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的1~2周會有出血情形, 也就是所謂的惡露, 如果出血量超過500毫升便稱為“產後出血”。 由於產後出血無法預期, 為了降低其危險性, 建議在產前要定期做好產檢, 而產後則應該多按摩子宮, 並特別注意出血的狀況。
一般足月的孕婦, 絨毛間的血流量每分鐘約600毫升, 等胎盤剝落後, 需依賴子宮肌肉層的收縮以壓迫血管止血, 如果子宮本身收縮不良, 或是胎盤留置而影響子宮收縮, 將造成產後出血。
產後出血是造成產婦死亡的原因之一。 從傳統定義來看, 生產後出血超過500毫升稱為“產後出血”, 事實上,
Advertisiment
產後出血所造成的影響, 輕微的會導致貧血, 嚴重的則可能引起出血性休克、急性腎衰竭、酸中毒, 甚至死亡。
產後出血可分為幾種類型, 生產後24小時以內發生的產後出血, 稱為“即發性的產後出血”, 而在生產24小時以後發生的出血, 則稱為“遲發性的產後出血”。
產後出血常見的原因包括以下幾項:
1、子宮收縮不良
這可能是子宮過度擴張的結果, 導致原因有多胞胎妊娠、巨嬰、羊水過多。 此外, 造成宮縮不良的原因, 還包括產程過長、急產、前次子宮收縮不好、絨毛羊膜炎、催產素使用不當及全身麻醉。
Advertisiment
2、胎盤留置
如:植入性胎盤、殘留胎盤或副胎盤。
3、產道裂傷
由於產程過快或過長, 造成會陰部、陰☆禁☆道、子宮頸或子宮裂傷。
4、凝血功能異常
上述狀況如果變得嚴重進而導致失血過多, 則會消耗體內凝血因數, 引發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病變。 另外, 嚴重的妊娠毒血症、羊水栓塞或敗血症, 也可能造成凝血功能異常。
處理產後出血的兩大方針為支援性療法和對症治療法。
支持性療程法包括供應足夠的氧氣、補充大量液體與輸血, 以恢復迴圈血量。
對症治療法包括了完整的評估、找出病因、對症治療(含藥物及手術療法)。
產婦在生產後要常常留意惡露的量及顏色, 在正常狀況下, 惡露量會逐漸變少,
Advertisiment
新媽媽產後若是發現下列狀況, 須立即就醫:
1、惡露持續量多, 顏色鮮紅。
2、子宮在按摩後仍然是軟的。
3、脈搏加快。
4、呼吸急促
5、冒冷汗。
6、臉色蒼白。
7、尿量變少。
為了確診造成產後出血的原因, 婦產科醫師會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評估, 如用手觸摸子宮, 檢査子宮是否收縮不好;在良好的燈光下, 檢査外☆禁☆陰部、陰☆禁☆道、子宮頸是否有裂傷;用超聲波掃描子宮內是否尚有殘留胎盤, 以及腹腔內是否有內出血的狀況等;通過血液檢査, 判別有無凝血功能異常。
針對收縮不良的子宮, 首先採用子宮按摩及雙手壓迫止血。
Advertisiment
至於治療產道裂傷的根本方法, 就是把傷口縫合起來。
如果是因為胎盤殘留、副胎盤或局部性的植入性胎盤所造成的產後出血, 可以用真空吸引或施行子宮搔括術來清除, 但是對於廣泛深入的植入性胎盤, 一般則是先進行動脈血管栓塞術, 把供應子宮血流的血管阻斷, 再行胎盤切除術, 甚至子宮切除術, 需視植入性胎盤的嚴重度而定。
如果子宮依舊收縮不良, 持續出血, 可通過外科手術的方式, 結紮供應子宮血流的血管或採取各種縫合子宮壁的方法, 以減少出血。 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