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寶娩出的一剎那, “媽媽”的擔子就真實地落在身上, 首先要面臨的挑戰就是喂母乳, 雖然奶水還沒那麼快來, 但有些事情必須先做, 因為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往往事半功倍, 尤其是哺乳, 一定要把握產後住院的關鍵時刻, 產後立即進行親子肌膚接觸與24小時親子同室, 並學會相關育兒技巧。
大家都知道喂母乳對寶寶有很多好處, 可是真正哺乳時卻往往因狀況百出, 而讓過程充滿阻礙, 不只傷了信心也失去哺育母乳的決心, 究其本源, 因為一開始忽略了一定要做的事, 導致後續接連出現狀況,
Advertisiment
究竟在產後住院的關鍵時刻, 一定要學會哪些哺乳重點呢?
1.產後立即親子肌膚接觸
只要寶寶的狀況允許(沒有早產或異常), 醫護人員將其皮膚擦乾, 會讓寶寶直接躺在媽媽的胸前, 外面覆蓋著溫被單, 持續且不受干擾的讓母嬰雙方熟悉彼此。 如果寶寶有想吃奶的表現時, 醫護人員會協助媽媽哺乳, 這就是“產後立即親子肌膚接觸”。
寶寶出生後半小時內是最清醒的時候, 為了把握時間, 有時醫師還在幫產婦縫傷口, 護理人員就把寶寶放在媽媽的身上。 進行親子肌膚接觸時, 寶寶會嘗試睜開眼睛、抬頭尋找媽媽的聲音, 同時會出現一些吸吮、伸舌頭與尋乳動作, 通過產後立即親子肌膚接觸,
Advertisiment
如果無法立即在產臺上進行親子肌膚接觸, 最好也要在產後4小時內進行第一次的接觸, 若是因為寶寶的問題而必須先隔離, 也應該在隔離後, 儘快讓寶寶開始學習吸吮, 雖然這時大多數人還沒有奶水(或許寶寶可吸到重要的初乳)把寶寶喂飽, 但通過親子肌膚接觸, 有助於母子情感關係的連結, 增強媽媽對嬰兒愛的認同感, 有助提升持續哺乳的意願。
2.選擇24小時親子同室
Advertisiment
相信不少產婦認為“生產後好疲累, 需要好好休息”, 而對24小時親子同室產生排斥, 有些產婦在微博或朋友圈寫文分享自身經歷24小時親子同室的經驗, “有多麼疲倦”或“累壞了”, 讓不少還未經歷的產婦望而卻步, 但實際狀況往往是, 成功的不會分享, 不成功的才會有所埋怨, 產婦不要一開始就排斥, 先聽醫護人員的建議, 瞭解24小時親子同室對於順利哺乳的幫助, 再決定是否一試。 當媽媽後, 心態需要調整, 為了孩子的確要有所犧牲。
“寶寶跟媽媽不能分開”, 理由如下:
1.給寶寶安全感以適應新環境
新生兒給人愛哭的印象, 寶寶哭是常態, 嬰兒房經常充滿此起彼落的哭聲, 只是媽媽聽不到而已, 哭是寶寶的語言, 不只是肚子餓,
Advertisiment
有父母擔心寶寶跟著大人在一起容易被感染, 讓寶寶待在嬰兒房, 被感染的風險更高, 因為初乳提供給寶寶的保護, 來自于媽媽自身對環境(如:親子同室病房、其他家人)產生的抗體, 如果媽媽和寶寶分開, 媽媽無法提供給寶寶不同環境(嬰兒室)的抗體, 跟媽媽在一起的寶寶, 反而能受到媽媽的抗體保護, 降低感染的機會。
Advertisiment
2.隨時滿足寶寶的需求
新生兒的睡眠模式是睡睡醒醒, 餓了就醒, 醒了就要喝奶, 若在媽媽身邊, 寶寶就能隨時喝到乳汁, 即使媽媽一開始還沒分泌足夠的奶水, 但新生兒的胃納量也小, 喝個幾口就又進入睡眠狀態, 媽媽即可休息;否則等家人把寶寶從嬰兒房接回, 寶寶已餓到睡著, 來回接送寶寶會耗費不少時間, 但寶寶依舊沒能喝到奶, 大人也因不斷往返病房與嬰兒房而感到疲憊, 總是處於“備戰狀態”的產婦更無法好好休息。 兩相比較, 親子同室看似媽媽會很辛苦, 可是當寶寶需要喝奶時, 不必在嬰兒室與病房來回奔波, 反而更能增加休息時間。
不要等到寶寶大哭才餵奶, 因為等到寶寶大哭時, 已經是晚期饑餓的信號, 這時,抓狂的寶寶很難順利進入哺乳過程,當寶寶餓到大哭,但媽媽在初期的乳汁就像涓涓細流,他要費力才能喝到,所以,有些寶寶乾脆不喝了。
3.分泌奶水需要足夠的刺激
乳汁分泌原理是:刺激越多,泌乳激素反應越強,也就是“吸得越頻繁,時間也足夠的話,就會增加乳汁的分泌量”。
產後第一天需要寶寶頻繁地吸吮,建議媽媽完全配合寶寶個別需求,讓寶寶喝滿足後自然放開乳☆禁☆房,大多數寶寶約2~3小時一次,一天8~10次,每次持續15~20分鐘以上,才能達到足夠的刺激量,親子同室可增加寶寶吸吮練習的機會,而奶水也很快會在第二、三天就開始分泌。
如果沒有24小時親子同室,將很難達到這個刺激量,因為寶寶多數時間處在睡眠狀態,加上很多時間花在往返接送寶寶上;即使白天讓寶寶待在媽媽身邊,但晚上為了休息,媽媽又多選擇將寶寶送回嬰兒房,晚上正逢泌乳激素分泌的高峰期,在嬰兒房的寶寶卻錯過吸吮的時機,只要媽媽超過4小時沒有喂寶寶,幾乎等同自然退奶,因此,想要順利哺乳,24小時親子同室是決定性的關鍵,身體會依寶寶需求自然調節乳汁分泌量,所以能減少乳腺炎的發生。
雖然寶寶有帶便當來到世上,第一天可能不覺肚子餓而沒有哭,讓媽媽以為不用喂,若因此等到第二天才讓寶寶吸吮,會讓媽媽更感疲累。
4.學習觀察寶寶
寶寶在身邊,可讓媽媽隨時觀察寶寶的一舉一動,不論肚子餓了、尿布濕了或想要撒嬌,雖然都以哭聲表達,但當中有所差異,多觀察幾次便可發現不同,而能適時給予滿足。
寶寶並不是每次一哭就是餓了;也不是以手指按寶寶的臉頰、嘴唇或嘴角看是否有尋乳反射而判斷他餓了,因為只要有刺激,寶寶就會有反應;當寶寶出現主動尋乳、舌頭外吐、吞咽時,才是他釋放的饑餓信號;如果喝飽了,寶寶的嘴會自然鬆開。
很多產婦擔心寶寶是否喝不夠,可通過以下方式觀察寶寶的喝奶狀況:
‧小便次數:第一天一次,第2~5天,每多一天增加一次,第六天以後有六次以上濕且重的尿布,只要有超過這個數字,就不要擔心“寶寶喝母乳不會飽”。
‧睡眠狀況:若睡15分鐘就醒了,可能沒喝飽;若一次睡超過2小時,表示寶寶有喝到奶。
寶寶是否有喝到奶,也關係著含乳方式是否正確,寶寶含乳困難的例子並不多,真要通過學習也有難度,但若有進行產後即刻親子肌膚接觸,讓寶寶及早練習本能,將可降低此問題的影響程度。
5.學習餵奶、擠奶方式
利用產後住院時間學習哺喂相關事宜,有助返家後的哺乳過程順利進行。護理師會教產婦如何調整哺喂姿勢,剛出生的寶寶每次哺乳約半小時到一小時,需要有良好的支撐讓媽媽舒服餵奶;由於媽媽喜歡用某一邊的慣用手,但餵奶需要兩邊都喂,以避免大小奶狀況嚴重,這時必須學習用另外一邊餵奶,“寶寶可塑性很高,學習速度快”;至於學習側躺喂,則讓夜間餵奶更方便省力。
哺乳初期不建議使用吸奶器,最好採用親喂,若有特殊狀況,則以手擠乳方式將乳汁擠出,以手擠乳,令擔心沒有奶水的媽媽很快有成就感,只要正確規律的擠乳,看到一滴滴的乳汁流出,更相信自己有能力喂飽寶寶。
6.學習照顧寶寶大小事
寶寶出生後,所有大小事都需要媽媽的照顧,雖然當媽媽是天職,但這些事卻必須通過學習才能上手,寶寶24小時在媽媽身邊,可讓媽媽實際看到所有可能發生的狀況,若不知該怎麼辦時,護理人員可隨時提供協助,也讓媽媽趁機學習正確的處理方式,回家後,才不會手忙腳亂而不知所措。
24小時親子同室可讓產婦意識到,有一個小生命需要媽媽花時間照顧,因此,只要產婦主動提出需求,醫護人員會盡可能幫助,讓產婦很快適應媽媽的角色。
這時,抓狂的寶寶很難順利進入哺乳過程,當寶寶餓到大哭,但媽媽在初期的乳汁就像涓涓細流,他要費力才能喝到,所以,有些寶寶乾脆不喝了。3.分泌奶水需要足夠的刺激
乳汁分泌原理是:刺激越多,泌乳激素反應越強,也就是“吸得越頻繁,時間也足夠的話,就會增加乳汁的分泌量”。
產後第一天需要寶寶頻繁地吸吮,建議媽媽完全配合寶寶個別需求,讓寶寶喝滿足後自然放開乳☆禁☆房,大多數寶寶約2~3小時一次,一天8~10次,每次持續15~20分鐘以上,才能達到足夠的刺激量,親子同室可增加寶寶吸吮練習的機會,而奶水也很快會在第二、三天就開始分泌。
如果沒有24小時親子同室,將很難達到這個刺激量,因為寶寶多數時間處在睡眠狀態,加上很多時間花在往返接送寶寶上;即使白天讓寶寶待在媽媽身邊,但晚上為了休息,媽媽又多選擇將寶寶送回嬰兒房,晚上正逢泌乳激素分泌的高峰期,在嬰兒房的寶寶卻錯過吸吮的時機,只要媽媽超過4小時沒有喂寶寶,幾乎等同自然退奶,因此,想要順利哺乳,24小時親子同室是決定性的關鍵,身體會依寶寶需求自然調節乳汁分泌量,所以能減少乳腺炎的發生。
雖然寶寶有帶便當來到世上,第一天可能不覺肚子餓而沒有哭,讓媽媽以為不用喂,若因此等到第二天才讓寶寶吸吮,會讓媽媽更感疲累。
4.學習觀察寶寶
寶寶在身邊,可讓媽媽隨時觀察寶寶的一舉一動,不論肚子餓了、尿布濕了或想要撒嬌,雖然都以哭聲表達,但當中有所差異,多觀察幾次便可發現不同,而能適時給予滿足。
寶寶並不是每次一哭就是餓了;也不是以手指按寶寶的臉頰、嘴唇或嘴角看是否有尋乳反射而判斷他餓了,因為只要有刺激,寶寶就會有反應;當寶寶出現主動尋乳、舌頭外吐、吞咽時,才是他釋放的饑餓信號;如果喝飽了,寶寶的嘴會自然鬆開。
很多產婦擔心寶寶是否喝不夠,可通過以下方式觀察寶寶的喝奶狀況:
‧小便次數:第一天一次,第2~5天,每多一天增加一次,第六天以後有六次以上濕且重的尿布,只要有超過這個數字,就不要擔心“寶寶喝母乳不會飽”。
‧睡眠狀況:若睡15分鐘就醒了,可能沒喝飽;若一次睡超過2小時,表示寶寶有喝到奶。
寶寶是否有喝到奶,也關係著含乳方式是否正確,寶寶含乳困難的例子並不多,真要通過學習也有難度,但若有進行產後即刻親子肌膚接觸,讓寶寶及早練習本能,將可降低此問題的影響程度。
5.學習餵奶、擠奶方式
利用產後住院時間學習哺喂相關事宜,有助返家後的哺乳過程順利進行。護理師會教產婦如何調整哺喂姿勢,剛出生的寶寶每次哺乳約半小時到一小時,需要有良好的支撐讓媽媽舒服餵奶;由於媽媽喜歡用某一邊的慣用手,但餵奶需要兩邊都喂,以避免大小奶狀況嚴重,這時必須學習用另外一邊餵奶,“寶寶可塑性很高,學習速度快”;至於學習側躺喂,則讓夜間餵奶更方便省力。
哺乳初期不建議使用吸奶器,最好採用親喂,若有特殊狀況,則以手擠乳方式將乳汁擠出,以手擠乳,令擔心沒有奶水的媽媽很快有成就感,只要正確規律的擠乳,看到一滴滴的乳汁流出,更相信自己有能力喂飽寶寶。
6.學習照顧寶寶大小事
寶寶出生後,所有大小事都需要媽媽的照顧,雖然當媽媽是天職,但這些事卻必須通過學習才能上手,寶寶24小時在媽媽身邊,可讓媽媽實際看到所有可能發生的狀況,若不知該怎麼辦時,護理人員可隨時提供協助,也讓媽媽趁機學習正確的處理方式,回家後,才不會手忙腳亂而不知所措。
24小時親子同室可讓產婦意識到,有一個小生命需要媽媽花時間照顧,因此,只要產婦主動提出需求,醫護人員會盡可能幫助,讓產婦很快適應媽媽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