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生活點滴是父母對孩子的隱性教育

有一次, 在公共汽車上見到一家三口。 爸爸把座位讓給了一位老人。 被媽媽抱在懷裡的女兒跟媽媽嘀咕了一陣悄悄話。

爸爸饒有興趣地問:“女兒說什麼?”

媽媽回答:“她說你是這個(媽媽比劃著舉起小手指)。 座位都沒了, 別人不給你坐。 ”

這對年輕的父母興致盎然地說著女兒的趣事。

我不知道, 一笑之餘, 在下車後, 在回家後, 他們會不會給孩子講爸爸為什麼沒有了座位。

孩子和父母共同生活的日日夜夜所發生的各種事情, 可以說是父母對孩子的隱性教育。 父母的教育能力往往在這些不經意中清晰地流露出來,

Advertisiment
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孩子, 這也正是言傳身教的作用。

一位母親在信中寫了她是如何指導孩子從上課不敢發言到大膽舉手的:

孩子也有她的缺點, 上課不積極發言。 孩子不積極發言的原因不是不懂, 而是害怕, 害怕講不好老師會責怪, 同學會笑話。 我們經常這樣問孩子:“寶寶, 今天上課你發言了嗎?”“沒有, 我不敢。 ”“那老師提問, 即使回答得不完全, 或是回答錯了也沒有關係, 老師會及時糾正, 並會講給你聽的, 說不定老師還會表揚你今天有進步了, 能大膽發言了呢!”當我說完這段話時, 我發現我的孩子眼睛亮了一下, “老師會嗎?”“會的, 一定會的!”後來我聽孩子回來說的話就是:“今天我敢發言了, 老師還表揚我了呢。 我以後還要積極發言。

Advertisiment
”從此也增強了她的自信心。

這位母親幫女兒分析了問題, 在平常中解決了孩子的薄弱環節, 又沒有傷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不用強迫, 不用言語刺激, 一樣解決了事情。

很少見到消極抱怨的父母會教育出一個樂觀積極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人生之初的榜樣和保護神, 孩子的行為首先從模仿父母的行為開始。 孩子漸漸長大了, 他們的行為方式和習慣也受到父母的最大影響。

一封信裡這樣寫道:

孩子處在集體當中有磕碰是難免的, 我總是告訴孩子能忍的就忍讓一下, 實在解決不了再告訴老師。 老師每天看管那麼多孩子, 也告誡孩子不要總是告狀。 於是, 女兒就自己解決了一次。 她對班裡兩個總是犯“渾”打她的同學進行了報復處理,

Advertisiment
將他們的鉛筆盒扔進了廁所裡。 事後, 我告訴女兒, 這件事處理得不當, 這樣一來不但沒有解決問題, 而使自己又犯了個錯誤, 還需要買兩個新的鉛筆盒還給同學。

而我周圍的同事則乾脆告訴孩子, 自己不要主動打人, 但別人第一次欺負你時, 你就給他個狠的, 讓他和其他同學知道你不是好惹的, 以後就再沒人敢欺負你了。

於是, 我的忍讓教育換來的只是女兒今天胳膊上青一塊, 明天手上又被挖破了。

這位母親在教育上遇到了一個難題, 她的忍讓教育在現實和周圍環境面前顯得軟弱無力。 而孩子在母親既否定, 又沒有有效建議的情況下, 會變得不知所措。

家庭不是與世隔絕的淨地,

Advertisiment
它與複雜多變的社會密切地聯繫在一起。 父母對人生、對社會現象的種種看法和觀點, 就是對孩子的一種潛在教育影響。 當父母在家裡談論社會現實時, 這裡面一定會帶著自己的人生態度、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 面對孩子, 這份評價的責任就重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