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用繪本詮釋孩子的世界

作為超現實主義大師的代表, 安東尼·布朗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繪本創作者, 他更是一個藝術家。 藝術家是最接近童年世界的人。 安東尼·布朗的分享, 幫我們走近孩子“本來的樣子”。

安東尼·布朗曾是一個喜歡在父親經營的小酒館裡編故事給大家聽的小男孩, 長大後投身於自己熱愛的“真正的繪畫”, 並在繪本創作上取得了極大成功, 在2000年榮獲繪本創作界的最高榮譽“國際安徒生獎”。

安東尼·布朗的作品極具超現實主義風格, 諸多隱喻也增添了故事和畫面的奇幻神秘色彩, 他對自己內心的感知和對兒童世界的理解,

Advertisiment
使他的作品常常能夠引起孩子們的共情。

靈感來自童年的“形狀遊戲”

談及靈感, 安東尼·布朗說:“孩子們經常會問我, 我的靈感是從哪裡來的。 我告訴他們, 你們從哪兒得到靈感, 我就從哪兒得到靈感。 靈感來源於我的童年經歷, 來自于我的孩子們的經歷, 來源於其他人的故事, 來源於電影、繪畫或是夢……靈感來源很廣。 當我們創作時, 我們是把這些經歷轉化為一幅畫、一本書或一段音樂。 其實, 藝術家和孩子一樣, 都在玩自己的形狀遊戲。 ”

形狀遊戲, 是安東尼小時候非常喜歡玩的遊戲。 安東尼·布朗曾說, “形狀遊戲對我的個人視野至關重要。 因為在我創作每本書的時候, 它都不可或缺。 ”

安東尼的形狀遊戲的規則很簡單,

Advertisiment
第一個人畫個簡單的圖形, 第二個人要用另一種顏色的筆將它變成一種“有意義”的東西。

根據安東尼·布朗的觀察, 似乎所有的孩子都很喜歡也很擅長這個遊戲, 而且比成人玩得好多了。 可惜的是, 隨著長大, 孩子們逐漸失去了視覺上的想像力, 看世界時所懷的那顆好奇心似乎也在慢慢消失。

孩子們從書中讀到了自己

好像提到安東尼·布朗的名字就會想起大猩猩, 這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創作最多也是最成功的角色——“威利”。

01.從“威利”的故事中體察孩子的感受

安東尼·布朗說, “我不記得為什麼把威利設計成黑猩猩了, 但塑造他性格的來源是很明顯的。 我常常被問起這角色是不是以我自己為原型的, 很大程度上是這樣的,

Advertisiment
而且我覺得很多人小時候也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我一直生活在哥哥的陰影下, 大部分童年時光都是在無望的競爭中度過的, 不管幹什麼, 他都比我強。 而威利這只黑猩猩也是生活在‘大’猩猩中的, 其他大猩猩都比他強壯、彪悍, 而他顯得微不足道。 ”

生活中我們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周圍大部分人, 安東尼·布朗認為孩子更有這樣的感受。 孩子生活在由大人主導的世界裡, 在這個世界裡他們更渺小、更脆弱、更容易被人忽視、更沒有影響力。 他們的哥哥、姐姐、父母和老師, 時常對他們指手畫腳, 有時生活對他們來說是極其恐怖的。

02.用繪本疏導孩子的壓力

威利的處境, 雖然採取隱喻的形式, 卻引起了孩子們的深切共鳴。

Advertisiment
有上千的小讀者寫信告訴他, 他們都認為自己與威利很像。

在《膽小鬼威利》中, 威利一直忍受著大猩猩的欺負, 他們都管他叫“膽小鬼威利”。 一天, 威利發現了一篇“不要做膽小鬼”的課程廣告。 他申請參加了這個課程, 希望能讓自己更加強壯, 直到能夠跟大猩猩一較高下。

威利完成了所有課程, 變得強壯威武, 還成功地完成了一次“英雄救美”。 威利非常自豪, 他不再是一個膽小鬼了, 而是一個英雄。 結果這時, 他“梆”的一下子撞到了電線杆。 “啊, 真對不起!”最後一幅圖, 是威利向路燈道歉。

在結尾安東尼·布朗故意沒有畫任何視覺上的參照物, 從圖中看不到路燈頂, 周圍也沒有任何東西, 因此我們也不知道威利最後有沒有縮回到從前的大小。

Advertisiment
他說他希望結局是開放性的, 但是這個故事要強調的, 似乎不在於威利的體型有沒有發生現實的轉變, 結局試圖告訴大家, 即使一個人的體型變了, 但他的本性會依然如故。

安東尼·布朗最喜歡的一封信來自一個名叫佈雷特的澳洲小男孩。 這封信的收件人是威利, 而不是安東尼·布朗。 這封信對威利來說, 或是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最絕妙的建議。 他在信裡說:親愛的威利, 你不必非得高大而強壯, 只是要當心走路, 別再撞到了。

孩子也和我們一樣, 很多時候喜歡一本書, 是因為可以從裡面讀到自己。 在不斷閱讀中我們所尋求的, 除了答疑解惑、找到處理問題的辦法, 更為重要的是, 在自我認同中得到心靈的安慰與精神的支持。

繪本的價值是和真實的生命建立聯結

Q1:你有許多關於爸爸的書,但是大部分作品中爸爸的形象都不太好,這和你的經歷是否有關?

安東尼·布朗 我自己也發現,在我早期的很多作品中,父親形象並不是太好。比如《大猩猩》中父親的角色是個很冷漠的人,而在《朱家故事》中父親的角色又是個非常挑剔的人,這可能與我本人的生活經歷相關。

我的父親在我17歲的時候就過世了,而我親眼目睹了父親去世的那一幕,這對我來說打擊很大。也許我在作品中表達著我的心情:為什麼我的父親在我那麼小的時候就離世了呢?

有一天我在我母親的箱子裡面,發現了一張我父親的照片,還有一件我父親當年穿過的衣服(就是《我爸爸》中父親穿的那件衣服的原型)。看到這件衣服時,我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小時候我的父親像上帝一樣無所不能的狀態。發現父親衣服的那一幕解放了我,他讓我開始創作一個偉大的父親——像當年我的父親一樣偉大。

Q2:你在創作中有沒有設定讀者年齡段的意識?

安東尼·布朗 我在創作的時候沒有考慮任何讀者年齡分段的問題,我的書是自己找到讀者的。我從來沒有考慮過我的書是寫給2歲、7歲還是11歲的孩子看的,這樣的想法不利於創作。對我來說,我的創作並不是為了達到教育的目的,它就是創作本身,僅此而已。

Q3:有沒有考慮過低幼的孩子能否理解書中暗喻的內容,以及你所表達的那些生活中深刻的意義?

安東尼·布朗 我在我的創作中加入了隱喻,還有一些需要深度解讀才能理解的元素,但是這些元素的加入都是源於我本人的興趣,我也知道孩子們可能需要多次閱讀才能發現其中深藏的一些東西。

但是,孩子們剛開始讀的時候能不能理解並不重要,我想在我們和孩子閱讀的時候,不要像許多人在學校裡面做的那樣,把一幅畫掛在牆上,然後讓孩子們盯著這幅畫來看,問他們理解了嗎,懂了嗎……這樣的方式是不好的,我非常不喜歡。

我希望父母和老師們都可以教會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讀方式,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的經歷中讀出畫中的不同,讀出作品中所含有的不同的層次。 

繪本的價值是和真實的生命建立聯結

Q1:你有許多關於爸爸的書,但是大部分作品中爸爸的形象都不太好,這和你的經歷是否有關?

安東尼·布朗 我自己也發現,在我早期的很多作品中,父親形象並不是太好。比如《大猩猩》中父親的角色是個很冷漠的人,而在《朱家故事》中父親的角色又是個非常挑剔的人,這可能與我本人的生活經歷相關。

我的父親在我17歲的時候就過世了,而我親眼目睹了父親去世的那一幕,這對我來說打擊很大。也許我在作品中表達著我的心情:為什麼我的父親在我那麼小的時候就離世了呢?

有一天我在我母親的箱子裡面,發現了一張我父親的照片,還有一件我父親當年穿過的衣服(就是《我爸爸》中父親穿的那件衣服的原型)。看到這件衣服時,我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小時候我的父親像上帝一樣無所不能的狀態。發現父親衣服的那一幕解放了我,他讓我開始創作一個偉大的父親——像當年我的父親一樣偉大。

Q2:你在創作中有沒有設定讀者年齡段的意識?

安東尼·布朗 我在創作的時候沒有考慮任何讀者年齡分段的問題,我的書是自己找到讀者的。我從來沒有考慮過我的書是寫給2歲、7歲還是11歲的孩子看的,這樣的想法不利於創作。對我來說,我的創作並不是為了達到教育的目的,它就是創作本身,僅此而已。

Q3:有沒有考慮過低幼的孩子能否理解書中暗喻的內容,以及你所表達的那些生活中深刻的意義?

安東尼·布朗 我在我的創作中加入了隱喻,還有一些需要深度解讀才能理解的元素,但是這些元素的加入都是源於我本人的興趣,我也知道孩子們可能需要多次閱讀才能發現其中深藏的一些東西。

但是,孩子們剛開始讀的時候能不能理解並不重要,我想在我們和孩子閱讀的時候,不要像許多人在學校裡面做的那樣,把一幅畫掛在牆上,然後讓孩子們盯著這幅畫來看,問他們理解了嗎,懂了嗎……這樣的方式是不好的,我非常不喜歡。

我希望父母和老師們都可以教會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讀方式,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的經歷中讀出畫中的不同,讀出作品中所含有的不同的層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