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用你的愛填滿孩子的心靈

讓孩子在關愛中成長是每個家長的職責, 給孩子的心靈提供營養讓孩子也充滿愛心。 來自父母的愛能鼓勵孩子去追尋理想讓孩子成長。 那麼父母的愛到底有多麼重要呢?讓我們一起來瞭解。

在關愛中成長――情商發育

二戰後, 歐洲的一家醫院接收了一批戰爭孤兒。 雖然給孩子提供的營養沒有問題, 但孩子卻越來越瘦, 並且接二連三地死去。 原因是孩子太多而照顧他們的人手不夠, 無法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愛☆禁☆撫。 可見, 心靈的撫慰比身體上的需求更重要, 即使身體對物質的需求得到了滿足,

Advertisiment
但如果缺乏心靈的撫慰, 身體還是會衰竭的。 所以在子女還小的時候, 請你一定不要忘記緊緊地擁抱他, 多跟他交流。

請多撫摸你的孩子吧

我的一個朋友有 4 個女兒。 有一次她向我訴苦說:“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每天晚上我都累得要命。 老大, 想枕著我的右胳膊睡覺;老三要枕著我的左胳膊睡覺;老四則爬到我的肚子上睡覺;老二呢爭不過別人, 只好在我兩腿間縮著身子睡覺。 你說我該怎麼辦?”有孩子的人往往都會為這種事情而感到不知所措。 到底要不要抱孩子呢?為了讓孩子養成好習慣, 孩子哭了, 不去抱他行嗎?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哈洛(Harlow) 拿小猴子做了如下實驗:

他給剛出生的小猴子找了兩個模擬媽媽。 一個是用鐵絲製成的“鐵絲媽媽”,

Advertisiment
上面綁了奶瓶;另一個是把布片綁在鐵絲模型上製成柔軟的“布片媽媽”, 但是上面沒有綁奶瓶。 哈洛假定, 小猴子如果願意和帶奶瓶的“鐵絲媽媽”待在一起, 就意味著填飽肚子的欲望更重要, 而跟“布片媽媽”待在一起的時間長, 則意味著通過皮膚接觸得到愛更重要。 結果小猴子大部分時間都跟“布片媽媽”待在一起, 只有在餓得不行的情況下才到“鐵絲媽媽”那裡喝奶。

對孩子來說, 父母的愛遠比物質需求重要得多。 咯吱一下、使勁擁抱一下、親吻一下, 看上去好像沒什麼, 但孩子能從中感覺到父母的愛, 而且孩子越小就越需要肌膚的親密接觸。

父母的關愛很重要

上幼稚園的孩子有挫折感或心理矛盾時會無緣無故地耍賴,

Advertisiment
或往媽媽懷裡鑽。 這包含有“媽媽, 我還是小寶寶呢”的意思, 並希望通過與媽媽身體上的接觸得到安全感, 甚至連剛出生的嬰兒也能感覺出大人是否愛自己, 並做出相應的反應。 新生兒被大人愛☆禁☆撫會露出舒服的表情, 還會沖你笑一笑, 但如果你態度粗暴, 寶寶就會一臉的不高興, 甚至哇哇大哭呢。

二戰後, 歐洲的一家醫院接收了一批戰爭孤兒。 雖然孩子提供的營養沒有問題, 但他們卻越來越瘦, 並且接二連三地死去。 原因是孩子太多而照顧他們的人手不夠, 無法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愛☆禁☆撫。 他們因得不到身體的愛☆禁☆撫而死去。 學者給這個病起名為“衰竭”(Marasmus)。 Marasmus 的意思是“衰弱”“消耗”, 其中有兩方面的含義, 一方面是身體上的需求,

Advertisiment
另一方面是心靈上的撫慰。 心靈的撫慰比身體上的需求更重要, 即使身體的物質需求得到了滿足, 如果缺乏心靈的撫慰, 身體還是會衰竭的。 所以在子女還小的時候, 請你一定不要忘記緊緊地擁抱他, 多跟他交流。

在孩子嬰幼兒時期(嬰兒時期是指3周歲前, 幼兒時期是指 3~8周歲), 父母應該在他們的心靈裡填滿愛。 只有得到充分的愛, 孩子的情緒才會穩定, 並產生信賴感, 這是人格形成的基礎。 那些情緒不穩定、沒有信賴感的孩子一方面想尋找心靈的慰藉, 另一方面又無法信任和關愛別人。 無法關愛別人其實等於無法愛自己, 愛是要發自內心的。 這裡所說的愛不是指過分的保護和溺愛, 而是指真誠的愛,

Advertisiment
理智的愛, 珍視孩子心靈的愛。

紀伯倫(Gibran)在《先知》裡有一首“論孩子”的詩, 宣導無私的愛:

你們的孩子, 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 卻不隨你們而去,

他們雖然和你們同在,

卻不屬於你們……

孩子是神賦予的生命, 你只是受他的委託來照顧孩子。 這樣的想法才不會讓你陷入執著的深淵, 這樣你對孩子的愛將是純粹的、無私的愛。

小編總結: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 不僅需要來自父母的愛, 還需要更多人的愛才能填滿心靈。 只是孩子一般先通過爸爸媽媽來學會愛的本領, 從而更容易學會愛別人, 信賴別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