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用同理心作為基石奠定親子關係

人類辨識自己的第一面鏡子, 就是他的父母。 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 嬰兒就從父母的臉龐和反應上, 辨認出自己, 心理學家稱之為“反映”。 孩子發出“咿呀”的聲音, 父母也以“咿呀”的聲音回應;孩子咧開嘴, 父母就報以笑容;孩子感覺孤單, 父母就把他抱起來安慰;孩子感覺無聊, 父母就逗他玩, 讓他高興。 慢慢地孩子從這些互動中學到:“我很有價值, 如果我感到無聊或是餓了, 有人會來照顧我。 ”

嬰兒通過和父母的親密接觸, 開始認識周圍環境, 學習表達自己。 日常生活中, 父母以同理心去傾聽、觀察嬰兒的需求,

Advertisiment
感受他的感覺, 並做出適當的回應, 就能教導孩子瞭解自己的情緒, 並主動表達。 通過不斷重複、可預期的互動, 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愛, 感受到父母很希望瞭解自己。 建立了這層信任, 孩子就知道自己有能力表達感覺, 而且能讓自己的需求獲得滿足。 這是一種很好的感覺。

躺在搖籃中的寶寶哭了, 是需要安靜, 是害怕, 還是希望被抱起來?是尿布濕了, 累了, 還是真的餓了?如果這些需求沒有被適當地反映出來, 或者成人做出一種嬰兒不能理解的反應, 嬰兒對自我的認識就會扭曲。

如果每次哭叫, 就不分青紅皂白地被母親的乳☆禁☆頭或是奶瓶堵住了嘴, 小嬰兒就在懷疑中學到, 所有負面情緒都能以‘吃’來回應。

當然, 孩子的需求和大人的需求不一定時刻相符,

Advertisiment
但是為求得片刻安寧而堵住他的嘴巴, 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建議, 父母只要聽從自己的同理心, 花點時間, 就能瞭解孩子的“語言”, 並説明他表達自己。 兒童的發展植根於每天的練習, 父母的日常行為和活動足以影響孩子的期望、經驗與情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