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用賞識培育幼兒的自信

孩子一出生就有心理活動, 3~6歲則是個性心理形成的開始時期, 性格、能力等心理特徵已經初步發展起來, 這一階段的幼兒有較強的可塑性。

日本著名兒童教育家鈴木鎮一在其《幼兒才能開發》一書中說:“在孩子身上, 存在著不可估量的潛力, 只要拋棄錯誤的教育方法, 則無論怎樣的孩子, 其能力的幼芽都能茁壯成長。 所以說, 孩子能力的幼芽是大人掐掉的。 ”

賞識教育, 即“賞識——成功教育”, 孩子做得再差, 大人也不抱怨, 要不斷鼓勵和讚賞, 並堅持不懈地幫助、引導, 直到最終達到成功。

賞識的實質是承認差異、尊重差異,

Advertisiment
成功的實質是不怕失敗。 哪怕孩子一百次摔倒, 要相信孩子一百零一次能爬起來;哪怕孩子一千次失敗了, 大人仍要堅信他一千零一次能成功, 這就是賞識教育。 那麼, 在實際生活中如何操作賞識教育呢?

1.學會鼓勵:孩子嘗試做一件事沒有成功, 並不表示他無能, 只不過他還沒有掌握技巧, 如果我們指責孩子, 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受到傷害而放棄努力。 因此, 要鼓勵:

①多使用鼓勵性語言, 如“繼續下去, 你會成功的。 ”“老師相信你會做得更好。 ”

②多用積極性評價, 如“你非常能幹”、“你做得很好”、“相信你下次會成功的”等。

③重視非言語的運用。 如目光、表情、姿態、動作等。 事實上, 教師對孩子抱有不同的態度, 孩子就會表現出相應的行為反應。

Advertisiment

2.尊重差異 俗話說:“十指有長短”, 每個孩子在發展中必定是存在差異的。

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 我們在尊重幼兒獨立人格的同時, 必須承認在身心發展上兒童既有年齡而表現出的特殊規律, 又有個性間的差異, 切不可從主觀意願出發, 無視孩子和成人之間, 孩子和孩子之間在認知水準、情感傾向及能力等各方面的不同之處。

特別是家長, 不可盲目地讓孩子學這學那, 而要從幼兒自身條件及興趣出發, 讓孩子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活動。 對一些能力弱的幼兒, 教師更應注重給他們快樂和自信。

以前, 我教過一個小班的男孩, 膽子特別小, 動手能力很差, 最怕上美術課。 有一次他從家裡帶來了幾張圖畫,

Advertisiment
是和媽媽去動物園後畫下來的, 雖然畫得不太好, 但我還是掛在了班裡的展覽角上, 鼓勵他以後要多畫畫。

從那天以後, 他就漸漸喜歡畫畫了, 在家裡也經常主動要求畫畫。 媽媽說他比以前快樂了許多, 聲音也響亮了許多。 還有一個孩子, 自控能力特別差, 是全園有名的“淘氣包”。

對這個孩子, 我嘗試著去接近他, 發現他的優點, 並當著大家的面表揚他, 及時強化他的“閃光點”, 逐步改善他在眾人心目中的“壞孩子”形象, 從另一個角度評價他。

在長期的觀察中, 我發現他最感興趣的活動是體操, 於是就建議他進了體操班。 通過活動對他進行控制能力、意志力、群體交往等方面的培養, 一段時間後他改正了打人、扔玩具、上課不守紀律等不良習慣。

Advertisiment

3.持之以恆, 把握尺度:賞識教育貴在堅持, 持之以恆才能有顯著的效果。

在一般情況下, 教師和家長都會注意鼓勵孩子, 但有時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 容易造成人為的失控, 在情急時大聲指責或諷刺孩子, 從而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降低孩子對自我的評價, 對自信心的形成產生不良的影響。

賞識教育主張對孩子多肯定、多鼓勵、少批評, 但不是說孩子犯了錯誤就不去批評。 孩子犯了錯誤, 應先分析錯誤的動機、原因, 然後適當地把握批評尺度。 就教師而言, 從認知方式看, 可把幼兒分成兩種:一種是依存性的, 一種是獨立性的。

依存性強的幼兒, 對老師的態度較敏感, 教師可運用表揚激動他們學習,

Advertisiment
其中重要的一點是要有針對性的表揚, 而不是籠統、空泛的說“好”, 要講清楚好在什麼地方。

而對獨立性強的幼兒, 教師不需要太多給予鼓勵, 以免降低他們的內在動機, 產生驕傲情緒。 因材施教是教師應把握的一個重要教育策略。

21世紀競爭激烈, 充滿挑戰, 需要自信又有能力的人, 從小幫助孩子樹立自信, 是今後取得成功的關鍵。 因此教師和家長應尊重孩子, 相信孩子, 鼓勵孩子, 賞識孩子, 挖掘每一個孩子的潛力, 讓孩子在自信中體驗成功, 體驗快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