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產後第二月過好哺乳關鍵期

產後調理第二月:過好哺乳關鍵期

調理關鍵:這個月是哺乳的關鍵, 過了42 天產褥期後, 媽媽們的奶水可謂到了高峰期, 因此對營養的需求也就更多一些。 每日熱量攝入2300 ~ 2700 千卡。

調理方案YES or NO

Yes

1.蔬菜水果

蔬菜中有大量的維生素, 對於新媽媽的精神恢復是大有好處的;蔬菜中的水分和纖維素, 水果中的果膠對防止產後便秘也是有利的。 所以產後仍應多吃蔬菜, 適當地吃水果。 對於那些體質寒涼的媽媽們, 則應避免那些寒性的水果, 如西瓜。

2.高蛋白質

哺乳時候要比平時多吃一些蛋白質, 尤其是優質動物蛋白質,

Advertisiment
如雞、魚、瘦肉、動物肝等;適量飲用牛奶、豆類也是產婦必不可少的補養佳品。 但也不可過量攝取, 不然會加重肝腎負擔, 還易造成肥胖, 反而對身體不利。

3. 多鈣食物

哺乳時, 媽媽們對鈣的需求量很大, 需要特別注意補充, 補充高鈣食物的同時, 還要注意多曬太陽, 以利於人體合成維生素D, 多吃綠色蔬菜, 以利於吸收多一些的維生素D, 這些都對提高鈣的吸收率有很大的幫助。 在食物中, 乳製品、豆腐、小魚、小蝦中的鈣多, 需要提醒的是, 魚蝦在烹飪時可適當加些醋, 骨鈣才能脫出。

No

1. 辛辣溫燥

有些饞嘴的媽媽總是希望打打牙祭, 但辛辣溫燥食物可助內熱, 而使產婦虛火上升, 有可能會出現口舌生瘡, 大便秘結或痔瘡等症狀, 也可能通過乳汁使嬰兒內熱加重,

Advertisiment
因此飲食宜繼續保持清淡, 需要暫時和大蒜、辣椒、胡椒、茴香、酒等辛辣溫燥食物說“BYE BYE”。

2. 大補

別以為出了產褥期就可以大補特補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 對營養的需求也不完全相同, 適當地補充人體所缺的營養品或是中藥有利於身體的平衡健康, 而不適當或過量的補充反而有害身體。 少量的桂圓、黃芪、黨參、當歸等補血補氣的中藥煲入湯中也是可以的。 補法因人而異, 進食中藥或藥食同源的補品最好是去看看中醫, 等中醫切脈後再定進補的方案。

參考食譜

早餐:糯米紅豆粥、煎雞蛋1 個、腰果1 把(15 克以內)。

上午茶:果汁、曲奇。

午餐:紅燒牛肉、熗炒青筍、拌心裡美、烏雞湯、米飯、水果。

下午茶:魚片粥。

晚餐:栗子雞塊、番茄炒雞蛋、炒油麥菜、二米飯。

Advertisiment

睡前:牛奶250 毫升。

產後調理第三月:養身是關鍵

調理關鍵:職業母親們開始為上班做準備了, 有相當一部分媽媽都會斷奶, 或者希望能儘快恢復身材。 這時候, 熱量需要減少, 但營養不能減少, 以免影響奶水品質。 每日攝入2100 ~ 2500 千卡。

調理方案YES or NO

Yes

1. 多樣化食物

食物要多樣化, 不要挑食, 粗糧、細糧都要吃, 不能只吃精米精面, 還要搭配雜糧, 如小米、燕麥、玉米粉、紅豆、綠豆等, 此外, 葷素也要搭配。 這樣既可保證各種營養的攝取, 還可使蛋白質起到互補的作用, 氨基酸搭配提高利用率, 有效地提高食物的營養價值, 對產婦恢復身體很有益處。

2. 多種維生素

多種維生素是保證母子健康的重要元素, 它們可讓人體提高免疫力,

Advertisiment
並能保證寶寶心智發育健康成長。

維生素A:魚肝油、蛋、肝、乳都含有較多的維生素A, 菠菜、薺菜、胡蘿蔔、韭菜、莧菜和萵苣葉中含胡蘿蔔素量較多。 胡蘿蔔素在人體內可以轉化成維生素A。

B 族維生素:小米、玉米、糙大米、標準麵粉、豆類、肝和蛋中都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 青菜和水果中也富含有維生素B。

維生素C:各種新鮮蔬菜、柑橘、橙柚、草莓、檸檬、葡萄中都含有維生素C, 尤其鮮棗中含量高。

維生素D:魚肝油、蛋類和乳類中含量豐富。

No

1. 忌生冷

長期的忌口, 讓媽媽們開始抓狂, 認為吃一點生冷食物沒有關係。 中醫主張產後宜溫, 過於生冷的食物不宜多吃, 特別是冰淇淋就更是大忌了!這樣不但會讓媽媽自己容易出現腸痙攣、腹瀉的情況,

Advertisiment
還會減少乳汁。

2. 忌“癮”性食物

有些媽媽認為馬上就要上班了, 難免會跟朋友一起逛逛商場, 間或在咖啡廳小憩一把。 其實, 咖啡、茶類最好少沾, 這些“癮”性食物會通過乳汁傳給寶寶, 讓寶寶們過度亢奮。

參考食譜

早餐:牛奶、煮雞蛋、全麥麵包、葡萄乾。

上午茶:醪糟蛋花。

午餐:三色豆腐、清炒豆芽、紅燒豬蹄、豬蹄湯、小饅頭。

下午茶:麥片粥。

晚餐:什錦蔬菜、韭菜墨魚仔、三杯雞翅、雜糧飯。

小提示:

食譜所定食用量每日提供能量約2100 ~ 2500k g a l, 蛋白質和脂肪供給符合生理需要。 適用於體重W / [ ( 身高H -100) 0.9]比值在0.9 ~ 1.2 範圍的產婦。 比值不在此範圍的產婦, 每日食用量按比例增減。 每週測定體重以便動態管理食用量。 體重過高者熱卡要低, 相反, 體重過低者熱卡要高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