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生活遊戲:孩子應該給媽媽糾錯!

生活遊戲:給媽媽糾錯 (4歲半)

每天晚上睡覺前, 我都會給孩子講兩個故事。 一天晚上, 兩個故事早早就講完了, 兒子還不滿足, 還要求再講一個。 我可不能破例啊, 否則的話明天要我講四個啦!這不沒有規矩了?怎麼辦呢?有了!

我對兒子說:“航航, 說好每晚只講兩個故事的, 不能打破規則呀。 這樣吧, 我把剛才的故事再讀一遍……”

沒等我說完, 兒子就“好啊好啊”地直拍手點頭, 還摟著我的脖子一個勁兒地討好我:“好媽媽, 好媽媽!”

我接著說:“但這次讀故事, 我來當笨笨熊, 笨笨熊是很笨的, 經常會讀錯的, 你可要注意聽喲,

Advertisiment
要幫笨笨熊指出讀錯的地方。 ”

兒子挺高興的, 催我快快讀, 於是我開始慢慢地讀:“小狗從出生到現在, 第一次晚上出去散步, 當它看到太陽(月亮)也跟著它走, 它覺得好奇怪, 咦, 太陽(月亮)幹嗎老跟著我呀!我又沒做好事(壞事)。 小狗停了下來, 發現太陽(月亮)也停下來不走了, 又生氣地想:幹嗎老停下來呀, 我同樣沒做好事(壞事)……”(注:括弧裡的詞是原書上的正確的詞, 這裡標出是方便對照。 )

每當我讀錯, 兒子立即大喊:“錯了, 是‘月亮’, 不是‘太陽’!”“錯了, 是‘壞事’!”…… 我一遍讀下來, 兒子聽得非常專心, 一字不差地糾到錯了。 讀完後, 我“叭”在他臉上親了一個響亮的吻:“你的耳朵比兔子耳朵還長, 比狗耳朵還靈, 真棒!”

※遊戲意義:

很多孩子上了幼稚園或小學不會認真聽課,

Advertisiment
這和從小沒有養成認真聽的習慣有關。 在20世紀的七八十年代, 那時有收音機可以聽廣播、聽評書、長期聽, 自然培養了專注聽的能力。 而今是資訊多元化的時代, 孩子缺少專門“聽”的機會, 比如電視節目、DVD光碟等是集聲、光、色、圖集於一體, 分散了“聽”這一訓練。 如果父母能有意識地單獨進行訓練, 將會大大提高孩子聽覺的敏感性。

※遊戲啟示:

挑錯遊戲需要孩子很認真地、高度集中注意力地去聽。 故事最好是孩子熟知的, 也可以是父母編的故事, 讓孩子在聽的過程中, 找出常識或邏輯上的錯誤。 家長在這個遊戲中, 一是將自己說成是“笨笨熊”, 是在暗示孩子, 他是聰明的, 他是行的, 以增強孩子的信心;二是在孩子完成任務後,

Advertisiment
家長要及時地表揚、鼓勵他。

類似遊戲:

NO1:每天聽故事(2~7歲)

父母可每天用答錄機播放故事磁帶或CD, 和孩子一起聽故事。 讓孩子有目的地聽, 帶著問題聽, 才能使他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比如聽《豬八戒吃西瓜》, 家長可以事先問“來, 我們一起聽這個故事, 聽一聽豬八戒一共吃了幾塊西瓜、一路上摔了幾次跤”“我們聽聽豬八戒是怎麼摔跤的”等。 為了讓孩子加大聽的專注度, 可有意把音量調小。

NO2:挑講話中毛病(3~7歲)

父母在講述一件事或編故事時, 可以故意出錯, 讓孩子來挑你毛病。 告訴孩子:“我今天‘生病’了, 說話會語無倫次, 你來當檢驗師, 檢查一下我有沒有說錯。 ”或者你當學生, 讓孩子當老師, 檢查“學生”講的故事有沒有邏輯或常識上的錯誤。

Advertisiment
比如:“今天, 我走到路上, 被螞蟻絆了一跤, 結果, 我沒哭, 卻聽到螞蟻的哭聲了……”如果孩子立即說:“不對不對, 人怎麼會被螞蟻絆倒, 螞蟻怎麼會哭。 ”那麼, 你的目的就達到了。 故事講得越離奇, 越不符合邏輯和常識, 孩子越會覺得有趣, 他覺得有趣, 就會積極參與和配合。

NO3:故意說錯話(5~7歲)

在平時, 父母可故意說錯話, 引來孩子的注意, 促使孩子主動為你糾正。 這會讓孩子覺得非常有趣!比如你招呼孩子吃飯時說“該喝飯了”, 孩子會立即糾正你;你正在給孩子戴帽子, 卻說“戴上鞋子”;你讓孩子早點睡覺, 卻說“你看10點了, 該起床了!”孩子聽了一定會覺得好笑, 立即給你糾正。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養成平時就能注意聽人說話的習慣。

Advertisiment

溫馨提示不要對孩子過度呵護

如果父母對孩子太溺愛, 任何事情都幫孩子代勞, 久而久之, 孩子會產生依賴心理, 覺得什麼事也不用自己去做。 只要是要持續用腦的事, 他都懶得去做, 變得懶惰、被動, 怕困難, 缺乏忍耐, 而懶惰的人意志力差, 就不容易集中精力。 一個注意品質好的人, 他在集中精力時很大程度上需要意志力的配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