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體征
1.胎盤殘留第3產程處理不當, 過早牽拉娩出胎盤, 如有大塊胎盤缺損或副胎盤殘留在宮腔內而未能及時發現, 殘留的胎盤組織發生變性、壞死、機化, 形成胎盤息肉。 當其壞死脫落時, 其基底部血管破裂出血。 臨床表現常為紅色惡露時間延長, 反復出血甚或突然大出血、失血性休克, 多發生於產後10天左右。 婦科檢查發現子宮復舊不全, 宮口鬆弛, 有時可見殘留組織堵塞宮口。 患者可伴有發熱, B型超聲檢查顯示子宮內膜線不清, 宮腔內有強光團回聲, 有時可見暗區間雜其中, 宮腔刮出物病理檢查有絨毛組織。
Advertisiment
2.胎膜殘留亦可引起晚期產後出血, 但主要表現為持續性紅色惡露時間過長, 大出血少見。 婦科檢查發現子宮復舊不良, B型超聲檢查顯示子宮內膜線不清, 宮腔內有細小強光團回聲。 宮腔刮出物病理檢查有胎膜組織。
3.蛻膜殘留正常蛻膜組織多於產後1周內脫落並隨惡露排出。 子宮畸形如雙子宮、雙角子宮等, 蛻膜容易剝離不全而長時間殘留, 影響子宮復舊, 容易繼發子宮內膜炎, 導致晚期產後出血, 好發于產後2周左右。 臨床表現不易與胎膜殘留相鑒別。 B型超聲檢查顯示子宮內膜線不清, 宮腔內可能有細小光團回聲或液性暗區。 宮腔刮取物病理檢查僅見玻璃樣變性的蛻膜細胞和紅細胞等, 但不見絨毛。
Advertisiment
4.胎盤附著部位子宮復舊不全或子宮內膜修復不全子宮胎盤附著部位血管在胎盤排出後即有血栓形成, 其後血栓機化, 透明樣變, 血管上皮增厚, 管腔狹窄、堵塞。 胎盤附著部位邊緣的子宮內膜向內生長, 底蛻膜深層的殘留腺體和內膜重新生長, 使子宮內膜正常修復, 該過程需6~8周。 如該部位發生感染, 血栓脫落, 血竇重新開放可以導致大出血。 常發生於產後2~3周, 婦科檢查可見子宮增大、軟, 宮口鬆弛, 有時可見大量血塊堵塞, 按摩子宮則有陳舊性血液及凝血塊排出。 B型超聲檢查顯示子宮內膜線不清, 無第3產程胎盤胎膜殘留病史, 宮腔內無組織回聲。 刮出物無胎盤絨毛, 蛻膜或肌層內仍保持大小不等的管腔, 提示內膜修復過程受阻,
Advertisiment
5.剖宮產術後子宮切口裂開多見於子宮下段剖宮產橫切口的兩側端。 造成切口裂開的原因有:
(1)切口感染:子宮下段橫切口距離陰☆禁☆道近, 手術操作失血及術後出血, 胎膜早破、產程延長等誘因引起切口及周圍感染, 組織壞死脫落, 血管開放而大出血。 切口裂開後加重感染, 二者互為因果, 互相影響使切口難以癒合, 如無菌操作不嚴格更易如此。
(2)切口選擇不當:當切口過低時, 由於接近宮頸外口, 此處組織結構以結締組織居多, 癒合能力差;而切口位置過高時, 位於解剖學內口處, 切口上緣為宮體組織, 收縮力和縮複力強, 胎兒娩出後變厚變短, 下緣為宮頸組織, 縮複力差, 薄而長,
Advertisiment
(3)縫合不當:切緣對合不良, 操作粗暴, 活動性出血的血管縫紮不緊, 尤其是切口兩側角部血管未能縫紮住導致血腫形成;縫線過松或打結過松不能有效壓迫血管, 縫線打結過緊將血管與組織割斷, 縫紮組織過多或過稀, 腸線過粗及結頭過多, 子宮全層穿透縫合等都將影響切口癒合而導致出血。
切口裂開患者常表現為術後3周左右突然發生的無痛性大量陰☆禁☆道流血, 並反復發作, 短時間內患者陷於休克狀態。 檢查時陰☆禁☆道及宮頸管內有血塊, 宮頸外口鬆弛, 有時可在子宮下段切口處觸及凹陷、突起或血塊, 此時切勿強行撕拉或觸摸“異物”,
Advertisiment
6.其他胎盤部位滋養細胞腫瘤、子宮黏膜下肌瘤、子宮內膜息肉、宮腔內異物、宮頸糜爛、宮頸惡性腫瘤等, 均可能引起晚期產後出血。 診斷依靠婦科檢查、血或尿HCG測定, X線或CT檢查, B型超聲檢查及宮腔刮出物病理檢查等。
7.多表現為產後惡露不淨, 有臭味, 反復或突然陰☆禁☆道大出血, 可導致貧血、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對於既往有多次人工流產史, 胎盤粘連史, 產後出血史者, 或分娩時有產程延長, 急產, 雙胎, 難產, 宮腔操作, 副胎盤, 輪廓狀胎盤, 胎盤缺損或產後出血史應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