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生病可能會給小寶寶造成一定的心理傷害

大家是不是會發現, 小寶寶, 尤其是2歲以內的小寶寶, 一場病後會和病前不一樣?比如過去愛做的動作不做了, 沒有過去活潑了, 已經學會的數數又忘了, 還有的寶寶過去自己玩得很好現在卻要整天“粘”著父母了。

這是為什麼呢?

醫學心理學上把這歸結為心理傷害, 認為只要是疾病過程, 就可能給孩子帶來瞻妄、恐懼、焦慮等心理方面的問題, 這些情況並不能隨著疾病症狀的好轉而立即痊癒。

也有一種說法, 這些表現和疾病給寶寶帶來的“恐懼體驗”有關。 說白了, 就是患病時可能出現的噩夢、幻視、感覺異常等給寶寶帶來的恐懼感,

Advertisiment
疾病痊癒後這種體驗的記憶可能會持續。

我現在依然記得, 小時候發熱時的一些體驗:也許那時已經入夢, 也許根本沒有睡著, 只是感覺自己浮動在一種巨大的力量之中, 眼前是黑黃一片, 這種力量的擠壓幾乎能夠令人停止呼吸, 同時給人帶來劇烈的乾渴……

後來我曾經和心理學同事研究過這個問題, 他們說這可能是一種“宮內體驗”, 人可能記住自己在子宮內的體驗。 我倒是覺得, 這種感覺可能和一些藥物的致幻作用有關, 至少於渴就可能是使用安痛定帶來的副作用。

說了這麼多, 父母們最關心的也許不是心理上有什麼問題, 而是生病前那個聰明活潑的寶寶怎麼才能“找”回來?

Advertisiment

心理學當然能夠提供很多幫助, 比如安慰、脫敏等“療法”。

但就我個人和我熟識的很多兒科醫生的經驗, 一般性的心理問題可能並不需要專門的治療, 只要平穩度過某個階段, 按照寶寶自行提出的緩解方法來順勢利導, 也就是說, 要尊重寶寶病後自身對心理問題的“救濟”——就是寶寶病後出現的那些異常行為和要求, “心傷”很快就能痊癒。

我曾經親眼見過一件事:一位母親送寶寶上幼稚園, 寶寶怎麼也不願意進門, 哭鬧得很厲害, 打也不行。 別的家長看著一通唏噓, 大約是覺得被大家看到打孩子不雅, 這位母親忙不迭向大家解釋, 這孩子過去上幼稚園可高興了, 可這次發燒過後就不行了, 怎麼說也不進去, 真是氣死人……

我想,

Advertisiment
這位母親可能忽略了寶寶剛剛病癒後的心理問題, 而寶寶提出的“救濟”, 僅僅是幾天不去幼稚園, 潛臺詞就是讓母親陪伴她!我想, 這樣的“救濟”, 如果我們能夠做到, 還是去做吧——寶寶很快就會長大, 變得自立, 這些事情我們還能為他做多少年呢?

像這個例子一樣, 有時候寶寶提出的“救濟”其實非常簡單, 比如不去上興趣班, 比如去外婆家, 比如要某種遊藝或玩具——只要這些救濟容易做到, 父母們還是應該幫他去做, 雖然心理學並不認為快樂體驗和那些不好的心理體驗能夠相互沖抵, 但我們還是需要一個快樂而健康的寶寶啊——不快樂, 何來健康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