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產後憂鬱 中醫也能進行調理

生產是人生喜悅的事, 但產後的生理不適、哺育嬰兒的壓力、生活習慣改變、夫妻關係…等因素, 往往讓產婦出現緊張、焦慮、憂鬱等情緒或精神症狀, 使得產後易於罹患“產後憂鬱症”。

要得注意的是, 產後憂鬱症的發生比懷孕造成的糖尿病、子癇前症、早產等更為常見, 但當前產後憂鬱症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懷孕期間動情素、黃體素增加以利子宮孕育生命, 產後24小時內, 母體荷爾蒙發生急劇的變化, 身體由妊娠狀態轉變成哺喂胎兒的情形;胎兒分娩過程產婦心理緊張跟壓力以及娩出後身體的疼痛;加上產後面對哺喂胎兒的錯綜複雜情感,

Advertisiment
以及元氣損傷使得產婦情緒處於不穩定狀態, 伴隨失眠、頭痛、多夢、疲倦等或輕或重的症狀。

輕微產後憂鬱約在產後第2-3天出現, 2-6周內完全恢復;較嚴重會持續半年甚至更久, 有一成左右的婦女甚至必須藉助精神科藥物控制, 不僅產婦本身受煎熬, 胎兒及家庭都跟著受罪。

我們大多會用甘麥大棗東加酸棗仁、百合等幫助媽媽們緩解抑鬱, 調整心情, 這種方法得

傳統醫家大部分認為產後大虛, 不應用寒涼藥物, 甚至一般人認為坐月子要吃全酒料理, 薑跟麻油更是不可少, 但是在月子中心看到的媽媽似乎不是這麼回事, 很多人是不能吃這些溫熱食物的。 個人推測與生活型態的改變,

Advertisiment
營養物質充裕造成體質的改變以及臺灣濕熱的氣候影響有關聯。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