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有時會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近日, 隨著劇烈的天氣變化, 各大醫院人滿為患, 很多嬰幼兒出現了感冒的情況。 一旦生病, 家長會倍感焦慮, 至給孩子盲目使用藥物。 母嬰專家就此表示, 家長不要看到孩子感冒發燒就著急上火, 生病有時會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其實, 適當感冒是件好事情。

人體的免疫系統是逐步建立起來的。 對嬰幼兒而言, 身體的免疫系統確實沒有成人的那麼強大, 更容易感冒, 在醫學上, 會把6歲以前的小孩子稱為“生理性免疫功能低下狀態”, 就是這個意思。 但是, 在跟外界環境的接觸過程中, 身體接觸到某種病菌,

Advertisiment
就會啟動身體的免疫系統, 從而產生抵禦這種病菌的能力。

有的家長看不得孩子生病, 一出現症狀, 就馬上帶孩子去打針, 或者吃消炎藥。 這樣一來, 身體的免疫系統還未來得及反應, 抗生素就把病菌殺死了, 孩子的身體得不到病菌的刺激, 自身免疫力就無以形成。 這就是為什麼家長越是對孩子的病高度重視、積極治療, 孩子的抵抗力卻越弱, 而有的家長看似比較“粗”, 對孩子得病反應不太敏感, 孩子反而不愛得病。 “不乾不淨, 吃了沒病”也從一個側面佐證了這個道理。

反復感冒要重視

雖說適當感冒是件好事, 但是如果孩子出現反復感冒, 必須要引起重視, 並及時查找病因。

劉海燕指出, 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一年中感冒的次數。

Advertisiment
首先, 兩次感冒時間相差一周以上才能算兩次感冒。 正常情況下, 隨著年齡的增大, 感冒次數逐漸減少, 0到2歲最多7次, 3到5歲最多6次, 6到13歲5次。 在臨床上, 如果超出上面的標準, 或者上面各年齡段患支氣管炎或肺炎的次數分別超過3、2、1次, 就可能是反復呼吸道感染, 就要仔細檢查發病原因了。 要檢查病因, 一定要到正規醫院檢查。 在臨床上, 大夫一般建議查血常規, 看有沒有貧血和營養不良。 檢查微量元素, 看有沒有鈣鐵鋅的缺乏。 做一下胸片、心臟B超, 看有沒有畸形存在。 小時候愛出濕疹的孩子, 家族裡有哮喘或過敏家族史的, 小心孩子也是過敏體質, 要排除哮喘的可能。 必要時, 檢查一下孩子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 根據具體情況對症用藥。
Advertisiment

睡前喝奶易感冒

睡前喝奶的孩子, 容易誘發感冒。 孩子喝完奶不漱口直接睡覺的話, 殘留的奶漬很容易導致細菌滋生, 增加了呼吸道感染的機會。 加上兒童各器官相距很近, 如嬰幼兒耳咽管較寬, 短而且直, 呈水準位, 因此, 嗓子發炎不說, 還可能併發中耳炎等。 特別是新生兒期和2歲以下兒童, 睡前喝奶, 還可能引起胃食管反流病。

此外, 居住環境不良、空氣污染、營養缺乏、濫用藥物等原因都有可能影響孩子的免疫功能。 有先天性疾病, 比如先心病的孩子, 也非常容易感冒。 因此在去醫院檢查之前, 家長要注意檢查孩子的生活習慣和自己的餵養方法, 避免因人為因素造成的疾病。

感冒用藥要簡單兒童感冒不同于大人,

Advertisiment
它的症狀千奇百怪。 一歲左右的小嬰兒的感冒, 通常不典型。 無原因的哭鬧、拒奶、吐奶、鼻塞, 睡覺忽然不踏實, 有可能就是感冒的早期表現了。 三歲左右的幼兒, 局部症狀(如鼻塞, 鼻涕)不顯著而全身症狀會非常重, 孩子會莫名其妙的驟然起病, 高燒不退、咳嗽、嘔吐、腹瀉, 甚至發生高熱驚厥。 6歲後的孩子, 感冒後症狀會越來越輕, 常常受涼後1~3天出現鼻塞, 噴嚏, 乾咳, 咽痛, 然後體溫慢慢的升高。 也就是說, 感冒症狀越來越像我們大人的感冒。

前面說了這麼多, 家長最關心的恐怕還是孩子感冒了怎麼辦。 劉海燕提醒各位家長, 感冒用藥的原則是越簡單越好。 感冒是自限性疾病, 藥物不會縮短孩子感冒的過程, 只是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Advertisiment
所以, 給孩子用藥越簡單越好, 能不用就不用, 能只用一種就不要用第二種。

注意觀察很重要

嬰幼兒年齡小, 感冒後難以自述症狀, 所以家長要注意觀察。 一個簡單的判斷指征就是看孩子的精神狀態如何, 精神狀態是全身健康情況的綜合表現。 儘管孩子燒到39℃甚至40℃, 只要他玩得好、吃得好、睡得好, 病通常就不會重。 相反, 只有37℃多, 但孩子精神很差, 反倒要去醫院檢查了。

提醒各位家長, 感冒還能引起各種併發症, 如中耳炎、心肌炎、急性腎炎、風濕熱等。 此外, 流感、急性腸胃炎、麻疹、瘧疾、傷寒、結核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百日咳等傳染病, 早期都有發燒等感冒表現。

母嬰小編溫馨提示:知道了生病有時會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為了更好的保證孩子的健康,所以家長要冷靜應對,如果感覺孩子的感冒和平時不一樣,一定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讓醫生來幫你鑒別診斷。

為了更好的保證孩子的健康,所以家長要冷靜應對,如果感覺孩子的感冒和平時不一樣,一定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讓醫生來幫你鑒別診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