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產傷是指分娩過程中因機械因素對胎兒或新生兒造成的損傷。 雖然現在這種情況逐漸減少, 但是一旦發生還是會對寶寶造成很大傷害。 產傷的原因, 包括有產程異常, 胎兒大小形狀異常(如, 巨嬰、早產兒、難產和產鉗的使用不當), 產位不正常(如, 臀位生產, 產後處置不當), 新生兒的產傷大部分是可以避免的, 如果醫師能對導致產傷的危險因數有高度警覺性, 並且對於生產方式能夠作適當的規畫, 應該可以使產傷的發生率降至最低。
新生兒產傷是指分娩過程中因機械因素對胎兒或新生兒造成的損傷
Advertisiment
新生兒產傷是指分娩過程中因機械因素對胎兒或新生兒造成的損傷。 近年來由於加強了產前檢查及產科技術提高, 產傷發生率已明顯下降, 但仍是引起新生兒死亡及遠期致殘原因之一, 尤其是在基層單位。 鎖骨骨折是產傷性骨折中最常見的一種, 與分娩方式、胎兒娩出方位及出生體重有關。 大部分患兒無明顯症狀, 故易漏診, 但患側上臂活動減少或被動活動時哭鬧, 痛、骨玻璃音, 甚至可捫及骨痂硬塊, 患側擁抱反射減弱或消失。
產傷有哪些種類?
第一種:頭皮產傷(產瘤、頭皮血腫、腱膜下出血)
1.產瘤:通常發生于頭位自然產, 由於頭皮的外傷造成表淺部位的出血性水腫, 它的位置不局限在一頭骨縫內,
Advertisiment
2.頭皮血腫:發生原因不明, 較常發生于產鉗生產嬰兒, 它可以發生於顱骨任何部位, 但只局限于單一骨縫內, 不會超越頭骨中線, 大部分血腫在幾周內自然消失, 少部分會有鈣化情形發生。
3.腱膜下出血:發生原因是由於胎頭在通過骨盆腔時, 外力的壓迫和拖拉造成。 它可能合併大量出血造成休克死亡。 觸診時有波動感, 臨床上需注意大量失血、黃疸等併發症。
第二種:顱骨骨折(線性骨折、凹陷骨折、枕骨分離)
1.線性骨折:最常見的顱骨骨折, 因生產時頭骨受到壓迫引起。 單純的線性骨折大部分不會合併其它傷害, 除非合併顱內出血。 大部分的單純性線性骨折不需要治療, 會自行癒合。
Advertisiment
2.顱骨凹陷性骨折:頭部膜性骨凹陷造成, 又稱為乒乓球骨折。 發生原因有可能是不正常的產道擠壓、產鉗使用不當, 出生後頭部外傷所造成, 治療以保守觀察, 真空吸引, 手術矯正為主。
3.枕骨分離:頭部外傷導致, 常合併後腦窩硬膜下血腫。
顱內產傷:(腦膜上血腫, 硬腦膜下血腫, 蜘蛛膜下腔出血)
1.硬腦膜上血腫:造成原因多是因為影響到中腦膜動脈的線性顱骨骨折引起的, 臨床症狀有腦壓增加, 前囟門膨出, 抽搐、眼球偏向一邊, 確認診斷以電腦斷層為主, 治療需采緊急外科手術, 以避免嚴重的併發症。
2.硬腦膜下血腫:起因于靜脈或靜脈竇斷裂引起, 臨床上以腦幹壓迫症狀如:眼球偏向、昏迷、瞳孔不等大、角弓反張, 檢查以電腦斷層掃描,
Advertisiment
3.蜘蛛膜下腔出血:此為新生兒最常見的顱內出血, 多因外傷、缺氧造成, 臨床上以抽搐、神智不清、焦躁不安、呼吸暫停表現, 診斷以電腦斷層掃描, 主要後遺症為水腦。
高位脊柱傷害可能會造成死亡、呼吸衰竭、脊髓休克症候群
骨折又分為:(長骨骨折、鎖骨骨折)
1.長骨骨折:多發生於臀位產, 經固定後二周可自然癒合。
2.鎖骨骨折:是最常見的, 發生於頭位生產肩膀產出困難或臀位產, 在鎖骨處可摸到骨輾軋聲, 患側的驚嚇反射消失, 治療上以手臂和肩膀固定, 會自動癒合。
第三種:脊柱傷害
通常發生于頸椎, 常起因於複雜性臀位生產, 臨床症狀和傷害的嚴重度及位置有相關性。
Advertisiment
第四種:臂神經叢損傷
神經叢受傷較脊柱傷害發生率高, 起因於頭位生產對肩膀的拉扯, 或是臀位生產對頭部的牽引所造成, 較常發生於體重過重胎兒。 依受傷部位可分為歐勃氏麻痹(Erb's palsy), 克蘭氏麻痹(Klumpke's palsy), 及全臂神經叢受傷。
1.歐勃氏麻痹:主要影響第5、6頸神經根, 主要影響肩膀和手臂使病人上臂無法外展及外旋, 患側驚嚇反射消失。
2.克蘭氏麻痹:主要影響第8頸神經根, 第一胸椎, 影響手和手指, 病人無法握物。
3.全臂神經叢麻痹:主要影響第5神經根至第1胸椎,手上臂和前臂皆受影響,可能合併Horner's syndrome,包括眼瞼下垂、無汗症、瞳孔縮小。
治療一般需7~10天的固定不動,再給予被動的運動,大部分約80~95%的病人會復原,6個月內完全恢復功能,少部分病人若無法恢復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第五種:腦神經和周邊神經受傷
1.正中神經:多為產後傷害造成,臨床表現為拇、食指抓握動作變差。
2.坐骨神經:多為產後造成,受傷症狀為髖部外展變差及膝部以下關節較不能動。
3.橈神經:受傷常合併肱骨骨折,臨床症狀為手腕無力下垂。
4.咽神經:可與顏面神經合併發生,臨床症狀為吞咽困難、呼吸困難、發聲困難。
5.橫膈神經:80~90%合併臂神經叢受傷,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需輔助呼吸器改善症狀,大部分6~12個月內會恢復,嚴重者需開刀治療。
6.顏面神經:可能與產鉗使用有關,受傷的眼睛無法閉眼,患側的臉部無表情變化。
尚有少數產傷兒是自身成骨不全等疾病導致
產傷兒的觀察與護理
新生兒產傷是分娩過程中引起的損傷,多發生在難產和手術操作後,但亦可能發生于自然分娩。尚有少數產傷兒是自身成骨不全等疾病導致。在分娩過程中可因機械操作造成損傷,可發生於新生兒的各個部位及組織,其中以顱內出血最為嚴重。
1.顱內出血
顱內出血是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部分患兒雖未死亡,但可能留有後遺症。有損傷性和缺氧性兩種。前者是在分娩過程中胎頭嚴重變形,致腦膜撕裂,損傷靜脈竇或靜脈而出血,後者由於胎兒窒息及胎頭受壓,使顱內靜脈淤血、缺氧,導致腦組織水腫及腦實質點狀出血。
1.1 顱內出血的觀察
(1)小腦幕上出血:多呈興奮型,如不安哭吵、尖叫、嘔吐、反射亢進,肌張力增高,局部或全身痙攣,癒合較好。
(2)小腦幕下出血:多呈抑制狀態,嗜睡、肌力弱,反射遲鈍或消失,預後差。
(3)由於顱內壓增高及腦膜刺激,囟門飽滿、恐怖表情、抽搐、反復窒息、昏睡。
1.2 顱內出血的護理
(1)絕對安靜、頭部稍墊高,觀察≥3天。
(2)護理操作減少到最低限度。必要的護理集中一次做完,動作要輕柔。盡力減少搬動。
(3)嚴密觀察面色、呼吸、哭聲、嘔吐及有無抽搐。喂乳時間適當延遲。若吸吮吞咽不好或頻吐,可靜滴10%的葡萄糖溶液,操作要熟練,避免過多刺激。
2.頭顱血腫
頭顱血腫是骨膜下血管破裂導致。使用胎頭吸引助產多見,平產也有發生。位於新生兒頭頂,單側或雙側,有波動感,邊界清楚,出生後1~3天可漸增大,不需處理,但要保護頭皮不受損傷感染。4~5天后靠血腫本身壓力新生兒凝血功能上升而停止發展,3~8周後逐漸吸收,少數機化後可終身存在。頭顱血腫若過大,可因紅細胞破壞產生膽紅素而引起新生兒黃疸加重,應警惕核黃疸的發生。同時對過大的血腫嚴格消毒後抽出積血,加壓包紮,給予抗生素和止血劑。
3.皮膚損傷
負吸術及平產均偶可出現頭皮擦傷,臀位產可造成新生兒會陰部、陰囊、大陰☆禁☆唇皮膚擦傷及血腫。護理要注意損傷的清潔,並塗以紅黴素眼膏保護皮膚防止感染。
胎頭水腫是胎頭的皮膚和皮下組織在胎頭通過產道時受壓迫發生剝離引起
4.胎頭水腫
胎頭水腫是胎頭的皮膚和皮下組織在胎頭通過產道時受壓迫發生剝離引起,範圍大小不定、不受骨鍵限制,這種產傷不需特殊處理,讓新生兒保持安靜,在24h內會自行吸收。
產傷骨折的預防
(1)會陰部伸展性差或陰☆禁☆道助產手術前,應做會應切開術,以免會陰過度撕裂。
(2)行胎頭吸引器助產時,負壓不可過高,一般以300--400mmHg為宜;吸引和牽拉時間不超過20分鐘,滑脫次數不宜超過2次。胎兒有出血傾向者如早產、IUGR等不宜選用。
(3)中位產鉗已被宮產所取代,現僅採用低位產鉗,術後常規檢查軟產道各部有裂傷者及時縫合。
(4)臀位陰☆禁☆道助娩者應嚴格按照分娩機轉操作,避免後出胎頭困難,預防新生兒產傷如骨折、顱內損傷。術後常規檢查軟產道,有裂傷者及時縫合。
產傷會影響胎兒智力嗎?
嬰兒智力障礙是與多種因素相聯繫的,如先天遺傳、發育異常、染色體畸變、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代謝中毒性疾病、腦外傷、先天性酶缺乏導致的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代謝障礙、腦組織變性及分娩時產傷都可造成。可見,產傷只是智力障礙的原因之一,輕微的產傷多半不會影響胎兒的智力。
有人認為,剖腹產兒沒有經過產道的擠壓、損傷會很少,實際上剖腹產兒的死亡危險是陰☆禁☆道分娩的1-3倍。通過對學齡前兒童的調查,剖腹產兒並無優越之處。因此,目前還是主張盡可能採取陰☆禁☆道分娩方式。陰☆禁☆道分娩是一種自然生理現象,胎兒在分娩過程中因子宮收縮而發生的種種改變,對胎兒的呼吸有很大的益處。至於在分娩過程中使用產鉗等方法助產,一般不會對嬰兒的智力產生影響。
小編總結:產傷只是智力障礙的原因之一,輕微的產傷多半不會影響胎兒的智力。剖腹產兒的死亡危險是陰☆禁☆道分娩的1-3倍。媽媽們要權衡一下了。
3.全臂神經叢麻痹:主要影響第5神經根至第1胸椎,手上臂和前臂皆受影響,可能合併Horner's syndrome,包括眼瞼下垂、無汗症、瞳孔縮小。
治療一般需7~10天的固定不動,再給予被動的運動,大部分約80~95%的病人會復原,6個月內完全恢復功能,少部分病人若無法恢復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第五種:腦神經和周邊神經受傷
1.正中神經:多為產後傷害造成,臨床表現為拇、食指抓握動作變差。
2.坐骨神經:多為產後造成,受傷症狀為髖部外展變差及膝部以下關節較不能動。
3.橈神經:受傷常合併肱骨骨折,臨床症狀為手腕無力下垂。
4.咽神經:可與顏面神經合併發生,臨床症狀為吞咽困難、呼吸困難、發聲困難。
5.橫膈神經:80~90%合併臂神經叢受傷,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需輔助呼吸器改善症狀,大部分6~12個月內會恢復,嚴重者需開刀治療。
6.顏面神經:可能與產鉗使用有關,受傷的眼睛無法閉眼,患側的臉部無表情變化。
尚有少數產傷兒是自身成骨不全等疾病導致
產傷兒的觀察與護理
新生兒產傷是分娩過程中引起的損傷,多發生在難產和手術操作後,但亦可能發生于自然分娩。尚有少數產傷兒是自身成骨不全等疾病導致。在分娩過程中可因機械操作造成損傷,可發生於新生兒的各個部位及組織,其中以顱內出血最為嚴重。
1.顱內出血
顱內出血是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部分患兒雖未死亡,但可能留有後遺症。有損傷性和缺氧性兩種。前者是在分娩過程中胎頭嚴重變形,致腦膜撕裂,損傷靜脈竇或靜脈而出血,後者由於胎兒窒息及胎頭受壓,使顱內靜脈淤血、缺氧,導致腦組織水腫及腦實質點狀出血。
1.1 顱內出血的觀察
(1)小腦幕上出血:多呈興奮型,如不安哭吵、尖叫、嘔吐、反射亢進,肌張力增高,局部或全身痙攣,癒合較好。
(2)小腦幕下出血:多呈抑制狀態,嗜睡、肌力弱,反射遲鈍或消失,預後差。
(3)由於顱內壓增高及腦膜刺激,囟門飽滿、恐怖表情、抽搐、反復窒息、昏睡。
1.2 顱內出血的護理
(1)絕對安靜、頭部稍墊高,觀察≥3天。
(2)護理操作減少到最低限度。必要的護理集中一次做完,動作要輕柔。盡力減少搬動。
(3)嚴密觀察面色、呼吸、哭聲、嘔吐及有無抽搐。喂乳時間適當延遲。若吸吮吞咽不好或頻吐,可靜滴10%的葡萄糖溶液,操作要熟練,避免過多刺激。
2.頭顱血腫
頭顱血腫是骨膜下血管破裂導致。使用胎頭吸引助產多見,平產也有發生。位於新生兒頭頂,單側或雙側,有波動感,邊界清楚,出生後1~3天可漸增大,不需處理,但要保護頭皮不受損傷感染。4~5天后靠血腫本身壓力新生兒凝血功能上升而停止發展,3~8周後逐漸吸收,少數機化後可終身存在。頭顱血腫若過大,可因紅細胞破壞產生膽紅素而引起新生兒黃疸加重,應警惕核黃疸的發生。同時對過大的血腫嚴格消毒後抽出積血,加壓包紮,給予抗生素和止血劑。
3.皮膚損傷
負吸術及平產均偶可出現頭皮擦傷,臀位產可造成新生兒會陰部、陰囊、大陰☆禁☆唇皮膚擦傷及血腫。護理要注意損傷的清潔,並塗以紅黴素眼膏保護皮膚防止感染。
胎頭水腫是胎頭的皮膚和皮下組織在胎頭通過產道時受壓迫發生剝離引起
4.胎頭水腫
胎頭水腫是胎頭的皮膚和皮下組織在胎頭通過產道時受壓迫發生剝離引起,範圍大小不定、不受骨鍵限制,這種產傷不需特殊處理,讓新生兒保持安靜,在24h內會自行吸收。
產傷骨折的預防
(1)會陰部伸展性差或陰☆禁☆道助產手術前,應做會應切開術,以免會陰過度撕裂。
(2)行胎頭吸引器助產時,負壓不可過高,一般以300--400mmHg為宜;吸引和牽拉時間不超過20分鐘,滑脫次數不宜超過2次。胎兒有出血傾向者如早產、IUGR等不宜選用。
(3)中位產鉗已被宮產所取代,現僅採用低位產鉗,術後常規檢查軟產道各部有裂傷者及時縫合。
(4)臀位陰☆禁☆道助娩者應嚴格按照分娩機轉操作,避免後出胎頭困難,預防新生兒產傷如骨折、顱內損傷。術後常規檢查軟產道,有裂傷者及時縫合。
產傷會影響胎兒智力嗎?
嬰兒智力障礙是與多種因素相聯繫的,如先天遺傳、發育異常、染色體畸變、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代謝中毒性疾病、腦外傷、先天性酶缺乏導致的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代謝障礙、腦組織變性及分娩時產傷都可造成。可見,產傷只是智力障礙的原因之一,輕微的產傷多半不會影響胎兒的智力。
有人認為,剖腹產兒沒有經過產道的擠壓、損傷會很少,實際上剖腹產兒的死亡危險是陰☆禁☆道分娩的1-3倍。通過對學齡前兒童的調查,剖腹產兒並無優越之處。因此,目前還是主張盡可能採取陰☆禁☆道分娩方式。陰☆禁☆道分娩是一種自然生理現象,胎兒在分娩過程中因子宮收縮而發生的種種改變,對胎兒的呼吸有很大的益處。至於在分娩過程中使用產鉗等方法助產,一般不會對嬰兒的智力產生影響。
小編總結:產傷只是智力障礙的原因之一,輕微的產傷多半不會影響胎兒的智力。剖腹產兒的死亡危險是陰☆禁☆道分娩的1-3倍。媽媽們要權衡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