有敬畏感的視頻, 比如俯瞰世界的紀錄片等, 這會改變你對世界的理解, 發覺自己煩惱的事原來小到不值一提, 同時增強對人類無限潛能的信心。
7.專注呼吸
推薦頻率:每天1次
對抗壓力、焦慮等不良情緒的一種方法是正念練習。 所謂“正念”是指關注自己當下的所思、所感, 但不評判對錯。 研究表明, “正念”與改善健康、減少焦慮及提高抗壓能力有關。 專注呼吸就是實現“正念”的一種方法。
做法:坐下或以舒適的姿勢躺下, 閉眼, 將思想集中於自己的呼吸, 感受一呼一吸間的變化。
8.體會生活細節
推薦頻率:每天1次, 堅持一周
關注生活中的一些細節, 也可以起到“正念”練習的作用。
Advertisiment
做法:取一粒葡萄乾放在手上, 仔細觀察它是什麼顏色, 表面是否有褶皺等;轉動葡萄乾, 觀察其紋理;仔細聞聞它的味道;葡萄乾放進嘴裡, 仔細感受它的形狀, 體會它的味道。
9.邊走邊想
推薦頻率:每天1次
散步或慢跑時, 留意自己每一步的變化, 關注動作本身。
做法:如果走得很快, 體會腿部移動的感覺;如果走得慢, 要注意每一隻腳的抬起、移動和放下, 不論任何情況, 都要專心於走路的動作。 為了保持敏銳的覺知, 開始時, 心中最好默念將腳提起、移動、放下的每個動作。
10.寫出“不快”
推薦頻率:每天1次
我們常常需要通過發洩對抗心理壓力。 研究顯示, 寫下“不快”能夠增加幸福感, 減少抑鬱和焦慮症狀,並增強免疫系統,提升工作和學習表現。這些益處甚至能持續數月之久。
做法:每天寫下在面對情感挑戰時的內心感受。這種“不快”遭遇可能與童年經歷、親子關係、你過去或現在的愛人朋友,甚至職業經歷有關。因此應主要寫跟自己情緒相關的經歷,但不要記錄這次的麻煩。
生活就像打遊戲,只有能夠衝破層層關卡,才能真正的收穫心靈上的勝利。
減少抑鬱和焦慮症狀,並增強免疫系統,提升工作和學習表現。這些益處甚至能持續數月之久。做法:每天寫下在面對情感挑戰時的內心感受。這種“不快”遭遇可能與童年經歷、親子關係、你過去或現在的愛人朋友,甚至職業經歷有關。因此應主要寫跟自己情緒相關的經歷,但不要記錄這次的麻煩。
生活就像打遊戲,只有能夠衝破層層關卡,才能真正的收穫心靈上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