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產後五招教新媽媽儘快恢復曼妙身姿

1、 勞逸適當, 睡眠充足

由於分娩時的用力, 產婦體力消耗極大, 產後一般疲憊思睡。 因此, 產後最初24小時內, 產婦應臥床休息, 然後可以起床在室內稍微活動, 這樣可以促進惡露排出, 有利於子宮儘快復原, 也有利於產後大小便通暢。 整個產褥期產婦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分娩時產婦體力消耗很大, 產後還要不時地看護嬰兒更易疲勞, 若不注意休息睡眠, 易加快衰老, 不僅肌肉鬆弛, 身體恢復還慢。 會陰裂傷嚴重的, 至少要臥床休息1個星期。 過早地參加較重勞動, 易導致子宮脫垂, 應特別注意。

產婦要注意臥床姿勢:產後3~7天惡露最多,

Advertisiment
若總是仰臥, 不但易出現子宮後倒, 引發腰痛、白帶增多, 惡露也不易排出。 因此睡姿應取側臥位和俯臥位。


產後瘦身睡眠需充足

2、 注意大小便

正常分娩後尿量增多, 因為孕期體內所儲留的水分, 在產後主要是通過腎臟排泄。 但頭兩天排尿會有困難, 第2~5天為多尿期。 孕婦分娩後應儘早自解小便, 以免膀胱膨脹, 妨礙子宮復原。

如果產後6~8小時仍未解小便, 可鼓勵和幫助產婦下床排尿, 也可在下腹部放一個熱水袋, 或用溫開水緩慢沖洗外☆禁☆陰, 刺激和誘導排尿。

分娩時大多進行過灌腸, 大便已排空, 故產後兩天內可無大便。 由於產後的臥床休息, 腸蠕動減弱, 加上會陰部疼痛不願解大便, 容易造成便秘。

Advertisiment
家人可鼓勵和幫助產婦排便, 必要時可使用開塞露。 有痔瘡的產婦更應防止便秘。

3、 注意會陰部衛生

分娩時, 因為胎兒通過而擴張了的陰☆禁☆道於產後10天開始回縮。 撐開的陰☆禁☆道壁會出現腫脹並有許多細小傷口, 分娩後1~2天內排尿時會感到疼痛, 通常1周後恢復。 骨盆底部的肌肉約在4~8周內恢復。 故產褥期不能做重體力勞動, 並保持大便通暢, 避免用力, 否則容易發生陰☆禁☆道壁膨出或子宮脫垂。 如果分娩時施行了會陰切開術, 分娩後1~2天內傷口有時會發生痙攣性疼痛, 不必擔心, 拆線後症狀會減輕。

產後, 特別是產褥期, 會陰部分泌物較多, 應特別注意衛生。 每天可用溫開水或1:5000的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外☆禁☆陰部1~3次, 並保持會陰部清潔和乾燥。

Advertisiment

在產褥期從陰☆禁☆道排出的分泌物叫做惡露, 含有分娩造成的產道傷口的分泌物, 胎盤剝離後的血液、黏液、壞死的脫膜組織和細胞等物質, 正常惡露沒有臭味。 在正常情況下, 惡露色鮮紅, 為血性惡露, 1周以後, 惡露顏色轉淡, 為漿性惡露, 2周以後, 惡露變淡黃色或白色, 為白色惡露。 正常產後3周左右惡露乾淨。

如產後2周, 惡露的量仍然多且色紅, 可能是子宮復原不好。 如果惡露有腐臭味, 可能有細菌感染, 要及時到醫院檢查。


產後修復注意衛生

4、居室通風, 勤換衣物

產婦要講清潔。 受舊風俗影響, 至今還有些地區有人主張把產婦居室關得嚴嚴的, 對“風”懼怕三分, 不讓一絲一縷新鮮空氣進入室內, 產婦在這種空氣污濁的室內數十天會嚴重影響健康,

Advertisiment
特別在夏天更易生痱子、中暑。 還有人主張不讓產婦刷牙、洗頭、洗腳、用水擦身, 怕引出“月子病”, 這對產婦更是不利。 科學的做法是注意室內通風, 保持空氣新鮮, 勤換內衣內褲和床單, 以保持清潔和乾燥。 大小便後特別是哺乳前更應注意洗手。

5、注意飲食的營養

產婦分娩之後, 除了要有足夠的營養來補充妊娠分娩時的消耗, 促進身體各器官的恢復, 還要進行哺乳, 因此產後母體的營養需求比妊娠時還要高。 產後增加營養, 是產婦身體復原的重要條件。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