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 你不是被鞭子打著走, 就是被胡蘿蔔吸引著走。 在教導孩子時也是同樣的狀況。 孩子對你特別強調的事會做出回應。 不論你強調什麼, 那個東西就會加強。 如果你老是想著他們的房間總是一團亂, 你就會看到越來越多的混亂與不整齊。 如果你總是想著他們的成績有多差, 他們就會變得更糟糕, 甚至不及格。 如果他們洗完澡後, 你讚美他們看起來有多漂亮, 他們就會更喜歡保持乾淨, 而且也更喜歡洗澡了。 如果你注意到他們的數學功課有多棒, 他們就會更得意自己的準確無誤了。 注意自己所說的話,
Advertisiment
照理來說, 孩子會繼續做那些讓自己得到讚美的事, 改掉會帶來懲罰的習慣, 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更糟的是他們的心智還無法分辨積極正面與負面企圖之間的差異, 有時候他們還會下意識地做些會引起最大注意力的事, 會引起強烈反應的事件特別吸引他們。
Advertisiment
比爾跟瑪麗莎就是兄弟姊妹間競爭的最典型的例子。 大兩歲的瑪麗莎在學校成績很好, 父母親喬跟麗莎經常讚美她的成績、朋友、音樂技巧等等。 對全家來說瑪麗莎就是“喜悅、幸福”。 相反的, 比爾卻很早就被標示為“問題兒童”。
Advertisiment
隨著時間過去, 比爾的行為越來越惡劣。 他在學校打開火警的警鈴而被休學, 幾周後父母回到家, 發現十四歲的他竟然開他們的車子。 他們大吼大叫, 懲罰, 協商, 甚至跟他講理, 全都無效。 喬和麗莎覺得他們對這個兒子束手無策。
喬和麗莎一起來看我, 看看有沒有什麼辦法。 第一個小時, 他們大吐苦水。 他們告訴我所有故事的細節, 像是他們需要一個第三者證明他們生活在夢魘中。
Advertisiment
我要他們跟我多談一些家人之間的互動關係。 只要他們一談到瑪麗莎, 聲調中就充滿了榮耀。 一提到比爾時, 聲音立刻變得挫敗、生氣又無望。 他們對瑪麗莎抱著最高的期望, 談到比爾時似乎馬上放棄了希望, 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其間的因果關係。 每個孩子都活在父母親為他們創造的預言中。 瑪麗莎學會變成一個“好女孩”以獲得父母親的注意, 而比爾卻學到以負面的方法來引起注意。 這樣的迴圈是如何開始的並不重要, 重點在他們每一天都照著這樣的模式在生活著。
當然, 這樣的情況並非全都是喬和麗莎的錯。
Advertisiment
喬和麗莎試著用嶄新的觀點來看兒子。 要找出事情來獎勵比爾並不容易, 但他們試著至少一天做一次。 比爾讓他們生氣時, 他們儘量保持冷靜, 在平靜的心情下做出懲罰的決策, 而不要在極端情緒化的情況下做決定。 幾星期後麗莎打電話給我說比爾在宵禁之後一小時才回到家, 結果他們很平靜地對他說要罰禁足,比爾顯得有點失望――他原本已經準備好要大吵一頓,父母親的反應卻將這把火澆滅了。這中間並沒有什麼偉大的奇跡,但是他們確實注意到家中的氣氛不同了。比爾並非一夜之間就變成天使,但他看起來確實不像過去那麼憤怒,似乎逐漸擺脫對於負面注意力的需要了。
結果他們很平靜地對他說要罰禁足,比爾顯得有點失望――他原本已經準備好要大吵一頓,父母親的反應卻將這把火澆滅了。這中間並沒有什麼偉大的奇跡,但是他們確實注意到家中的氣氛不同了。比爾並非一夜之間就變成天使,但他看起來確實不像過去那麼憤怒,似乎逐漸擺脫對於負面注意力的需要了。