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產褥期抑鬱症

產褥期抑鬱症(postparturmdepression, PPD)是指產婦在分娩後出現抑鬱、悲傷、沮喪、哭泣、易激怒、煩躁、甚至有自殺或殺嬰傾向等一系列症狀為特徵的心理障礙, 是產褥期精神綜合征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 通常在產後2周出現, 其病因不明, 可能與遺傳、心理、分娩及社會因素有關。

症狀體征

依據PPD的定義包含產後1年內發病的所有抑鬱症, 但大多數PPD發生在產後最初的3個月內。 PPD的主要症狀為情緒低落、落淚和不明原因的悲傷。 但易激惹、焦慮、害怕和恐慌等症狀在患抑鬱症的產母也很常見。 缺乏動力和厭煩情緒也是重要的相關症狀。

Advertisiment
PPD的主動神經系統症狀包括食欲低下、體重減輕、早睡、疲倦和乏力, 還可有便秘。 在認知方面, PPD可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和缺乏信心。 在較嚴重的病例, 還可有自尊心減低、失望感和自覺無用感。 對這類病例, 應詢問其有無自殺的企圖。

其主要表現是抑鬱, 多於產後2周發病, 於產後4~6周症狀明顯。

用藥治療

通常需要治療, 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預防護理

由於所有初級PPD的預防措施並不成功, PPD的預防仍依靠二級預防, 得以及早發現和儘早治療。 常規進行自我問卷調查, 如利用Edinburgh產後抑鬱評分系統(EPDS)進行自我評測, 對於發現和診斷PPD很有幫助。 EPDS已翻譯成中文並發行, 且在研究和臨床方面行之有效。

按照各個產婦心理因素或針對其危險因素進行心理干預,

Advertisiment
將有助於減少PPD的發生。

1.加強孕期保健, 重視孕婦心理衛生的諮詢與指導、對不良個性、既往有PPD史或家族史、篩查出有精神症狀的高危孕婦進行監測和必要的干預。 重視辦好孕婦學校, 鼓勵孕婦及其丈夫一起來上課, 學習認識妊娠和分娩的相關知識, 瞭解分娩過程及分娩時的放鬆技術與助產人員的配合, 消除其緊張、恐懼的消極情緒。

2.改善分娩環境, 建立家庭化分娩室, 以替代以往封閉式的產房, 提高產婦對分娩自然過程的感悟。 開展導樂式分娩, 臨產後有丈夫或其他親人陪伴, 可減少其併發症及心理異常的發生。

3.重視產褥期保健, 尤其要重視產婦心理保健。 對分娩時間長、難產或有不良妊娠結局的產婦,

Advertisiment
應給予重點心理護理, 注意保護性醫療, 避免精神刺激。 實行母嬰同室、鼓勵指導母乳餵養, 並做好新生兒的保健指導工作, 減輕產婦的體力和心理負擔, 輔導產婦家屬共同做好產褥期產婦及新生兒的保健工作。 對以往有精神抑鬱史、或出現有情緒憂鬱的產婦要足夠的重視, 及時發現識別, 並給予適當的處理, 防止產後憂鬱症的發生。

4.圍生期的保健工作應注意主動醫療服務, 掌握孕產婦心理學特點和心理諮詢技巧, 提高服務技能和品質。 要重視社區圍生期孕產婦心理保健工作。

病理病因

引起產後抑鬱症的病因比較複雜, 一般認為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是產後神經內分泌的變化和社會心理因素與本病發生有關。

Advertisiment

1.生物學方面妊娠後期體內雌激素、黃體酮顯著增高, 皮質類固醇、甲狀腺素也有不同程度增加, 分娩後這些激素突然迅速撤退, 黃體酮和雌激素水準下降, 導致腦內和內分泌組織的兒茶酚胺減少, 從而影響高級腦活動。

2.社會因素家庭經濟狀況、夫妻感情不合、住房困難、嬰兒性別及健康狀況等都是重要的誘發因素。

3.產婦心理因素對母親角色不適應、性格內向、保守固執的產婦好發此病。

產後憂鬱症與產後抑鬱症的關係還不明確, 患有產後憂鬱症者不一定發展成產後抑鬱症, 但患有產後憂鬱症者發生產後抑鬱症的可能性增加, 也有可能一部分產後抑鬱症是產後憂鬱症的較重類型, 或是產後憂鬱症發展的結果。

Advertisiment

疾病診斷

主要與產褥期精神病相鑒別。 產褥期精神病是與產褥期有關重要的精神和行為障礙, 絕大多數發生在分娩後頭2周, 但是在產後6周內任何程度的精神病均可能發生。 其臨床特徵為精神錯亂、急性幻覺和妄想、抑鬱和狂躁交叉的多形性病程及症狀易變性。 產褥期精神病以分娩後7天內併發者最多, 主要發生于高齡初產婦、多子女、低社會經濟階層婦女。 對具有上訴病因、誘因和症狀的患者, 應請精神科醫師會診協助診治, 還應做全身檢查及實驗室檢查, 排除和嚴重軀體及腦部疾病有關的精神障礙。 明尼蘇達多項個性調查表、90項症狀自評量表、抑鬱自評量表、焦慮自評量表等量表可協助瞭解患者的情緒狀態。

併發症

易激惹、恐怖、焦慮、沮喪和對自身及嬰兒健康過度擔憂,常失去生活自理及照料嬰兒的能力,有時還會陷入錯亂或嗜睡狀態。

發病機制

過去的研究認為激素,特別是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失衡可能是PPD的病因,但其確切的機制尚未闡明。目前認為PPD的高危因素包括抑鬱症病史(特別是產後抑鬱)、個性脆弱、缺乏社會支持、不良婚姻關係、家庭糾紛、意外生活事件、圍生期母嬰合併症和貧窮等。妊娠期存在有抑鬱症候者發生PPD的可能性很高。

併發症

易激惹、恐怖、焦慮、沮喪和對自身及嬰兒健康過度擔憂,常失去生活自理及照料嬰兒的能力,有時還會陷入錯亂或嗜睡狀態。

發病機制

過去的研究認為激素,特別是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失衡可能是PPD的病因,但其確切的機制尚未闡明。目前認為PPD的高危因素包括抑鬱症病史(特別是產後抑鬱)、個性脆弱、缺乏社會支持、不良婚姻關係、家庭糾紛、意外生活事件、圍生期母嬰合併症和貧窮等。妊娠期存在有抑鬱症候者發生PPD的可能性很高。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