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產後自汗盜汗機理

產後出汗量過多和持續時間長為特點。 據出汗時間之不同以分盜汗、自汗。 睡中汗出, 醒來即止為盜汗。 白晝汗多, 動則益甚者為自汗。 臨床尚有中暑, 或發熱等所致出汗, 應據病史、病情緩急以及有無發熱等症加以鑒別。
本病的主要機理, 乃產後氣虛, 衛陽不固或陰虛內熱;浮陽不斂, 迫汗外溢所致。 1.氣虛自汗 素體虛弱, 複因產時氣血耗傷, 氣虛益甚, 衛陽不固, 以致自汗不止。 2.陰虛盜汗 營陰素弱, 產時失血, 陰血。 體檢
病因病機
本病的主要機理, 乃產後氣虛, 衛陽不固或陰虛內熱;浮陽不斂, 迫汗外溢所致。
1、氣虛自汗素體虛弱,
Advertisiment
複因產時氣血耗傷, 氣虛益甚, 衛陽不固, 以致自汗不止。
2、陰虛盜汗營陰素弱, 產時失血, 陰血益虛, 陰虛內熱, 迫汗外泄, 而致盜汗。
辨證施治
本病以產後出汗量過多和持續時間長為特點。 據出汗時間之不同以分盜汗、自汗。 睡中汗出, 醒來即止為盜汗。 白晝汗多, 動則益甚者為自汗。 臨床尚有中暑, 或發熱等所致出汗, 應據病史、病情緩急以及有無發熱等症加以鑒別。 本病著重在虛, 但有氣虛、陰虛之別。 氣虛自汗者, 治當益氣固表;陰虛盜汗者, 治宜養陰潛陽斂汗。
1、氣虛自汗
主要證候:產後汗出較多, 不能自止, 動則加劇, 時或惡風, 面色視白, 氣短懶言, 語聲低怯, 倦怠乏力。 舌淡苔薄, 脈虛弱。
證候分析:因產傷血, 氣隨血耗,
Advertisiment
衛陽不固, 故自汗惡風。 氣虛則面色斷白, 氣短懶言, 語聲低怯, 倦怠乏力。 舌淡苔薄, 脈虛弱, 均為氣虛之象。
治療原則:補氣固表, 和營止汗。
方藥:黃芪湯(《濟明綱目》)。 方中黃芪、白術、茯苓、甘草補氣健脾固表;熟地、麥冬、大棗養陰滋血;牡蠣固澀斂汗;防風達表, 助黃芪、白術益氣禦風, 且黃芪得防風, 其功益彰。
2、陰虛盜汗
主要證候:產後睡中汗出, 醒來自止, 面色潮紅, 頭暈耳鳴, 口燥咽幹, 渴不思飲, 或有五心煩熱, 午後較甚, 腰膝疲軟。 舌嫩紅, 少苔或無苔, 脈細數無力。
證候分析:因產傷血, 營陰耗損, 陽虛生內熱, 熱迫汗泄, 故在睡中汗出。 醒後陽氣外衛, 故汗即止。 陰虛陽浮於上, 則面色潮紅, 頭暈耳鳴, 目燥咽幹, 渴不思飲, 乃虛熱灼律, 不得上承。 五心煩熱,
Advertisiment
午後較甚及腰膝酸軟等, 為陰虛損及肝腎。 舌嫩紅或終, 脈細數無力, 為陰虛熱擾於內之征。
治法:養陰益氣, 生津斂汗。
方藥: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加鍛牡蠣、浮小麥。 方中人參益氣生津, 麥冬、五味子滋陰斂汗, 牡蠣固澀, 浮小麥止汗。 共奏益氣養陰, 生津斂汗之效。
(實習編輯:晏紫妮)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