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用關愛面對接觸我們的孩子

早晨, 進到我們亞運村幼稚園, 看到一個老師懷抱著孩子, 孩子靠在老師的懷裡哭著, 手裡拿了一盒餅乾。

我問:“怎麼了?”

老師說:“孩子是新來的, 所以在哭。 ”

我說:“領他出去, 到大街上走走, 到超市里買個好吃的。 ”

老師說:“我們去過了, 現在在大廳裡再走走。 ”

孩子聽著話, 很認真地看著我們, 身體的傾向更加依賴著老師。 我看見老師的情緒非常愉悅和平穩。

我對孩子說:“我包裡有好吃的, 可以分享給你。 ”

我從包裡拿出巧克力, 巧克力激起了孩子生命的活力, 他立即將手裡的餅乾桶遞給我, 另一隻手接過巧克力。

Advertisiment
新的食物, 給他增加了一些新的安全感。 下午, 在辦公室見到他時, 他滿嘴都是巧克力, 顯然, 老師認為巧克力能讓他高興起來。

孩子依偎在老師懷裡, 在辦公室和老師一起處理工作。

這是這個孩子一生中, 第一次走向陌生的環境, 第一次從家庭走向社會, 他需要有一個人陪伴他, 和他共度離開父母的恐懼, 和他共度離開家的恐懼, 和他共度呆在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人相處時所承擔的孤獨和緊張以及不安全感。 這個在一周內始終抱著他的老師, 替代著媽媽的角色, 這個替代者必須以耐心、精力和持續不斷的關注, 使孩子先第一個接納她, 才有可能再接納幼稚園裡的陌生人和孩子可能認為的那些不安全的部分。

讓孩子認識老師。

Advertisiment
讓孩子如何認識老師呢?不是用眼睛和頭腦, 而是在孩子經歷這些不安全和恐懼的時候, 有老師的陪伴和擁抱。 讓孩子體認老師, 讓孩子如何體認老師呢, 就是經驗著這位老師是如何地、持續不斷地表達愛和理解。 這就是學校, 這也是我們的幼稚園給老師的一個規則。

情況往往是這樣的:

第一天, 老師抱著哭泣的孩子, 滿院子、滿街轉, 孩子什麼都聽不進去;

第二天, 孩子對於熟悉的情況和安全感建立得更多了一些, 就有了一點點想要瞭解環境的願望。 院子裡走一走, 餐廳吃一回飯, 臥室裡呆一呆, 辦公室裡走一走, 老師的衛生間和孩子的衛生間走一走, 這樣下來, 整個學校所有的空間都走過了, 每一扇門裡都知道裡邊有什麼,

Advertisiment
吃、住、尿的地方都知道了, 再也不會有那樣的想法:那扇門裡究竟關了些什麼?因為在人的世界裡, 未知往往伴隨著恐懼。

第三天, 孩子的話多了一些, 跟小朋友多少有一點連接, 雖然還是離不開老師, 但是老師可以跟他對話了。 上廁所時, 老師會問:“老師上廁所你要不要跟著一起去。 ”孩子說:“要!”於是跟到廁所門口, 有的孩子還會跟到更裡面。 從門裡出來的時候, 老師跟孩子一起出來。

大量的孩子我都是在衛生間門口認識的, 我蹲下來和孩子對視, 不敢靠近。 有的孩子看見我蹲下來, 和他保持一定的距離, 他會覺得安全。 有的孩子看我蹲下來, 會害怕地哭。 我便裝著怕他的樣子, 孩子便有了力量, 不再哭喊,

Advertisiment
驚奇地看著我。

再過一天, 孩子就樂意讓老師站在旁邊, 他在那裡玩, 只要有老師的注視就夠了, 孩子開始明白老師說的話:“媽媽愛你, 老師也愛你。 媽媽知道老師愛你, 所以才把你送來, 媽媽是放心老師的。 ”孩子也知道了, 媽媽什麼時候來接你呢?吃完早餐玩一會兒、再吃午餐, 睡一覺, 吃加餐, 再玩一會, 吃晚餐, 媽媽就來接了。 所有的這些過程, 都被轉化為新孩子入園時的教師規則。

一周下來, 孩子大概有一個經驗, 這個經驗就是這個地方的老師有點像媽媽, 對我比較友好, 這個地方也變得友好了起來。 這就是對待剛進入陌生環境, 面對陌生人的小朋友所體認的一個歷程。

如果每一位元教師以此規則來關愛第一次接觸我們的孩子,

Advertisiment
我們就能幫助孩子在他(她)一生中第一次離開父母、第一次走向陌生的人群的環境、第一次離開父母結識別人、第一次進入社會的過程中建立一個有積極意義的經驗, 並對自己、對新環境、對別人建立一個有成就感的、自信的經歷, 以便為孩子今後順利成長邁出人生最關鍵的第一步。 文/孫瑞雪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