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用NLP方法真的可以改善親子關係嗎

NLP究竟是一門什麼樣的神奇學問, 和親子教育有什麼關係呢?

近日, 筆者有幸認識了著名NLP導師張國維博士, 聆聽了他對NLP的介紹, 他本人學習和講授NLP的心路, 以及NLP技巧如何造福於每個家庭的講述, 深受啟發。

從沮喪的父親到NLP傳道者 張博士有三個兒子, 大兒子在美國威斯康辛洲大學(UW) 碩士畢業。 二兒子在美國南加州大學(USC)攻讀電腦博士, 並獲得USC的4年獎學金, 約值港幣100萬元。 小兒子亦是以全A成績獲美國加州大學(UCLA)錄取, 並獲得每年約20萬的獎學金。

很多人都羡慕張博士, 向他請教教子真經, 殊不知, 作為一位優秀的工程師,

Advertisiment
事業上的成功人士, 在接觸NLP學問之前, 張博士竟是一個在孩子面前束手無策, 甚至可以說是沮喪無奈的人。

張博士一度與三個孩子的關係很差, 跟大多數的父母一樣, 責備和訓斥孩子, 對他來說並不少見。 他認為這是一個負責任的父親應該做的事情, 自己的父母曾經也是這樣教育自己的。 他常常很強硬地要求孩子們去做一件事情, 而不是管孩子們是否願意。

但他發現, 對孩子越責駡越沒有效果, 而越沒有效果就越可能給予孩子最嚴重的責駡, 其結果就是孩子們的反抗不斷升級, 自己的情緒越來越差, 以至於嚴重影響健康、影響睡眠。 這是因為糟糕的情緒會使身體會進入一種緊張的狀態, 血壓升高,

Advertisiment
免疫力下降, 人就非常容易生病。

曾經有一段時間, 張博士因為工作的壓力加上孩子的問題經常吃頭痛丸、看醫生, 嚴重的時候感覺心都快跳出來了, 整個臉都是痛的, 不能吃固體食物, 牙齒都軟軟的, 他以為是牙齒出了問題。 他去看醫生, 醫生提醒他壓力過大、血壓高、膽固醇高, 建議他不要再工作了, 放過孩子。

但他又怎麼能放過孩子不管, 放下工作不做呢?他越擔心就越做不好, 越做不好就越擔心, 整個人都簡直要崩潰了, 曾經一度起了自殺的念頭, 很頹喪、很灰暗。

幸運的是, 他接觸到了NLP, 瞭解了自己的行為, 明白孩子們生存的環境已大大改變, 對類似自己父輩那一種責駡教育的理念根本無法接受。 要挽回孩子們對自己的愛,

Advertisiment
必須停止責駡訓斥。

在NLP的理念引導下, 他開始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自己, 嘗試跟孩子建立更親密和諧的關係。 剛開始的時候, 孩子們有點不習慣他的新行為, 不知道怎麼反抗他。 終於, 用了差不多兩年的時光, 他調節好了健康, 處理好了情緒, 掌握了與孩子們有效溝通的技巧。 一切都開始好轉, 他逐漸成立一位遊刃有餘的父親。

NLP可以幫助父母建立正面的思維 NLP的英文全稱是(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 即身心語言程式學, 是一門研究如何運用語言和身體語言的學問。

按照西方心理學的觀點, 人們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 既可以建立關係, 亦可以破壞關係, 而一切卓越的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及思維模式, 正是這些模式決定了他的卓越。

Advertisiment

NLP就從破解成功人士的語言及思維模式入手, 獨創性地將他們的思維模式進行解碼, 進而發現人類思想、情緒和行為背後的規律, 將其歸結為一套可複製可模仿的程式。 換句話說, NLP就是模仿卓越, 模仿有智慧的人的思想行為情緒的一門技術。

NLP對改善親子關係有什麼幫助呢?張博士說, NLP是一門正面心理學, 可以幫助父母面對孩子的種種言行建立正面的思維, 而不是動輒產生負面的評價。 提倡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 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從而瞭解孩子有那樣的行為是正常的, 甚至是值得贊許的。

比如, 孩子看到一杯茶覺得很好玩, 把玩了好半天。 一個沒學過NLP的父母可能會開始生氣:一杯茶有什麼好玩的,

Advertisiment
你肯定是在找藉口不做事!而一個學過NLP的父母會怎麼做呢?他會問孩子在茶裡看到什麼了, 會跟他一起去好奇, 一起去瞭解, 那孩子就會覺得父母很愛他, 就會很樂意跟交流了。

如果孩子覺得很好奇的時候你卻罵他: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呢, 不就一杯茶嗎, 放著不許動!那孩子就會覺得父母不愛他。 這就是說, 父母應該把自己放在跟孩子一樣的位置, 而不是把自己放得很高, 把孩子放得很低, 把他們自以為是的“愛”給孩子。

再比如, 孩子做功課做得慢, 不瞭解NLP的父母可能會直接罵他懶, 但孩子有可能只是不會做題, 擔心做錯, 如果父母不分青紅皂白地罵他一頓, 孩子只會覺得委屈、驚慌, 更加不願意做, 情況就更糟。

現在很多父母,把孩子看作是小孩子,覺得他們什麼都不懂,需要自己的指導,然後就把他們自己作為大人的行為強加給孩子,完全沒考慮到孩子並不能接受這樣一些思想或行為,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父母要有耐心,有體諒孩子心情的能力。

教育孩子之前,先處理自己的情緒 張博士說,很多時候,父母無法和孩子溝通,是因為沒有先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或孩子的情緒問題。須知,當父母自己情緒很糟糕的時候去跟孩子溝通,大喊大叫張牙舞爪不可避免。

而孩子的憤怒和傷心就會相應地被激發出來,他要保護自己就只能跟你對抗,最後的結果就是兩敗俱傷,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當孩子的情緒很糟糕時也一樣,他已經像個火藥包,需要發洩,你卻要講大道理,他又哪裡聽得進呢?

所以,NLP的角度看,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先要處理好“情敵”——情緒的敵人,憤怒、悲傷、恐懼、緊張,不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也就不能教育好孩子。試想一個面露青筋,滿身肌肉緊繃的父母,孩子看了就害怕,都沒開始講就想跑了,哪還有什麼親和力可言?

要讓孩子體會到你對他的愛 有的父母會說,自己也想心平氣和地跟孩子溝通,但孩子的對抗反應常令自己一下子就失去了耐心。張博士回答說,為什麼孩子會對父母有這麼多的對抗情緒,其中的關鍵因素是父母未能使孩子明白,父母的行為是一種愛。

比如,孩子不想做作業,父母如果直接罵孩子懶,那孩子就會很失望,很害怕,這時候就應當給他一個空間,讓他去選擇,是現在做,還是吃完飯再做?要不要媽媽和他一起做?這題有沒有另外的角度?有沒有另外的方法?等等,這樣,孩子就會覺得媽媽是跟我在一起的,是愛我的,就不會對抗媽媽了。

換句話說,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當然,尊重孩子不等於尊重錯誤,太小的孩子不能太寵,如果太寵,就可能沒有立場。

張博士指出,要讓孩子體會到父母對她的愛,教導的行為要富於彈性,要靈活,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要採取不同的策略,因為孩子在不斷地學習、變化。比如,父母贊一個五六歲的孩子:“你會自己刷牙啦,真棒!”孩子會很高興,但同一句話說給一個十五六歲的孩子聽,就不合適了。

通常,從孩子七八歲開始要留意他的變化,到了十三到十七歲中間,孩子對尊重的需要就遠比小時候強烈。另外,對一些父母來說效果很好的技巧,對另一些父母可能就不一定適用。

自我價值感低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理解 張博士說,自我價值感低的孩子,會對別人沒有信心,對父母也沒有信心,不信老師,不信其它同學,於是就變得很被動,就會變得很愛發脾氣借此保護自己。他會逐漸對別人產生疏離,越疏離他就越失去耐性,越不愛自己,覺得自己沒有生活價值,應該痛苦。

他會因此不斷去捕捉這樣的證據,證明自己是有問題的。當媽媽給他過生日,他就會想這是不是媽媽故意做一場戲給他看,因為自己並不可愛,媽媽為什麼要這樣;當爸爸媽媽很晚都不回家時,他會認為爸爸媽媽太不愛他了,卻不會去想:爸爸媽媽可能是工作太忙,太累了。

甚至,他會把爸爸媽媽很累這一點也看成是自己的過錯——比如是因為要供自己讀書——然後繼續捕捉類似的行為。當爸爸媽媽放假帶他出去玩,他有可能會認為這是爸爸媽媽企圖彌補過失,他會故意不參與,令爸爸媽媽生氣,從中覺得自己有能力控制父母。

上述種種這些行為會造成惡性循環,越不接觸別人就越孤僻,越孤僻就越不開心,父母見他不出聲也就不和他溝通,情況越來越惡化。

所以,對自我價值感低的孩子,要有更多的換位思考,不要以為把自己希望給予孩子的東西給予了孩子,就叫愛,而應該盡可能去理解孩子最想要什麼,否則孩子是不會買帳的。

現在很多父母,把孩子看作是小孩子,覺得他們什麼都不懂,需要自己的指導,然後就把他們自己作為大人的行為強加給孩子,完全沒考慮到孩子並不能接受這樣一些思想或行為,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父母要有耐心,有體諒孩子心情的能力。

教育孩子之前,先處理自己的情緒 張博士說,很多時候,父母無法和孩子溝通,是因為沒有先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或孩子的情緒問題。須知,當父母自己情緒很糟糕的時候去跟孩子溝通,大喊大叫張牙舞爪不可避免。

而孩子的憤怒和傷心就會相應地被激發出來,他要保護自己就只能跟你對抗,最後的結果就是兩敗俱傷,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當孩子的情緒很糟糕時也一樣,他已經像個火藥包,需要發洩,你卻要講大道理,他又哪裡聽得進呢?

所以,NLP的角度看,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先要處理好“情敵”——情緒的敵人,憤怒、悲傷、恐懼、緊張,不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也就不能教育好孩子。試想一個面露青筋,滿身肌肉緊繃的父母,孩子看了就害怕,都沒開始講就想跑了,哪還有什麼親和力可言?

要讓孩子體會到你對他的愛 有的父母會說,自己也想心平氣和地跟孩子溝通,但孩子的對抗反應常令自己一下子就失去了耐心。張博士回答說,為什麼孩子會對父母有這麼多的對抗情緒,其中的關鍵因素是父母未能使孩子明白,父母的行為是一種愛。

比如,孩子不想做作業,父母如果直接罵孩子懶,那孩子就會很失望,很害怕,這時候就應當給他一個空間,讓他去選擇,是現在做,還是吃完飯再做?要不要媽媽和他一起做?這題有沒有另外的角度?有沒有另外的方法?等等,這樣,孩子就會覺得媽媽是跟我在一起的,是愛我的,就不會對抗媽媽了。

換句話說,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當然,尊重孩子不等於尊重錯誤,太小的孩子不能太寵,如果太寵,就可能沒有立場。

張博士指出,要讓孩子體會到父母對她的愛,教導的行為要富於彈性,要靈活,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要採取不同的策略,因為孩子在不斷地學習、變化。比如,父母贊一個五六歲的孩子:“你會自己刷牙啦,真棒!”孩子會很高興,但同一句話說給一個十五六歲的孩子聽,就不合適了。

通常,從孩子七八歲開始要留意他的變化,到了十三到十七歲中間,孩子對尊重的需要就遠比小時候強烈。另外,對一些父母來說效果很好的技巧,對另一些父母可能就不一定適用。

自我價值感低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理解 張博士說,自我價值感低的孩子,會對別人沒有信心,對父母也沒有信心,不信老師,不信其它同學,於是就變得很被動,就會變得很愛發脾氣借此保護自己。他會逐漸對別人產生疏離,越疏離他就越失去耐性,越不愛自己,覺得自己沒有生活價值,應該痛苦。

他會因此不斷去捕捉這樣的證據,證明自己是有問題的。當媽媽給他過生日,他就會想這是不是媽媽故意做一場戲給他看,因為自己並不可愛,媽媽為什麼要這樣;當爸爸媽媽很晚都不回家時,他會認為爸爸媽媽太不愛他了,卻不會去想:爸爸媽媽可能是工作太忙,太累了。

甚至,他會把爸爸媽媽很累這一點也看成是自己的過錯——比如是因為要供自己讀書——然後繼續捕捉類似的行為。當爸爸媽媽放假帶他出去玩,他有可能會認為這是爸爸媽媽企圖彌補過失,他會故意不參與,令爸爸媽媽生氣,從中覺得自己有能力控制父母。

上述種種這些行為會造成惡性循環,越不接觸別人就越孤僻,越孤僻就越不開心,父母見他不出聲也就不和他溝通,情況越來越惡化。

所以,對自我價值感低的孩子,要有更多的換位思考,不要以為把自己希望給予孩子的東西給予了孩子,就叫愛,而應該盡可能去理解孩子最想要什麼,否則孩子是不會買帳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