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生長曲線│觀察自己寶寶的生長曲線,不與鄰居孩子比胖瘦

寶寶的生長發育是否正常, 是所有家長都很關心的問題, 經常有寶媽問我:“孩子5個月了才××斤, 是不是太瘦了”?“我寶寶才10個月就××斤了, 看起來像1歲多的孩子是不是不正常”?……這種問題真的不好回答,

因為每個寶寶的發育狀況都不同,

根本不能橫向對比, 只能與他自己比,

僅看一個時間點的身高體重意義並不大,

而應該看整體的身高體重頭圍發育走勢!
簡單說, 就是看生長發育曲線圖。
生長發育曲線圖網路版本比較多, 看得人眼花繚亂, 今天我要介紹的是最簡便的方法。

這條曲線反應了寶寶整體發育走勢,

Advertisiment
把它與曲線內原基準線對比, 就知道寶寶的發育是否正常了, 它可以說是衡量寶寶生長發育是否正常的“黃金標準”。
所以媽媽們一定要學會自己記錄資料觀察生長發育曲線, 及時掌握寶寶的發育狀況哦。

這條曲線並不需要自己拿著紙筆來畫, 只需要在手機裡裝個軟體, 按一定頻率記錄下孩子身高體重頭圍資料, 系統就會自動描繪出曲線圖, 這樣我們就能科學地監測寶寶的體格發育情況了, 非常的方便。
所以我們需要做的就是:
1、手機下載相關軟體記錄資料;
2、測量孩子身高體重頭圍值;
需要下載的軟體和使用方法介紹如下:
蘋果手機(IOS系統)下載app:成長記錄

記錄方法與步驟:


這是我家宸寶的生長曲線圖, 在他出生的頭幾個月,

Advertisiment
體重增長迅猛, 曲線呈跳躍性的增長(跨越了三條基準線), 而身高和頭圍增長相對穩定, 後來我有適當調整後, 體重開始在一條基準線上平穩增長了。
安卓系統下載app:寶寶成長記錄

記錄方法與步驟:

後面得到的曲線和前面的差不多。

解讀生長曲線

5條基準線

從以上曲線圖可以看到, 身高體重頭圍都有5條基準線, 這些基準線來自大資料的統計, 代表不同水準的正常發育趨勢, 從下往上排列代表著從最低水準到最高水準的排列;

生長曲線的應用

如果寶寶的實際生長曲線在基準線內平穩增長就是比較理想的狀態, 說明寶寶的生長情況良好。

但若曲線波動大, 出現大起大落、突然跨越兩個基準線或者長時間不增長甚至倒退,

Advertisiment
就說明寶寶的生長情況出現了問題, 需要及時調整。

正確看待生長曲線

從寶寶出生起, 就應準備好曲線繪製, 判斷餵養和發育是否正常, 繪製生長曲線是很重要也很基礎的一項工作, 當然它並不能完全決定餵養是否合理, 但可以它為依據。

生長曲線無須和其他寶寶的比較, 只需看自己的曲線是否正常, 若由於疾病等原因, 生長曲線可能出現一小段時間的波動, 大的趨勢保持正常就不用擔心。

身高體重頭圍測量方法

一、測量身高

測量身高醫院會有專門測身高的的卡尺, 適合還不能站立的寶寶, 但家裡沒有這種專業設備怎麼辦?

我這裡就教大家一種很簡單方便的測量方法, 如圖:

工具:

Advertisiment

兩支筆, 一個軟皮尺

測量方法:

1、將寶寶平放, 身體固定一個位置, 頭頂部放一支筆做記號;

2、另一個人將腿拉直, 在腳跟處放再放一支筆做記號;

3、測量兩支筆之間的直線距離就是寶寶的身高囉~

注意:

測量時需要兩個人配合, 因為寶寶會一直動來動去, 做記號的動作要快, 記好一個位置後迅速把寶寶抱走, 以免破壞位置影響測量結果。

二、測量體重:

家裡必備一個體重秤, 我相信很多寶媽在孕期就已經備了, 因為需要經常測體重嘛, 現在有一種專門的母嬰稱, 可以連接手機軟體, 記錄整個孕期體重增長, 生了寶寶也能很方便的稱到寶寶的體重, 如果家裡實在沒有, 可以去游泳館、兒童體檢中心, 這些地方都可以量。

我用我家的母嬰稱,

Advertisiment
結果如下圖:

工具:

母嬰稱

測量方法:

1、媽媽抱著寶寶站在稱上, 待稱上的數字穩定後離開;

2、媽媽再單獨站在稱上, 稱上就會自動顯示寶寶的體重了。

注意:

為了保證稱量結果的準確性, 最好選擇一天中同一個時間段, 比如每次都是早上起來就稱, 寶寶每次穿的衣服也要差不多。

三、測量頭圍:

只需要一個軟尺就可以測量了, 對於較大的又活潑好動的寶寶不太配合就等他睡著了再量, 比如我就是這樣:

測量方法:

1、前面從眉弓(眉毛的最高點)開始, 找到眉弓中心位置;

2、將軟尺的零點放在此處以它為起點, 沿眉毛水準繞向頭後;

3、頭後繞行的位置是寶寶腦後枕骨結節, 也就是腦後的最高點, 再繞回前額;

4、將軟尺重疊交叉, 交叉處的數字就是頭圍值了。

注意:

對於頭髮很多的寶寶記得將皮尺繞緊一點才能得到準確值哦~

需要隔多久測一次呢,建議是如下表格:

所以,以上測量方法大家都學會了嗎?!

交叉處的數字就是頭圍值了。

注意:

對於頭髮很多的寶寶記得將皮尺繞緊一點才能得到準確值哦~

需要隔多久測一次呢,建議是如下表格:

所以,以上測量方法大家都學會了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