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到底有什麼區別?該如何應對?

什麼是新生兒黃疸?

大部分新生寶寶在出生後都會出現輕重不同的黃疸, 這是由於新生兒血中膽紅素產生較多, 而肝臟功能還沒發育完全, 膽紅素不能被及時代謝出去, 導致血中的膽紅素水準升高, 表現為額頭、胸部、四肢的皮膚以及白眼珠等部位發黃。

不同種類新生兒黃疸該如何判斷和應對?

1.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兒時期特有的一種現象, 由於胎兒在宮內低氧環境下, 血液中的紅細胞生成過多, 且這類紅細胞多不成熟, 易被破壞, 胎兒出生後, 造成膽紅素生成過多, 約為成人的兩倍;另一方面,

Advertisiment
由於新生兒肝臟功能不成熟, 使膽紅素代謝受限制, 造成新生兒在一段時間出現黃疸現象。

診斷:足月兒的生理性黃疸在出生後第2-3天出現, 皮膚呈淺黃色, 鞏膜(白眼珠)以藍為主微帶黃色, 尿稍黃但不染尿布, 第4-5天最黃, 2-3周消退, 檢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增加。 早產兒的生理性黃疸會出現得較早、較高, 持續時間也較久, 大約要滿月才能消退。

應對:生理性黃疸屬於正常生理現象, 孩子沒有什麼不適, 一般情況下, 不需治療。

2.母乳性黃疸:因寶寶吃母乳而發生, 新生兒黃疸中約1%為母乳性黃疸, 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病理性黃疸。 推測可能是因為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較高, 使膽紅素在腸道重吸收增多而引起。 多於生後3-8天出現,

Advertisiment
1-3周達高峰, 6-12周消退。

診斷:寶寶吃母乳, 其黃疸程度超過正常生理性黃疸。 如停止哺乳48小時, 黃疸明顯下降, 若再次哺乳, 黃疸又上升。

應對:出現母乳性黃疸, 一般不會影響寶寶的健康, 也無發燒和食欲不好的症狀。 如及時停止喂母奶, 黃疸大約在2-4天內減弱, 6-10天內全部消失。 出現母乳性黃疸也不必驚慌, 停母乳時可用牛奶暫時替代, 待黃疸消退一些後, 可以繼續喂母乳。 若確定為母乳性黃疸, 母親應注意少食含黃色色素的食物如胡蘿蔔、南瓜、桔子等, 禁食辛辣刺激性及生冷食物。 如果黃疸嚴重, 就需要採取人工照射藍光等方法進行治療。

3.溶血性黃疸:最常見原因是ABO溶血, 它是因為母親與胎兒的血型不合引起的, 以母親血型為O、胎兒血型為A或B最多見,

Advertisiment
且造成的黃疸較重;其他如母親血型為A、胎兒血型為B或AB;母親血型為B、胎兒血型為A或AB較少見, 且造成的黃疸較輕。

診斷:溶血性黃疸的特點是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 且逐漸加重。

應對: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輕微症狀, 只要採用光照療法即可。 嚴重者早期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換血治療。

4.感染性黃疸:是由於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等原因, 使得肝細胞功能受損害而發生的黃疸。 病毒感染多為宮內感染, 以巨細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見, 其他感染有風疹病毒、EB病毒、弓形體等較為少見。 細菌感染以敗血症黃疸最多見。

診斷:生理性黃疸後持續不退或生理性黃疸消退後又出現持續性黃疸。

應對:查明感染原因,

Advertisiment
對症治療。 有肝炎史或曾生病理性黃疸嬰兒的孕婦, 產前宜測定血中抗體及其動態變化, 並採取相應預防性服藥措施。 在分娩時應加強監護, 產後也應對嬰兒進行嚴密的監護, 一旦出現症狀及時治療。

5.阻塞性黃疸:多由先天性膽道畸形引起的, 以先天性膽道閉鎖較為常見。

診斷:寶寶出生後1-2周或3-4周又出現黃疸, 逐漸加深, 同時大便顏色逐漸變為淺黃色, 甚至呈白陶土色, 這種黃疸一般B超檢查即可確診。

應對:謹遵醫囑, 對症治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